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标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祁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27218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案例研究与分析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21个国家、中外32省(州)市和中外42个科技园的创新模式与应用。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它们创新的具体实践与模式,便于参考实操,又通过点评文字将案例总结提升,与新的区域创新理论和管理理论相结合,具有广泛地指导意义。本书分为三篇,共15章内容,涉及亚洲国家创新体系、美洲国家创新体系、欧洲国家创体系、其它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综合理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日韩区域创新体系、美国加拿大区域创新体系、欧洲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综合理论;中国科技园创新体系、亚澳科技园创新体系、美洲科技园创新体系、欧洲科技园创新体系、园区创新综合理论。这15章内容含盖了区域创新的三个层面,使读者能全面且立体化的了解和掌握区域创新的精髓。本书有中外案例、有前瞻观点;有超前议论、有启示叙述;有新思维、新理念、新创意、新角度、新模式和新体系。

上篇 国家创新体系 3

第1章 亚洲国家创新体系 3

1.1 中国创新体系 3

1.1.1 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4

1.1.2 发展规划纲要的五个角度评述 5

1.1.3 技术创新服务的十大指导思想 7

1.1.4 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七大政策 8

1.1.5 创新基金构建协同网络环境 9

1.1.6 三大科技计划与四大基础平台 10

点评文字 11

1.2 日本创新体系 11

1.2.1 科技计划的两个层次与三大特点 11

1.2.2 创新型国家的三大基本特征 12

1.2.3 技术创新的五大模式 13

1.2.4 政府推动创新的四大举措 15

1.2.5 知识创新的“344”科技计划 16

点评文字 17

1.3 韩国创新体系 17

1.3.1 IT839计划欲领跑数字时代 18

1.3.2 知识产权12个重点政策课题 19

1.3.3 法律手段促进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 22

1.3.4 三大创新战略与跨越式发展 23

1.3.5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世界前五名 25

点评文字 26

1.4 印度创新体系 26

1.4.1 科技管理体制四大创新 26

1.4.2 科技研究三大目标与转化计划 27

1.4.3 2020年成为知识生产大国 28

1.4.4 从低端BPO向高端KPo转化 30

1.4.5 21世纪构想与五大中心模式 31

点评文字 33

1.5 新加坡创新体系 33

1.5.1 创意产业与商业培育中心 33

1.5.2 世界竞争力坐亚望冠 36

1.5.3 网上商标和专利的“一站式”服务 38

点评文字 39

1.6 以色列创新体系 39

1.6.1 创新体系的四大支撑与四大目标 39

1.6.2 重教育、重投入和重机制 42

1.6.3 风险资金促纳斯达克上市第一 44

点评文字 45

参考文献 45

第2章 美洲国家创新体系 47

2.1 美国创新体系 47

2.1.1 《拜-杜法》解放实验室的发明与发现 48

2.1.2 联邦政府科技规划的分类与六大特点 50

2.1.3 2005国家创新法案构筑“创新美国” 51

2.1.4 推动创新需要把脉的四大引擎 52

2.1.5 难以模仿的三大特色与六大优势 53

2.1.6 跨部门的NNI计划与NITRD计划 56

2.1.7 国家实验室:美国学术界的顶梁柱 58

2.1.8 凡太阳底下的新东西都能申请专利 60

点评文字 62

2.2 加拿大创新体系 62

2.2.1 创新战略10大举措与15大目标 62

2.2.2 创新议程中的18条创新建议 64

2.2.3 联邦创新体系中的16项重点工作 65

2.2.4 “转化技术计划”取代“技术伙伴计划” 66

2.2.5 行动计划促风险投资赶超美国水平 67

2.2.6 加拿大“三网”成就科技创新 68

点评文字 69

2.3 巴西创新体系 69

2.3.1 鼓励专家兼职与研究设备共享 69

2.3.2 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四大弊端 70

2.3.3 孵化器与创新伙伴计划 71

2.3.4 四个知识产权法的修改与完善 71

点评文字 73

2.4 古巴创新体系 74

2.4.1 创新活动的四大类任务与重点 74

2.4.2 高校战略定位与技术革新中心 75

2.4.3 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战略行动 76

点评文字 76

参考文献 76

第3章 欧洲国家创新体系 78

3.1 德国创新体系 78

3.1.1 科技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 79

3.1.2 政府“2010年议程”与四大措施 80

3.1.3 创新体系中的96个创新联盟 82

3.1.4 创新联盟“能力网”与运作模式 83

3.1.5 主动创新战略与顶尖科研资助项目 86

3.1.6 德国制造与三大“制造科技” 86

点评文字 88

3.2 英国创新体系 88

3.2.1 世界1%的人口与8%的科学论文 88

3.2.2 创新的尴尬境地与战略反思 89

