《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4卷 村庄类 第3卷 华南区域 第3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勇,邓大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103565
  • 页数:9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我社出版的《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第三卷,仍属于对我国华南宗族类村庄的调查。本书收录了广东省梅州是蕉岭县新铺镇福岭村、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白渡乡凤岭村、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新城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县双江镇枧村四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同前面两卷一样,每份调查报告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村庄类分序&徐勇 1

分形同气:农工并举之族的裂变与整合——粤北福岭村调查 3

第一章 陈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3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与迁徙 3

一 陈姓渊源考 3

二 避难始迁 4

三 拜官入闽,入粤奠基 4

第二节 福岭陈氏的繁衍 6

一 开基创业,三子定基 6

二 人丁始增,分家分房 8

三 财丁兴旺,陈氏中兴 9

四 诸子自立,陈氏衍生 11

第三节 福岭村建制的变化 13

第四节 福岭村当下概况 14

第二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16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6

一 地理特征 16

二 气候特征 16

三 土壤特征 18

四 水资源特征 18

五 交通特征 19

第二节 人文自然 20

一 居住形态 20

二 建筑形态 23

第三节 福岭村自然实态 29

一 国家力量对自然的改造 30

二 人文环境的破坏 30

三 交通的变化 33

第三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34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34

一 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占有 34

二 产业形态 35

三 生产能力 35

第二节 产权 37

一 族产产权 37

二 “房”产权 40

三 “支”产权 41

四 家户产权 46

第三节 经营 51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51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57

三 合作经营 59

第四节 分配 61

一 族产经营成果分配 61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67

三 赋税分配 70

第五节 消费 71

一 共同消费 71

二 家庭消费 73

第六节 交换 74

一 商品经济在当地的兴起 74

二 商品交换与宗族的规模再扩大 75

三 商品交换与宗族的崛起 76

四 商品交换与族外市场 77

第七节 财产继承 77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77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79

第八节 福岭村经济变迁与实态 80

一 土地改革对福岭村经济形态的破坏 81

二 村办企业对于福岭经济形态的影响 82

三 当前福岭村的经济实态 83

第四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8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86

一 姓氏情况 86

二 人口概况 89

三 世代繁衍情况 90

第二节 社会构成 90

一 人口关系 90

二 婚姻关系 93

三 家族关系 95

四 邻里关系 99

第三节 社会组织 100

一 宗族型组织:“尝会”与“灯会” 100

二 互助型组织:“帮会” 102

三 市场型组织:敦睦会 103

第四节 社会交往 104

一 族内交往 104

二 族外交往 106

第五节 社会分化 107

一 辈分高低 107

二 阶级之分 109

三 职业分化 110

第六节 社会冲突 112

一 族内冲突 112

二 宗族冲突 114

三 与政府的冲突 115

第七节 社会保障 116

一 宗族救济 117

二 宗族保护 118

第八节 福岭村社会变迁和实态 120

一 人口结构 120

二 通婚圈和婚姻 121

三 社会保障 121

四 社会组织 122

第五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124

第一节 信仰 124

一 祖宗崇拜 124

二 生育崇拜 134

三 神灵崇拜 139

第二节 思想观念 142

一 长幼有序 142

二 光宗耀祖 144

三 发家致富 144

第三节 文化习俗 145

一 生活习俗 145

二 节日习俗 148

第四节 教育 151

一 书院(学堂) 151

二 进学奖励和资助 153

三 国家和宗族的结合 154

第五节 福岭村文化变迁和实态 154

一 政治运动的消解 154

二 改革开放后的陈族复兴 155

三 福岭陈氏当前的文化实态 157

第六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162

第一节 治理主体 162

一 以父兄为核心的共同治理 162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 165

三 国家与宗族共同治理 168

第二节 治理内容 169

一 宗族事务的治理 170

二 国家事务对宗族事务的覆盖 171

三 宗族对于国家事务的承接 172

第三节 治理过程 173

一 决策 173

二 管理 175

三 监督 176

第四节 治理方式 177

一 依靠族规的硬性治理方式 177

二 依靠家训、乡约的软性治理方式 178

三 依靠国法的多样化治理方式 180

第五节 福岭村治理变迁和实态 181

一 村委会与宗族治理 181

二 农民小组与宗族 182

福岭村调查小记 183

福岭村调查日记(部分) 186

外争内聚:贫弱小族的生存与兴盛——粤北新城村调查 211

第一章 村庄由来与沿革 211

第一节 曾氏源流与迁徙 211

一 祖源 211

二 迁徒 215

第二节 村落由来与发展 220

一 村名由来 220

二 房系繁衍 220

三 居住变迁 222

第三节 新城村建制及变迁 223

一 1949年前的村庄建制 223

二 1949年后的村庄建制 224

第四节 新城村基本概况 225

一 地理区位 225

二 人口概况 227

第二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230

第一节 自然形态 230

一 气候特征 230

二 地理特征 232

三 水资源特征 234

四 土壤特征 235

五 交通特征 236

第二节 定居的自然条件 238

一 人少地阔 238

二 地肥物丰 238

三 水源富足 239

四 交通便利 239

五 风水宜居 240

第三节 空间布局及变迁 241

一 祖祠分布 241

二 空间布局 242

第三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248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248

