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背景与方法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文献回顾及整理 5
三、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1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增长源泉 16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16
二、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土地扩张 21
三、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劳动供给的增长 24
第二节 现代农业增长的特征与源泉 31
一、生产率增长——现代农业增长的基本特征 31
二、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 35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 37
一、农业剩余劳动的传统定义 38
二、农业剩余劳动的新观点及其证据 39
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的状况 41
第三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 43
第一节 经验考察 4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相关关系 45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差距的相关关系 48
第二节 理论分析 51
一、劳动力剩余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 52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概率 55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58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工业化 62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 65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及困境 70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70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及流入地区 71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趋势 76
第二节 阻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81
一、人口增长率 81
二、经济因素 83
三、制度因素 84
第五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借鉴 86
第一节 国外经验 86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 86
二、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经验 89
三、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91
第二节 国内经验 94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94
二、现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就业空间 96
三、现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100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104
第一节 理论分析 104
一、产业间中间需求的波及 105
二、投入产出表 106
三、投入系数表 106
四、逆阵系数表 107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 109
一、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110
二、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12
三、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18
第三节 现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120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120
二、主导产业带动型 124
三、市场带动型 126
四、中介组织带动型 128
第七章 规模化经营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130
第一节 规模化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130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 130
二、“推—拉”与反“推—拉”模型分析 133
第二节 规模化经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36
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136
二、土地细碎化经营倾向 138
三、规模化经营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139
第八章 农村城镇化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142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142
一、城镇化对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效应 143
二、城镇化对劳动力空间转移的效应 144
三、城镇化发展对已经转移的劳动力的收入效应 146
第二节 产业集聚化与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转移 149
一、产业聚集 149
二、产业聚集的回归模型分析 150
第三节 中小城市应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 154
一、必要性分析 155
二、城镇化进程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158
三、城市建设必须与人口城市化速度相适应 160
第九章 政府干预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63
第一节 基于能力视角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163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 163
二、能力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165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67
一、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 168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模式 173
第三节 打破资本瓶颈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77
一、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能力 177
二、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 179
第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 181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发展 181
一、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阶段 182
二、二元工业化阶段 183
三、新型工业化阶段 184
第二节 构建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185
一、失业农民的形成原因 186
二、建立失业农民保障机制 188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 促进城市和谐 190
一、农民工的地位与困境 191
二、城乡统筹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