3.2.3 三大基金与六大计划促知识转移 91

3.2.4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三层结构 92

3.2.5 前瞻研究和对30年后的认识 94

点评文字 97

3.3 法国创新体系 97

3.3.1 六大措施为创新保驾护航 97

3.3.2 “竞争点”计划以点带面竞争未来 99

3.3.3 67个产业“竞争力创新区”计划 100

3.3.4 瞄准未来产品的六大工业创新计划 101

点评文字 103

3.4 意大利创新体系 103

3.4.1 构建国家六大创新支撑机制 103

3.4.2 欧盟18项评估指标仅2项达标 105

点评文字 107

3.5 爱尔兰创新体系 108

3.5.1 科技创新创欧盟“经济神话” 108

3.5.2 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低科研水平 110

点评文字 112

3.6 芬兰创新体系 112

3.6.1 研发投入全球名列第三 113

3.6.2 全球竞争力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114

点评文字 116

3.7 荷兰创新体系 116

3.7.1 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 116

3.7.2 高规格创新平台与四大措施 117

3.7.3 营造创新环境的六大创新计划 118

点评文字 119

参考文献 119

第4章 其他国家创新体系 121

4.1 澳大利亚创新体系 122

4.1.1 CRC与澳大利亚六大创新计划 122

4.1.2 技术标准的现状与国际战略 125

4.1.3 以人为本且高效畅通的专利体系 127

4.1.4 六大方式促技术转让与成果商业化 130

点评文字 131

4.2 新西兰创新体系 132

4.2.1 新西兰之旅:创新的国家 132

4.2.2 世界领先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33

4.2.3 科技创新让新西兰花卉保持领先 136

点评文字 137

4.3 埃及创新体系 137

4.3.1 五大政策措施与两大存在障碍 137

4.3.2 科技基础在非洲与阿拉伯世界领先 138

4.3.3 国家研究中心为核心的辐射体系 139

4.3.4 七大发展计划与中小企业竞争力 139

4.3.5 国际合作从技术引进到总部经济 140

点评文字 142

4.4 南非创新体系 142

4.4.1 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 142

4.4.2 国家生物技术战略与商业化框架 144

点评文字 148

参考文献 148

第5章 国家创新综合理论 149

5.1 国家创新体系 149

5.1.1 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150

5.1.2 国家创新系统的体系结构 151

5.1.3 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152

5.1.4 国家创新系统的产业政策 153

5.1.5 国家创新系统的科技系统 156

5.1.6 国家创新系统的环境因素 157

点评文字 160

5.2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三个阶段 160

5.2.1 第一阶段为技术创新系统阶段 160

5.2.2 第二阶段为应用创新系统阶段 160

5.2.3 第三阶段为知识创新系统阶段 161

点评文字 161

5.3 国家创新体系的五个不确定 162

5.3.1 创新体系含义的不确定性 162

5.3.2 影响创新体系因素的不确定性 162

5.3.3 创新体系与竞争力关系的不确定性 164

5.3.4 创新体系中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 165

5.3.5 创新体系对研发支持的不确定性 166

点评文字 167

5.4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167

5.4.1 中国城市品牌与企业创新评价指数 168

5.4.2 美国MIT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169

5.4.3 瑞士洛桑IMD国际竞争力报告 170

点评文字 173

5.5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与知识转化 173

5.5.1 科技立法促进知识向财富的转化 173

5.5.2 世界级的研发与世界级的成果 174

5.5.3 用环境吸引人才进行创新与创业 175

5.5.4 推行“技术入股”与政府采购 176

5.5.5 中小企业是新创意的源泉 177

5.5.6 大学企业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 177

5.5.7 企业孵化器对成长中企业的管理指导 178

点评文字 179

参考文献 179

中篇 区域创新体系 183

第6章 中国省市区创新体系 183

6.1 北京创新型城市目标 183

6.1.1 文化产业与科技平台八大主题 184

6.1.2 “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184

6.1.3 构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生态链 185

6.1.4 引擎行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186

6.1.5 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 187

点评文字 187

6.2 上海综合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187