一 主要产业 248

二 土地资源 250

三 生产能力 251

四 经济水平 252

第二节 产权 253

一 共有产权 253

二 私有产权 257

第三节 经营 265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265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 267

三 互助合作 269

第四节 分配 270

一 族内分配 270

二 赋税分配 271

第五节 交换 271

一 族内交换 271

二 族外交换 272

三 市场范围 272

第六节 消费 273

一 共同消费 273

二 家庭消费 275

第七节 财产继承 277

一 共同财产的继承 277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278

第八节 新城村经济变迁 279

一 合作化时期的经济变迁 279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经济变迁 281

第九节 新城村经济实态 282

一 恢复集体经济 282

二 分化的个体经济 284

三 市场化的村庄 285

第四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28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286

一 杨姓外迁 286

二 曾氏繁衍 287

三 内聚外斥 287

第二节 社会构成 287

一 人口关系 287

二 婚姻关系 291

第三节 社会组织 293

一 话事会 293

二 老人会和青年会 294

第四节 社会关系 295

一 姻亲关系 295

二 结契关系 298

第五节 社会分化 299

一 房支界限 299

二 贫富差距 300

三 阶层分化 302

第六节 社会冲突 303

一 水源之争 303

二 名誉之争 304

三 供品之争 305

四 灌溉之争 305

五 房界之争 306

六 扮“外家” 306

七 财富之争 307

八 风水之争 307

第七节 社会保障 308

一 自我救济 308

二 族内保护 309

第八节 新城村社会变迁 309

一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关系 309

二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关系 312

第九节 新城村社会实态 313

一 家庭社会关系的扩大 313

二 宗族意识的延续 314

第五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317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317

一 草根信仰 317

二 尊文重读 318

三 习而成俗 319

第二节 信仰 319

一 祖先崇拜 319

二 生育崇拜 323

三 神灵崇拜 324

四 风水信仰 325

第三节 思想观念 327

一 长幼有序 327

二 光宗耀祖 329

三 发家致富 329

第四节 文化习俗 329

一 婚娶 329

二 丧葬 332

三 节日习俗 333

第五节 文化娱乐 334

一 舞狮子:“族人荣誉” 334

二 闹花灯:“丁来了” 335

三 唱歌谣:习俗教化 335

第六节 文化教育 336

一 社学 336

二 私塾 336

三 专业学校 337

四 受教育水平 337

第七节 新城村文化变迁 339

一 国家权力介入下的文化变迁 339

二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复兴 340

第八节 新城村文化实态 342

一 不变的文化信仰 342

二 变化的尊卑观念 344

三 尊文重教的传统 344

四 简化的习俗传承 344

第六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345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345

一 以族权为中心的自我治理 345

二 国家权力的渗入 346

第二节 治理主体 346

一 族权和绅权 346

二 父权和夫权 349

三 国家权力及其与族权的关系 350

第三节 治理内容 351

一 宗族公共事务治理 351

二 宗族参与的家庭事务治理 353

三 国家事务治理 354

第四节 治理规则 355

一 祖训和俗规 355

二 宗族认可的家规 356

三 宗族所接受的国家法律 358

第五节 治理过程 359

第六节 治理方式 360

一 惩罚 360

二 激励 361

三 约束 361

第七节 新城村治理变迁 362

一 治理主体变迁 362

二 治理内容变迁 364

第八节 新城村治理实态 367

一 族权的延续和嬗变 367

二 父权和绅权旁落 368

三 国家权力进入村庄内部 369

新城村调查小记 370

新城村调查日记(节选) 372

分合有序:单姓独聚之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凤岭村调查 405

第一章 凤岭村及刘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405

第一节 凤岭村刘氏起源 405

第二节 凤岭村刘氏的繁衍发展 408

一 开基祖永通公入村 408

二 占据地势,单姓成村 409

三 开枝散叶,刘氏聚居 410

四 枝叶繁茂,族人外迁 411

第三节 凤岭村建制变迁 414

第四节 凤岭村现状 415

第二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417

第一节 村庄气候特征与自然灾害 417

第二节 凤岭村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419

一 地处山区,两县交界 419

二 山多水丰,耕地狭小 421

三 聚族而居,房支成村 422

四 玉带银河穿村而过,水圳水塘族人修建 423

五 土路狭窄,交通不便 424

第三节 人文自然环境 425

一 祖堂为核,围屋而居 425

二 神灵众多,庙坛遍地 429

第四节 凤岭村自然实态 430

一 修建石子岭水库 431

二 族人踊跃捐款修路 431

三 独立住房遍地开花 434

第三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436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括 436

