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经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焦桂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2550913
  • 页数:529 页
图书介绍:南北朝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该时期的经学和经学史研究却一直以来都显得相对薄弱。本书作者从爬梳原始材料入手,以文献考据为法,对该时期的经学、经学家及其经学著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诸多经学现象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对该时期经学家的学术倾向、治经特点及经学贡献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对南北朝经学的发展轨迹、基本走向和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求。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作者亦对其错谬、不确或不足之处予以了补正。本书材料翔实,考索全面,论证严谨,大大弥补了该时期经学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绪论 先秦至魏晋经学发展之大势 1

第一章 关于南北朝经学的宏观考察 17

第一节 南北朝师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17

一、南朝师学的主要表现 18

(一)南朝师学的恢复与发展——宋齐之师学 18

(二)南朝师学之兴盛——梁陈之师学 25

二、南朝师学之特点 29

(一)阶段性上升趋势 29

(二)单线传授为主 30

(三)寒门出身的经师日渐增多 30

(四)学在京师 31

三、北朝师学的主要表现 32

(一)前期师学的多元状态 32

(二)中期师学的汉学习尚 35

(三)后期师学的融通倾向 42

四、北朝师学之特点 43

(一)渊源有自 43

(二)学承多门 44

(三)学在乡邑 45

第二节 南北朝家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45

一、南朝家学 45

(一)南朝主要经学世家 46

(二)南朝家学的主要特点 48

二、北朝家学 49

(一)北朝主要经学世家 49

(二)北朝家学的主要特点 51

第三节 南北朝经学的地域性特点 51

一、南朝经学的地域性特点 51

(一)南朝主要经学中心及其形成原因 51

(二)主要经学中心学尚之别及其相互辐射 54

二、北朝经学的地域性特点 57

(一)齐鲁经学中心衰微之因 58

(二)河北经学地位上升之因 61

第四节 经学家的迁徙与南北朝经学 64

一、经学家的迁徙现象及其原因 64

(一)由北入南的经学家 65

(二)由南入北的经学家 66

(三)北魏平凉州、青齐过程中经学家的迁徙 67

二、经学家的迁徙对南北朝经学的影响 68

(一)促进了传习范围之趋同 68

(二)促进了注疏内容之交融 71

(三)促进了南北文本之交流 75

三、经学家迁徙的意义 78

第五节 南朝玄学与经学 79

一、魏晋玄学对经学的影响 80

(一)贱经尚道的社会风气 80

(二)经学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 82

(三)儒家经注的玄学化 83

二、南朝玄学的弱化与反弹 85

(一)南朝玄学的弱化及其表征 85

(二)南朝玄学的阶段性反弹 89

三、南朝玄学对儒家讲经、注疏之影响 91

(一)通经之士多兼好玄学 91

(二)玄谈形式对讲经的影响 93

(三)玄学谈辩风格对经学的影响 94

(四)玄学思想对经学注疏的渗透 96

四、南朝玄学影响经学之力度 98

(一)玄学影响儒家经典的范围缩小 99

(二)长于玄言的经学家注疏中具有明显的朴学倾向 99

(三)音义学的发达进一步削弱了玄学化倾向 101

第六节 佛教与经学的相互渗透 101

一、经学对佛教的渗透 102

(一)佛徒传习、注疏儒家经典 102

(二)佛教论难以儒家经典为指导 103

(三)佛徒认同并遵从儒家伦理 105

二、佛教对经学的渗透 106

(一)南北朝经学家之好佛 106

(二)佛教对儒经注疏内容之渗透 108

(三)佛教对儒经注疏语言之浸染 109

(四)佛教对儒家讲经、注经形式之影响 110

(五)佛教对儒家讲经、注经原则之影响 112

三、佛教与经学相互渗透的不平衡 121

(一)佛教无条件地接受经学的制约与规范 122

(二)经学有选择地从佛教中汲取有益成分 122

第七节 南朝经学与文学、文论、史学之互动 123

一、文人兼通经学 123

二、经学与文学 127

(一)经学对文学内容之影响 128

(二)经学对文学语言之影响 130

(三)经学对文学风格之影响 133

三、经学与文论 136

(一)裴子野:反对“摈落六艺,吟咏情性” 136

(二)刘勰:征圣宗经,依经树则 137