6.2.1 启动自主创新四大“引领工程” 188

6.2.2 知识生产与知识服务中心 188

6.2.3 超越计划与专利化生存 189

6.2.4 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激活资源 189

6.2.5 “1122计划”与技术转移网络 190

点评文字 191

6.3 创新型广东2020年建成 192

6.3.1 从“制造”向“创造”的跃升 192

6.3.2 “1114计划”绘制科技强省的蓝图 193

6.3.3 深港创新圈与世界级科技研发带 193

6.3.4 四大特点、六个环节与五大平台 194

6.3.5 以“广州创造”提升“广州制造” 195

点评文字 196

6.4 “长三角”区域创新联盟的构建 197

6.4.1 科技合作从“对话”到“制度” 197

6.4.2 16城市结成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198

点评文字 198

6.5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合作规划 198

6.5.1 “9+2”区域的合作背景与基础 199

6.5.2 区域创新合作示范区的八大目标 200

点评文字 201

6.6 京津冀地区互动与东北三省的协力 201

6.6.1 京津冀合作五大领域与五大目标 201

6.6.2 东北三省六大工程促协力发展 202

点评文字 203

6.7 中国香港地区技术创新战略与服务体系 203

6.7.1 创新之城的三大优势与能力分析 204

6.7.2 服务行业更加依赖科技和创新 205

6.7.3 制度创新面临的八大严峻挑战 205

6.7.4 五大创新中心与四种参与模式 206

6.7.5 四层服务与业界竞争力全力提升 207

点评文字 208

6.8 浙江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 208

6.8.1 五大体系促发明专利比例提升 208

6.8.2 资源整合促三大创新平台建设 209

6.8.3 八大工程构建杭州“天堂硅谷” 209

6.8.4 “创业大赛”成提升宁波城影响新名片 211

6.8.5 绍兴创新创牌走通“华山一条路” 213

点评文字 214

6.9 陕西从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 214

6.9.1 “一线两带”成经济强省火车头 215

6.9.2 三大高新区与高技术产业发展 215

6.9.3 四大基地促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 217

6.9.4 高校“333工程”促跨越发展 217

6.9.5 促进农业创新的五大科技行动 218

点评文字 219

参考文献 219

第7章 日韩州市县创新体系 221

7.1 日本都市创新的三大模块 222

7.1.1 技术园区促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 222

7.1.2 学术都市促超前基础研究与攻关 222

7.1.3 健康都市促文化消费型区域构建 223

7.1.4 研发驱动型的都市科技创新体系 223

7.1.5 创新政策制定的三个阶段和研究 224

点评文字 224

7.2 日本区域功能向地方转移的四大矛盾 225

7.2.1 新技术应用对中老年就业不利 225

7.2.2 优质农田非农化与农林业的退化 225

7.2.3 新旧“级差”阻碍产业升级换代 225

7.2.4 技术跟随与试验研究经费吃紧 225

点评文字 226

7.3 日本山形县庄内地区创新的方向与实践 226

7.3.1 三部法律与经济活力的振兴 226

7.3.2 环日本海产业经济圈的三大方向 227

7.3.3 特色项目顺应产业“空洞化”趋势 227

点评文字 228

7.4 u-Japan计划与启示 228

7.4.1 从e到u,日本ICT政策的演进 229

7.4.2 对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启示 229

点评文字 231

7.5 韩国区域创新体系特点和研究动态 231

7.5.1 政府主导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31

7.5.2 韩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不均衡性 232

7.5.3 韩国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互相促进 232

7.5.4 韩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 233

点评文字 234

7.6 韩国光州Photonics 2010计划 234

7.6.1 FTTH计划促光州成为光明之都 235

7.6.2 三个阶段促项目产品与国际对接 235

点评文字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8章 美加省州市创新体系 237

8.1 美国“硅大草原”达拉斯 238

8.1.1 四大优势成投资环境最佳城市 238

8.1.2 软环境促使高科技企业高出生率 238

8.1.3 成为全球“通信走廊”的宏伟蓝图 240

点评文字 241

8.2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科技发展 241

8.2.1 科技人口比例居全美各州之首 241

8.2.2 世界级应用与基础实验室功勋卓著 241

8.2.3 科技环境吸引与孵化高科技公司 242

点评文字 243

8.3 纽约州政府的科技创新管理 243

8.3.1 从“金融天堂”到“创新圣地” 243

8.3.2 NYSTAR的五大核心目标与任务 244

8.3.3 NYSTAR的六大创新项目计划 246

点评文字 248

8.4 华盛顿与各州思想库及运行机制 248

8.4.1 美国思想库的分类与主要特征 249

8.4.2 用高价值组织智商生产精神产品 251

