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办好“机关报晚报”新路子 市委机关报时期(1961.5—1966. 12
1.意想不到的重大决定 4
2.董必武三题报头 12
3.睡统铺的“取经团” 17
4.“注视率”高的“粉蒸肉” 22
5.漫画为“管得宽”树传 26
6.五角钱奖一个好标题 29
7.武汉“三家村”的温床 31
8.“一包香烟”和“古代勇士的头盔” 38
9.精通戏曲的行家里手 41
10.先进人物的“三面红旗” 45
11.一朵红花——夏菊花 51
12.每天写一张毛笔字 56
13.一稿情系三十年 59
14.两老精彩的“采编双打” 64
15.一部未登完的连载小说 67
16.毛主席说,“还有一位女记者啊!” 70
17.批斗会前安然酣睡 75
二、打造“汉味”特色的晚报风格 长江日报主办时期(1984.9—1992. 7
1.四个月三次复刊报告 83
2.“第八个是铜像?” 89
3.险些“流产”的试刊号 91
4.二十七个半“布尔什维克” 97
5.“武汉晚报久违了” 102
6.中南海电话打到传达室 106
7.周末版是特区的特区 111
8.歌坛十二星搅动江城 116
9.大胆的“创意”捅了个大娄子 125
10.“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130
11.“题不惊人誓不休” 132
12.冯巩、刘伟下火车直奔演出场 137
13.晚报记者团和派克钢笔 141
14.被逼出来的自办发行 144
15.乔杜里两度题字谢晚报 149
16.“白毛女”率众影星“闹”江城 154
17.“一则报道的背后”的背后 161
18.晚报史上一个多月的总编 165
19.香烟盒纸上写出的获奖稿 167
20.一条未发出的杜撰新闻 170
21.“生死状”上,父母郑重地签名 174
22.凝聚深情的一袋报纸 178
23.椅子里面藏秘密 183
24.晚报人的京剧情结 186
25.读者投书:请记者起个早床 192
26.游说华中两老将不负使命 195
27.“等”来的大奖和“送”来的好稿 198
28.全国晚报汇聚江城 200
29.“怎么来了一个这样的婶婶?” 204
三、努力开创晚报发展的新局面 独立建制时期(1992.8—2003. 12
1.密不透风的决定 212
2.“真比考研究生还难” 216
3.蹬车到处寻新址 219
4.现在就立刻上班 223
5.“能完成,那可是奇迹啊!” 228
6.在中国海岸线上观潮 233
7.由“闭门羹”引发自办发行 237
8.市长家门口拦车递报告 244
9.晚报人喜笑颜开了 248
10.“货比三家”引进曼·罗兰 255
11.属于孩子的“世界杯” 262
12.一件批示引发一场大讨论 265
13.炒现饭炒出一盘“佳肴” 270
14.隔三岔五拿出“重头戏” 275
15.为了一次报道奔波三年 279
16.年年赶赴三峡过年 285
17.一脚踏空栽进乱石沟 290
18.中山舰打捞抢出当日新闻 293
19.三峡报道中的“钉子精神” 296
20.一字之误晚报险些“关门” 299
21.“五人促膝谈”和“24小时的情与爱” 303
22.千里长堤上打响了新闻大战 309
23.“母女”与“丹桂”演绎人间真情 316
24.在抗洪的另一个战场上 322
25.周末版“变脸”打造新品牌 328
26.“新闻110”采访车首现武汉 330
27.特殊离婚申请倾诉人间真情 338
28.枪口下拍出武广劫案现场照片 343
29.“楚才竞赛”花开不败 348
30.在竞争中诞生的《今日快报》 352
31.穿越600年时光下西洋 361
32.生死存亡的突围之役 368
33.“家庭第一报”的“双品牌战略” 381
34.架起“不花一分钱”的医患之桥 387
35.慈善记者倾情扶助行动 391
36.一举摘取了中国新闻奖的“皇冠” 395
37.兵贵神速的一场漂亮仗 400
四、武汉晚报发展记事(1961.5—2003.12) 405
五、三个时期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情况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