一 农业经营为主业 436

二 副业劳动为补充 437

三 外出经商求发展 438

四 生产资源与生产能力 439

第二节 产权 441

一 共有产权比重大 441

二 家庭私有财产是基础 445

第三节 经营 448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和管理 448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450

三 农户间合作经营 451

第四节 交换 452

一 族内交换规模小 452

二 族外交换靠市集 453

第五节 分配与继承 455

一 族内财产使用与分配 455

二 家内财产分配与继承 457

第六节 消费 459

一 族内共同消费 459

二 家庭消费 461

第七节 凤岭村经济变迁 463

一 传统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 464

二 集体化经营 465

三 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变迁 467

第八节 凤岭村经济实态 470

一 产权集体所有与农户经营 470

二 共同财产管理有序,土地经营农户主导 471

三 村内商业规模小,外部交换活跃 473

四 村民收入总体增长,农业生产比重下降 474

五 村集体收入来源少,数额小 474

第四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475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475

一 单姓宗族村庄社会 475

二 人口繁衍兴盛 476

三 房支分化不均衡 477

第二节 社会结构 477

一 家庭结构多样,边界清晰 478

二 长幼秩序与性别秩序严格 479

三 婚姻关系与宗族约束 482

第三节 社会组织 486

一 “父兄会”的成员 486

二 “父兄会”的职能 487

第四节 社会交往 488

一 族内交往关系紧密,内容多样 488

三 族外交往频率不高,仪式隆重 492

第五节 社会分化 493

一 外出经商风潮下的职业分化 493

二 职业分化带来贫富分化 494

三 多维因素影响下的阶层分化 494

第六节 社会矛盾与冲突 495

一 家庭矛盾多而不烈 496

二 房支之间风水与秩序之争 496

三 与外族的土地与地界争夺 498

第七节 社会保障 500

一 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功能 500

二 个人性的互助,捐助行为 501

第八节 凤岭村社会变迁 503

一 1980年以前的社会秩序重构 503

二 1980年后的国家退出与宗族回归 505

第九节 凤岭村社会实态 507

一 社会结构 507

二 社会组织与管理机制 509

三 社会交往 510

四 社会分化 511

五 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 512

第五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516

第一节 信仰 516

一 祖先崇拜内容丰富 516

二 佛教信仰独具特色 521

三 各路神灵信仰众多 522

第二节 观念 524

一 宗族观念和文化浓厚 524

二 发家致富与乐善好施 526

三 光宗耀祖 527

第三节 文化习俗 527

一 婚姻习俗 527

二 丧葬习俗 528

三 祚福 532

四 节庆习俗 534

第四节 娱乐活动 535

一 节庆娱乐活动 535

二 日常娱乐活动 536

第五节 文化教育 536

一 凤岭村传统教育历史悠久 536

二 1949年前教育情况 537

第六节 凤岭村文化变迁 539

一 1980年以前的文化变迁 539

二 1980年农村改革后的文化变迁 540

第七节 凤岭村文化实态 543

一 先祖祭祀回归 544

二 宗教信仰重兴 545

三 观念习俗 547

第六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549

第一节 治理主体 549

一 宗族权力主导 549

二 国家权力逐步深入 551

第二节 治理内容 554

一 宗族共同事务 554

二 家庭事务 556

三 国家管理的事务 557

第三节 治理规则 559

一 祖训 559

二 族规 560

三 国法 561

第四节 治理方式 562

一 族内治理形式多样 562

二 国家介入教化为主 565

第五节 凤岭村治理变迁 566

一 1980年以前的治理变迁 566

二 1980年以后的村庄治理变迁 568

第六节 凤岭村治理实态 568

一 村民自治主导村治 569

二 宗族治理是重要补充 570

凤岭村调查小记 572

凤岭村调查日记(节选) 575

内合外拒:边陲宗族的生存与绵延——桂北枧村调查 613

第一章 钟氏宗族的由来与村庄建制沿革 613

第一节 钟氏渊源与迁徙 613

一 根在河洛,同在中原 613

二 钟氏鼎盛,建业四方 614

三 避乱南迁,平闽进粤 615

四 背井离乡,转粤入桂 616

五 钟氏始祖迁徒路线图 616

六 自始祖开基发展代数 618

第二节 村名由来 620

第三节 枧村建制与变迁 620

第四节 枧村村情 621

一 地理位置 621

二 人口现状 621

三 人均收入 623

四 耕地面积 624

第二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625