8.4.3 四大运作机制与八大推销机制 252

点评文字 254

8.5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创新体系规划和措施 254

8.5.1 萨省创新体系的五大战略目标 255

8.5.2 科研基础、创新基地与重点领域 255

8.5.3 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 256

点评文字 257

8.6 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管理的成功之处 258

8.6.1 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258

8.6.2 优秀创新平台创造一流科研成果 259

8.6.3 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配套资助为辅 259

8.6.4 政府投资研发不干涉管理和产权 260

8.6.5 减税支持研发,创造创新宽松环境 260

点评文字 261

参考文献 261

第9章 欧洲区域创新体系 262

9.1 欧洲区域创新的新举措 262

9.1.1 欧洲科技创新为何落后于美国 263

9.1.2 欧洲技术平台的使命、角色与特点 264

点评文字 265

9.2 欧盟技术研究联盟创新体系 266

9.2.1 MIT模式下的欧洲技术研究院计划 266

9.2.2 第六框架计划与三大支柱体系 267

9.2.3 创新政策四大新方向竞争美日 267

9.2.4 15项科技评价指标用数字说话 268

9.2.5 把研发放到知识社会最优先地位 273

9.2.6 技术创新发展路线与五大优先目标 275

9.2.7 公共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研服务网 277

9.2.8 雄心勃勃的第七研究框架计划与意义 278

点评文字 280

9.3 意大利区域创新体系与实践 280

9.3.1 基于欧盟RITTS/RIS的区域创新 280

9.3.2 Abruzzo大区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训政策 281

9.3.3 Garabria大区以科技“扶贫”为重点 282

9.3.4 Ferara省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网络 282

9.3.5 Lazio区的科研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 282

9.3.6 Marche大区的创业服务与创新培训中心 282

9.3.7 Milano省的协同创业与R&D高投入 283

9.3.8 Puglia大区亟待建立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283

9.3.9 Sicily大区实施“技术启动计划” 283

9.3.10 Tuscany大区的高技术网络与服务中心 284

9.3.11 Lombardia大区“周边区域创新工程” 284

9.3.12 ENEA嫁接“固化技术”与“软技术” 286

点评文字 287

9.4 伦敦创新战略重点与实践 287

9.4.1 开发与发扬已有的伦敦创新品牌 288

9.4.2 为企业提供“菜单式”创新支持服务 289

9.4.3 加强企业与知识基地之间的互动 291

9.4.4 巩固金融中心与发展创意产业 293

点评文字 294

参考文献 295

第10章 区域创新综合理论 296

10.1 区域创新理论与发展 296

10.1.1 创新系统的四大要素与结构分类 297

10.1.2 创新系统的扩散特性与影响因素 297

10.1.3 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因素与类型划分 299

10.1.4 城市创新模式的分类与建设策略 300

10.1.5 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三种途径 301

10.1.6 城市创新圈战略构建及其思路 303

点评文字 305

10.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05

10.2.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 306

10.2.2 2006年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排名 309

10.2.3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 311

10.2.4 中国三大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 317

10.2.5 联合国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 320

点评文字 321

10.3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研究 322

10.3.1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框架 322

10.3.2 创新系统的区域性特点 322

10.3.3 创新系统的系统特性与功能特征 324

10.3.4 先进文化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灵魂 325

10.3.5 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 326

10.3.6 外商投资R&D中心与城市创新体系 328

点评文字 330

参考文献 330

下篇 园区创新体系 335

第11章 中国科技园创新体系 335

11.1 中国内地科技园创新体系 335

11.1.1 中关村自主创新路线图 336