(三)钟嵘:儒家思想规范下的文学批评 140

四、经学与史学 145

(一)南朝史学家对经学的基本态度 146

(二)经学对史学内容之影响 150

(三)经学对史学著述形式之影响 153

第八节 诸经传播的不平衡现象及其原因 156

一、诸经传播的不平衡现象 156

(一)《公羊》、《榖梁》之浸微 156

(二)《易》、《礼》、《论语》、《孝经》之兴盛 159

二、诸经传播不平衡原因探析 164

(一)《公羊》、《榖梁》衰微之因 164

(二)《易》、《礼》、《论》、《孝》兴盛之因 168

第九节 南北朝经学异同论 173

一、南北朝经学之同 173

(一)南北朝经学同源 173

(二)注疏方法与体式基本相同 174

(三)传播渠道基本相同 174

(四)兼通诸经基本相同 174

二、南北朝经学之异 175

(一)经学家受玄佛影响不同 176

(二)经学家治学范围不同 176

(三)经学家对著述的态度不同 177

(四)经学家综合研究的趋势不同 178

(五)章句好尚不同 178

(六)治经风格与解经旨趣不同 179

三、前人对南北朝经学的看法及其得失 181

(一)前人对南北朝经学风格的看法 181

(二)前人对南北朝经学成就的评价 184

第二章 南朝经学 188

第一节 南朝经学发展概况 189

一、如何认识宋齐时期的经学 189

(一)前人对宋齐经学的一般认识及其原因 189

(二)宋齐恢复经学之举措 191

(三)宋齐经学对梁陈经学之影响 198

二、梁武帝提倡经学之举措 199

(一)设立中央、地方两级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200

(二)重用通经之士,以利禄促进经学发展 201

(三)身体力行,重视以经学教育子弟 202

三、王俭与南朝经学之重振 204

(一)王俭提倡经学之活动 204

(二)王俭提倡经学之影响 210

第二节 南朝经学的基本走向 212

一、续接两汉与宗主魏晋并行,不同时期互有消长 212

(一)前人对南朝经学宗主的基本看法 212

(二)发扬汉人古义与崇尚魏晋新学并行的宋齐经学 213

(三)以宗魏晋注为主的梁陈经学 218

二、宗主一家又兼采众说,注重创见且新义迭出 220

(一)宗主一家,兼采众说 221

(二)注重创见,新义迭出 221

第三节 雷次宗的《略注丧服经传》 222

一、《略注丧服经传》之特色 223

(一)申郑为主,说礼谨严 223

(二)善于从书法中明经传之义 225

(三)不袭陈义,注重发明 226

二、《略注丧服经传》之影响与不足 228

第四节 庾蔚之的《礼记略解》 230

一、《礼记略解》之特色 232

(一)注重义理,文辞简约 232

(二)宗郑为主,间用卢王 233

(三)校勘文字,多得其正 236

(四)善于推断作记者之意 237

(五)力求合理阐释异文 237

二、《礼记略解》之成就与不足 239

第五节 何胤、贺玚的《礼记》注疏 241

一、何胤的《礼记隐义》 242

(一)长于文字训诂 244

(二)宗郑为主又不宥郑说 244

(三)补记注之阙,重自得之见 246

二、贺玚的《礼记新义疏》 248

(一)宗郑为主 249

(二)重立新说 250

第六节 崔灵恩的经学成就 252

一、崔灵恩的《三礼义宗》 253

(一)宗郑为主,少取王肃之说 254

(二)重视从文字训诂入手阐发经义 260

(三)重视阐释具体礼仪并揭示意义 261

(四)好用纬书及五行说解经 262

(五)于经传无文处详加推演 263

(六)保存古本文字 265

二、崔灵恩的《集注毛诗》 267

(一)经注文字,多胜俗本 267

(二)立足《毛诗》,兼采三家 268

第七节 沈文阿的《春秋左氏经传义略》 270

一、沈文阿生平著述 271

二、《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之特点 272

(一)疏申杜注 272

(二)以礼释《传》 275

第八节 皇侃的《礼记义疏》 276

一、《礼记义疏》的阐释特点 277

(一)宗郑为主,广采他说 278

(二)阐释义理为主,间引文献互证 282

(三)运用科判体式,重视总结段义 285

(四)注重从礼仪变迁的角度阐释礼制 289

(五)释礼决疑,多所创见 291

二、《礼记义疏》的不足 294

(一)偶有无据臆说者 294

(二)偶有据误本而误释者 295

第九节 皇侃的《论语义疏》 297

一、《论语义疏》的体制及阐释特点 297

(一)《论语义疏》的体制特点 298

(二)《论语义疏》的阐释特点 302

二、关于《论语义疏》主旨问题的再探讨 308

(一)《论语义疏》的玄学化倾向 309

(二)《论语义疏》的儒家主旨 311

三、《论语义疏》之成就 322

(一)邢昺撰修《论语注疏》之基础 322

(二)古注及古本文字之保存者 322

(三)治南朝经学之重要文献 324

第十节 关于《论语义疏》篇序的初步研究 325

一、篇序的主要内容 325

二、篇序之检讨 328

(一)篇序之局限 329

(二)篇序之贡献 331

(三)篇序之影响 333

三、篇序反映的皇侃的学术思想 334

(一)篇序存在的误区说明皇侃的文献学思想尚未成熟 334

(二)篇序的主观性反映了皇侃的阐释学思想尚存局限 335

(三)篇序体现了皇侃以儒为主、玄佛兼修的学术倾向 335