第一节 自然环境 625

一 气候特征:乐忧并存 625

二 地理特征:环境封闭 626

三 水资源特点:利用便利 626

四 交通区位:运输闭塞 627

五 自然风水:居安其所 627

第二节 人化环境 628

一 祖宗庇佑建筑 628

二 人居防御建筑 629

三 神庙护族建筑 631

四 祠堂、庙宇和房屋关系 631

五 巷道建设 632

第三节 枧村自然实态 633

一 建筑格局 633

二 居住概况 635

三 交通情况 636

第三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640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640

一 土地占用 640

二 生产能力 642

第二节 产权 644

一 宗族共有产权 644

二 家庭私有产权 652

第三节 经营 656

一 共有财产经营 656

二 家庭经营 664

三 合作经营 666

第四节 市场交换 669

一 族内交换:祠堂坪市场 669

二 族外交换:外向市场 671

第五节 产业 674

一 农业生产 675

二 信贷行业 678

三 手工业 680

四 商业 680

五 服务业 681

第六节 分配 681

一 族内分配 681

二 家庭分配 686

三 赋税、劳役分配 691

第七节 消费 693

一 共同消费 693

二 家庭消费 698

第八节 财产继承 700

一 族产继承 700

二 家产继承 701

第九节 枧村经济变迁 702

一 宗族经济单位变迁 702

二 家庭经营单位变迁 707

第十节 枧村经济实态 707

一 产权 707

二 经营 709

三 分配 716

第四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718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718

一 姓氏 718

二 人口 720

第二节 社会构成 721

一 人口关系 721

二 婚姻关系 724

三 家庭关系 727

第三节 社会组织 727

一 管委会 728

二 社会 729

三 坝会 730

四 倡头会 731

五 钱会 732

六 伯老会 733

七 弟兄会 733

八 抽会 734

九 社会组织关系 735

第四节 社会交往 736

一 族内交往 736

二 族外交往 738

三 与村庄、政府交往 740

第五节 社会分化 740

一 辈分有高低 740

二 辈分座次有别 741

三 职业分化 742

四 贫富分化 743

五 房支力量分化 744

第六节 社会冲突 745

一 族内冲突 745

二 族外冲突 747

第七节 社会保障 749

一 社会救济 749

二 社会保护 751

第八节 枧村社会变迁 753

一 土改中的宗族社会 753

二 集体化的宗族社会 754

三 改革开放的宗族社会 755

第九节 枧村社会实态 755

一 社会关系 755

二 社会组织 758

三 社会冲突 762

四 社会交往 767

五 社会保护 768

六 社会保障 769

第五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777

第一节 信仰 777

一 祖先崇拜 777

二 生育崇拜 788

第二节 生活观念 792

一 长幼有序 792

二 光宗耀祖 793

三 发家致富 793

第三节 文化习俗 794

一 生活习俗 794

二 节庆习俗 797

第四节 宗族教育 800

一 基本概况 800

二 入学礼仪 800

三 授课老师 801

四 授课内容 801

五 学费资助 801

六 教育成就 802

第五节 枧村文化变迁 803

第六节 枧村文化实态 804

一 信仰 804

二 观念 815

三 习俗 816

四 教育 818

第六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826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826

一 基层政权概况 826

二 宗族治理概况 827

第二节 治理主体 828

一 以族长为主单一治理 828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多元治理 832

第三节 治理内容 836

一 全族事务 836

二 房支事务 838

三 家庭事务 839

四 国家事务 840

第四节 治理规则 840

一 族规 840

二 祖训 843

三 家训 847

四 国法 850

第五节 治理过程 851

一 决策 851

二 管理 853

三 参与 853

四 监督 854

第六节 治理方式 855

一 教育 855

二 奖励 856

三 惩罚 857

四 国家治理 862

第七节 枧村治理变迁 863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枧村治理 863

二 集体化时期的枧村治理 864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枧村治理 867

第八节 枧村治理实态 868

一 村政治理 868

二 宗族治理 871

三 国家与宗族共同治理 878

枧村调查小记 880

枧村调查日记 885

后记 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