11.1.2 广东高新区优化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 339

11.1.3 西安高新区创新竞争力全国第三 341

11.1.4 沈阳高新区挺起民族的脊梁 342

11.1.5 上海科技创新的明珠——张江科技园 345

11.1.6 武汉东湖“光谷”在世界叫响 351

点评文字 352

11.2 香港科技园创新体系 353

11.2.1 香港科技园即插即用的优质服务 353

11.2.2 创意汇聚之地的香港创新中心 356

11.2.3 五大创新中心之成果“珠三角”共享 356

11.2.4 中国香港地区WebSphere软件创新中心 357

11.2.5 香港、浙江合建创新产品设计中心 357

点评文字 358

11.3 中国台湾地区的“硅谷”——新竹科学工业园 358

11.3.1 四个阶段迈向高附加值产业 359

11.3.2 电子产业成为新经济“发动机” 360

11.3.3 依托硅谷经营模式的八点经验 360

点评文字 363

参考文献 363

第12章 亚澳科技园创新体系 364

12.1 韩国科技园创新体系 365

12.1.1 高技术园区的总体布局与发展 365

12.1.2 孵化器成为创新重要力量 367

12.1.3 大德科学城是韩国“技术原动力” 368

12.1.4 大田工业园是韩国的“硅谷” 369

12.1.5 光州技术城的双重责任 370

12.1.6 中韩创新集群的比较与分析 371

点评文字 373

12.2 日本科学城与高新区创新体系 373

12.2.1 技术城区的目标与选择标准 373

12.2.2 筑波科学城资本与知识的聚集 374

12.2.3 关西科学城的公私合营创新布局 375

点评文字 375

12.3 以色列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体系 376

12.3.1 中东硅谷的三大特点 376

12.3.2 技术孵化器模式与途径探索 376

12.3.3 规避投资风险的技术孵化器模式 378

12.3.4 跨国公司与孵化器的合作模式 378

12.3.5 大学科学园是一种特殊的孵化器 379

12.3.6 技术转移中的中介与风险投资 381

点评文字 384

12.4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创新体系 384

12.4.1 从外包、加工转向价值链高端 384

12.4.2 知名软件企业的集聚与活力 385

12.4.3 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研发系统 386

12.4.4 多层次软件人才的分工与合作 387

12.4.5 风险投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387

12.4.6 中介组织提供信息与市场机遇 388

点评文字 389

12.5 新加坡工业园区创新体系 389

12.5.1 科技工业园的四大演变过程 389

12.5.2 六大类型园区的多样化发展 391

12.5.3 管理创新保持园区竞争力 391

点评文字 394

12.6 澳洲科技园区发展特点与模式 394

12.6.1 六大目标与创新体系构建 395

12.6.2 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合作 395

12.6.3 各具特色的四大发展模式 396

点评文字 397

参考文献 397

第13章 美洲科技园创新体系 398

13.1 美国科技园创新体系 399

13.1.1 硅谷的基本情况与产业特点 399

13.1.2 硅谷的创新机制与风投机制 400

13.1.3 硅谷企业融资模式与创新动因 404

13.1.4 马里兰中美科技园的优势与潜力 406

13.1.5 休斯敦依托生物科技园提升竞争力 408

13.1.6 农业科技园融合观光与教育 410

13.1.7 麻省生物科技园与九大竞争优势 412

13.1.8 波士顿128号公路的兴与衰 412

13.1.9 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 416

点评文字 418

13.2 加拿大卡尔加里技术孵化器成功经验 418

13.2.1 企业孵化器成功率达92% 418

13.2.2 周到和全面配套的12项服务 419

点评文字 421

13.3 巴西企业孵化器创新体系 421

13.3.1 科技发展战略及优惠政策 421

13.3.2 创新计划促企业孵化器诞生 422

13.3.3 孵化器与协会提供完善的服务 423

点评文字 424

参考文献 425

第14章 欧洲科技园创新体系 426

14.1 瑞典“移动谷”Kista成功要素分析 427

14.1.1 “移动谷”Kista基本概况简介 427

14.1.2 Kista“TIME”产业定位清晰 428

14.1.3 Kista创新激励机制KIG 428

14.1.4 Kista联合兴建IT大学 428

14.1.5 巧妙利用产业与应用环境 429

点评文字 429

14.2 比利时高技术园区体制与政策 430

14.2.1 高新技术园区三大技术领域 430

14.2.2 减免税收与鼓励发明政策 430

14.2.3 高技术产业“三高”特点 431

14.2.4 创大学科技园促成果转化 431

点评文字 431

14.3 丹麦建立第三代创新孵化器 432

14.3.1 七个第三代创新孵化器 432

14.3.2 凯隆堡工业生态系统 432

点评文字 434

14.4 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创新体系 434

14.4.1 科技园和孵化器发展与模式 434

14.4.2 创新与创业中心 435

14.4.3 政府五大类资助政策 436

14.4.4 E.NOVUM私人孵化器模式 436

14.4.5 TUHH Technologie Gmbh半政府孵化器模式 437

14.4.6 取消教师特权,知识创建市场 438

14.4.7 HGF的科技成果转化 439

点评文字 439

14.5 法国Sophia Antipolis科技城 440