第三章 北朝经学 336

第一节 北朝经学发展概况 336

一、北魏经学之发展 337

(一)从道武帝至献文帝——北魏经学的初步发展 337

(二)从孝文帝至宣武帝——北魏经学之兴盛 339

(三)孝明之后——北魏经学之衰微 341

二、北齐经学之发展 342

三、北周经学之发展 343

第二节 北朝经学风尚之变迁 345

一、兼容并蓄——北朝前期的经学风气 346

二、郑学为主——北朝中期的经学风尚 347

三、南学北渐——北朝后期的经学风习 349

第三节 卢景裕《周易注》之特色 353

一、重视文字训诂 353

二、长于象数解《易》 354

(一)用升降、卦变说解《易》 355

(二)用互体说解《易》 355

(三)用乘应说解《易》 356

(四)用消息说解《易》 356

第四节 卢辩的《大戴礼记注》 357

一、《大戴礼记注》的注释特点及方法 358

(一)重视训诂,阐释大义 358

(二)注重校勘,保存异文 360

(三)注解简明,考订详实 360

(四)广征博引,以书解书 362

(五)不泥一家,好立异说 365

二、《大戴礼记注》的贡献及不足 367

(一)《大戴礼记注》的贡献 367

(二)《大戴礼记注》的不足 368

第五节 苏宽《春秋左传义疏》之特色 370

一、申杜为主 371

二、间用《公》、《榖》 372

三、多驳旧说 372

四、重视义例 374

第六节 贾思同等的《春秋传驳》 375

一、贾、卫争论的具体问题及其得失 375

二、贾、卫之争所反映的学风演变 379

第七节 熊安生的《礼记义疏》 381

一、熊氏《义疏》之特色 382

(一)独尊郑注,心无旁骛 382

(二)注重互证,务求有据 384

(三)深入探讨,后来居上 387

(四)好引阴阳谶纬 389

(五)善于总结条目 392

(六)力求对异文作出合理解释 394

(七)力求对《礼记》地位作出进一步认定 396

二、熊安生的经学成就 398

(一)为北朝培养了经学人才 398

(二)为《礼记正义》奠定了基础 399

(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399

第八节 徐彦的《公羊传疏》 399

一、关于徐彦的年代 400

二、《公羊传疏》的阐释内容及方法 403

(一)解释疑词,补充根据 403

(二)标注出处,核对引文 404

(三)多方申述,以明何注 406

(四)校勘文字,改正讹谬 410

(五)阐明史实,少申阴阳 412

第四章 隋代经学 414

第一节 隋代经学发展概况 414

一、隋代经学之发展 414

二、南北学人在隋代经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416

三、隋代经学的基本走向 418

第二节 何妥《周易何氏讲疏》之特色 419

一、长于义理解《易》 420

二、间用象数之说 421

三、借注《易》表达政治理想 424

第三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427

一、《释文序录》之内容 428

(一)阐述著述之因 428

(二)阐明训释方法及原则 429

(三)探讨经典基本问题 431

二、《释文》训释之内容 433

(一)阐释音义为主 433

(二)训释名物、典制 434

(三)探讨诸经具体问题 435

三、《释文》训释之特色 438

(一)简约征实,少涉玄虚 438

(二)贯综古今,兼容并蓄 441

四、《释文》之贡献 442

(一)考察汉魏六朝语音变迁之资料 442

(二)保存古注之渊薮 443

(三)考辨学术渊源之线索 443

第四节 刘焯、顾彪的《尚书》注疏 444

一、刘焯的《尚书义疏》 445

(一)不主一家,择善而从 446

(二)独立思考,发明已见 447

(三)疏解详实,言必有据 447

二、顾彪的《尚书顾氏疏》 449

(一)申孔为主 450

(二)兼采众说 451

第五节 刘炫的经学成就及治经特色 455

一、刘炫生平著述 455

二、刘炫的《春秋述义》 456

(一)依杜注而疏 457

(二)不因杜注,自为疏解 460

三、刘炫的《春秋规过》 462

(一)《春秋规过》所规内容 462

(二)刘炫规杜之方法 468

四、刘炫的《春秋攻昧》 471

五、刘炫的其他经学著作 473

(一)《尚书述义》 473

(二)《毛诗述义》 476

(三)《古文孝经述义》 479

六、刘炫经学的总体特色 483

(一)择善而从,敢于立异 483

(二)释义简约,富有文采 484

(三)注重征实,不涉玄虚 485

第五章 南北朝经学对唐代经学之影响 489

第一节 南北朝对隋唐经学形式之影响 489

一、讲经形式之继承 490

二、注疏体式之沿用 491

第二节 南北朝对唐代经学风尚之影响 492

一、贯综古今、融通南北的经学风尚对唐代经学之影响 492

二、反对玄虚浮华、崇尚文质彬彬的治经风格对唐代经学之影响 496

第三节 南北朝对《五经正义》内容之影响 498

一、《正义》明确标举的吸收南北朝成果之处 499

二、《正义》未加标注而援引的南北朝成果 504

结语 512

主要参考文献 518

后序&杜泽逊 525

后记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