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山县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
第一节 中共东山县工委、东山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1
一、临解放时东山的政治经济形势 1
二、中共东山县工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
三、解放东山的准备工作 5
第二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东山 8
一、进军前的准备 8
二、解放东山岛 9
第三节 东山县的接管和社会改造 11
一、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11
二、清除反动社会基础 13
三、实行各项民主改革 14
四、扫除旧社会痼疾 15
五、基层党和政权组织的建立 17
第四节 肃清反动残余势力和加强社会治安 18
一、肃清反动派残余势力 18
二、加强社会治安 21
第五节 抗美援朝运动 23
一、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和捐献活动 23
二、增产节约,巩固海防,支援抗美援朝 25
第六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26
一、镇压反革命首恶分子 26
二、发动群众共同维护稳定社会 28
第二章 土地改革运动和各项民主改革 31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 31
一、土改前的东山土地基本状况 31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32
第二节 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34
一、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34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36
第三章 海防斗争与东山保卫战 40
第一节 海防对敌斗争 40
一、海防对敌斗争的部署 40
二、制定海防斗争应急措施 43
三、单线发展秘密党员 46
四、加强对敌宣传与反空袭、反炮击斗争 48
第二节 东山保卫战 49
一、战前形势与迎战准备 49
二、保卫战经过 52
三、东山保卫战后的对敌斗争 57
第四章 加强党的建设 60
第一节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60
一、开展“三反”运动 60
二、开展“五反”运动 62
第二节 开展整党建党 63
一、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63
二、制订建党计划与选派干部到农村建党 67
三、开展审干工作 68
四、开展肃反运动 71
五、党组织的发展壮大 73
第五章 总路线的宣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 77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实行统购统销 77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77
二、实行统购统销 79
三、1954年的抗旱斗争和生产自救 82
第二节 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 84
一、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社会背景 84
二、“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 85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8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88
一、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 88
二、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初级社) 89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超快发展 93
第二节 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5
一、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 95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8
第三节 中共东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02
一、中共东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0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105
第七章 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109
第一节 整风运动 109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 109
二、基层单位的整风运动 110
三、农村中的整风运动 113
第二节 反右派斗争和清理“不纯”运动 116
一、反右派斗争 116
二、清理内部“不纯”人员 119
第八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22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122
一、县委制定工农业生产高指标 122
二、农业“大跃进” 123
三、“双反双比”和“拔白旗,插红旗”运动 128
第二节 工业“大跃进”和大炼钢铁 130
一、工业“大跃进” 130
二、全民大炼钢铁 133
第三节 渔业和盐业“大跃进” 135
一、渔业“大跃进” 135
二、盐业“大跃进” 138
第四节 教育、文化、卫生“大跃进” 139
一、教育“大跃进” 139
二、文化和卫生“大跃进” 141
第五节 东山县人民公社的兴起 143
一、东山县人民公社的成立 143
二、东山县人民公社的困境 147
第九章 纠左的曲折 150
第一节 初步纠左的努力 150
一、整顿人民公社 150
二、开展算账整风 153
三、调整生产指标 156
四、缓解紧张的市场供应 157
第二节 反“右倾”斗争和工农业继续“大跃进” 160
一、反“右倾”斗争 160
二、工农业继续“大跃进” 163
第三节 应对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和抗击“六·九台风” 169
一、国民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169
二、应急措施的出台 172
三、抗击“六·九台风” 175
第十章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78
第一节 中央《紧急指示信》的贯彻执行 178
一、贯彻中央《紧急指示信》 178
二、纠正“五风” 180
三、组织和兑现退赔 183
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185
第二节 “农业六十条”的贯彻和农村政策的逐步调整 188
一、“农业六十条”的宣传 188
二、农业政策的逐步调整 189
三、渔业政策的逐步调整 194
第三节 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
一、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196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8
第四节 对工业的调整 201
一、工业支援农业 201
二、贯彻执行《工业七十条》 204
第五节 1962~1963年的抗旱斗争 207
一、1962~1963年的旱情和初步抗旱 207
二、湖尾地下水工程建设 211
第六节 “七千人大会”精神的贯彻 215
一、传达“七千人大会”精神 215
二、召开县委民主生活会 217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调整向各领域的延伸 222
第一节 城镇政策的调整 222
一、精兵简政,提高生产率 222
二、压缩城镇人口 224
三、清仓核资,挖掘物质潜力 226
四、疏通商业渠道,保障市场供应 228
第二节 各种政治关系的调整和中共东山县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230
一、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甄别平反 230
二、侨务政策的调整 234
三、其他政治关系的调整 236
四、中共东山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240
第十二章 弘扬谷文昌精神和海防对敌斗争 244
第一节 植树造林和谷文昌精神 244
一、植树造林 244
二、谷文昌精神在福建全省的影响 250
第二节 进行海上对敌斗争 253
一、1958~1961年的海上对敌斗争 253
二、1962~1966年的海上对敌斗争 257
第十三章 左倾错误再度抬头和十年建设成就及反思 263
第一节 左倾错误再度抬头 263
一、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批判 263
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66
三、城镇“五反”运动 271
第二节 十年建设的成就及反思 273
一、十年建设的成就 273
二、对10年工作的反思 277
第十四章 从“文化大革命”爆发到县革委会成立 28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的东山县 280
一、“五·一六”精神的传达 280
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和县委“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成立 282
三、县委撤销工作队和继续努力扭转混乱局面 283
第二节 从“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286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和县军管会的成立 286
二、从全县性武斗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288
第十五章 “斗、批、改”运动的开展 292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 292
一、清理阶级队伍 292
二、福州军区和福建省革委会的严重关注 293
第二节 渔区整顿和“一打三反”运动 294
一、渔区整顿 294
二、“一打三反”运动 296
三、“以粮为纲”精神的贯彻 297
第三节 上山下乡运动 299
一、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 299
二、干部下放劳动 304
第四节 整党建党和中共东山县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05
一、整党建党 305
二、中共东山县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07
第十六章 纠正极左错误的努力 310
第一节 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310
一、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310
二、解放干部 312
三、落实农村经济政策 315
第二节 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 316
一、建设向东渠 316
二、建设大澳渔港和大产海堤 318
第三节 “批林整风”运动的转向和“批林批孔”运动 320
一、“批林整风”运动的转向 320
二、“批林批孔”运动 322
第十七章 1975年的全面整顿工作 325
第一节 消除派性和整顿领导班子 325
一、消除派性 325
二、整顿班子 328
第二节 各领域的整顿 330
一、农业的整顿 330
二、工业和渔业的整顿 332
三、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整顿 335
第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37
第一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337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精神的传达 337
二、资产阶级帮派势力对县委的要挟 338
第二节 欢庆“四人帮”的覆灭 340
一、欢庆“四人帮”覆灭 340
二、为拥邓者平反 342
第三节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344
一、国民经济在曲折中缓慢发展 344
二、东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巨大损失 346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的开展和历史性转折的实现 350
第一节 开展揭、批、查和县委小整风运动 350
一、开展揭、批、查运动 350
二、县委小整风运动 352
第二节 初步调整社会关系 354
一、开始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354
二、着力落实党的政策 356
三、恢复高考 359
第三节 召开中共东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61
一、召开中共东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361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63
三、历史性转折的实现 366
主要参考资料 368
编纂说明 369
后记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