14.5.1 科技城的五大职能机构 440

14.5.2 科技城的四大经营特点 440

14.5.3 科技城双重结构创新环境 441

点评文字 442

14.6 芬兰科学园分布与成功之道 442

14.6.1 园区的五大分类与定位 442

14.6.2 TEKES与国家创新体系 442

14.6.3 依附大学与科研院所优势 443

14.6.4 支撑体系与资金网络健全 443

14.6.5 非营利性与软服务特色 443

14.6.6 Innopoli科技园的四大优势 444

点评文字 445

14.7 英国硅沼——剑桥科技园 445

14.7.1 科技园发展历史与管理结构 446

14.7.2 大学与企业的结合典范 446

14.7.3 科技园“区域联盟计划” 447

14.7.4 圣·约翰创新中心四大特点 448

14.7.5 科技园与硅谷的三大差异 448

点评文字 450

14.8 意大利撒丁岛科技园区 450

14.8.1 意大利科技园发展概述 450

14.8.2 创新与研究服务支撑体系 451

14.8.3 21世纪联合体与欧洲创新中心网 451

点评文字 452

14.9 莫斯科大学科技园 452

14.9.1 科技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452

14.9.2 技术创新中心与资金来源 453

14.9.3 莫斯科中俄科技园 453

点评文字 454

14.10 爱尔兰——欧洲软件之都 454

14.10.1 一次成功的豪赌与国家转型 455

14.10.2 研究与技术创新计划 455

14.10.3 软件王国与新的硅谷 456

14.10.4 教育质量位居欧洲之最 456

点评文字 457

14.11 希腊四大科技园创新体系 457

14.11.1 雅典技术园——整合国家科技资源 457

14.11.2 萨洛尼卡技术园——五大产业领域 458

14.11.3 克里特科学园——技术转移中心 458

14.11.4 佩特雷科学园——技术创新中心 458

点评文字 459

14.12 波兰工业园的四大模式 459

14.12.1 基金会形式——优点与局限性 459

14.12.2 商贸公司模式——孵化与技术转让 459

14.12.3 经济特区模式——政府成为大股东 460

14.12.4 国外特色模式——进入欧洲的桥梁 460

点评文字 461

参考文献 461

第15章 园区创新综合理论 462

15.1 各国高科技园区创新体系比较 463

15.1.1 自我资金支持与政府资金支持 463

15.1.2 大学的双重作用与技术引进 464

15.1.3 组织方式与创新资源的有效发挥 464

15.1.4 政府角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465

15.1.5 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与宽松环境 466

点评文字 467

15.2 五大突破加速科技园自主创新步伐 467

15.2.1 理论突破:认识与处理好四大关系 467

15.2.2 环境突破:跳出“拿来主义”束缚 468

15.2.3 体制突破:发挥“1+1>2”的作用 468

15.2.4 决策突破:敢拍板,敢担责任 468

15.2.5 试点突破:解剖麻雀,以点带面 468

点评文字 469

15.3 基于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政策导向 469

15.3.1 集群创新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模式 469

15.3.2 产业政策向产业集群与创新倾斜 470

15.3.3 创新平台与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470

15.3.4 消除制度壁垒,促进整合资源 470

15.3.5 以制度文化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471

15.3.6 推动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471

点评文字 471

15.4 创新政策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472

15.4.1 科技政策不能代替创新政策 472

15.4.2 创新政策是系统且连贯的综合体系 473

15.4.3 政策干预既有必要又有危险 475

点评文字 476

15.5 中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分类与思考 476

15.5.1 管理模式两种分类与分析 476

15.5.2 多元化与竞争国际化发展趋势 478

15.5.3 大学科技园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 478

15.5.4 大学科技园的三大功能与科学定位 480

15.5.5 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及其特色 481

点评文字 483

15.6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83

15.6.1 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的评价 483

15.6.2 政策评价与系统评价的结合 484

15.6.3 四大类共36项评价指标说明 485

15.6.4 记分牌制对高新区的动态观察 486

15.6.5 评价体系与国际评价体系对接与比较 487

点评文字 487

15.7 世界高科技园区成功机制与经验分析 487

15.7.1 政府主导与“三角合作”模式 488

15.7.2 高技术城的分散与竞争 488

15.7.3 园区位置从都市中心到城市边缘 489

15.7.4 人才、环境与政策是关键因素 489

点评文字 491

参考文献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