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影视美学批评方法 1
第一节 影视美学概述 1
一、什么是美学 1
二、影视美学的界定 2
三、影视美学的逻辑体例 4
第二节 影视美学批评方法 5
一、以美学精神观照影视:影视美学批评的原则 5
二、影视艺术之所“是”:影视审美哲学分析 10
三、影视艺术作为审美活动:影视的审美文化分析 13
第三节 影视美学批评实例 15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美学困顿 15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23
第二章 影视文化批评方法 24
第一节 文化批评概说 24
一、文化概述 24
二、伯明翰文化批评概述 25
第二节 影视文化批评方法概述 33
一、文化研究概说 33
二、文化研究的基本主题 35
三、影视文化研究的主题 36
第三节 影视文化批评实例 42
电影《过年回家》的文化解读 42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45
第三章 影视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47
第一节 意识形态批评概说 47
一、意识形态释义 47
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49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52
第二节 影视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57
一、现实比历史更重要 58
二、如何讲述比讲述什么更重要 59
三、建构比反映更重要 62
第三节 影视意识形态批评实例 64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64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67
第四章 影视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68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理论概述 68
一、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与衍生 68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69
三、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72
第二节 电影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74
一、电影精神分析学缘起 74
二、电影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 75
三、电影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80
第三节 电影精神分析批评实例 83
为姜文释梦 83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87
第五章 结构主义—符号学影视批评方法 89
第一节 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概述 89
一、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90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92
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 96
第二节 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批评方法 99
一、结构主义电影批评的基本特征 99
二、符号学电影批评方法 100
第三节 结构主义—符号学影视批评实例 105
象征与差异:分段式影像结构的符号解读 105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113
第六章 影视叙事学批评方法 115
第一节 叙事学概述 115
一、叙事学的理论渊源 115
二、叙事学的基本类型及代表人物 116
第二节 影视叙事批评方法 124
一、电影叙事批评 124
二、电视叙事批评 129
第三节 影视叙事批评实例 135
主导意识形态的重构 135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142
第七章 电影作者批评方法 144
第一节 电影作者概观 144
一、欧洲的电影作者 144
二、新好莱坞中的电影作者 148
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作者 148
第二节 电影作者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153
一、电影作者批评原则 153
二、电影作者批评方法 154
第三节 电影作者批评实例 159
文化撞击下的人文情怀 159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167
第八章 影视接受批评方法 169
第一节 接受美学基本理论概述 169
一、接受美学基本理论 169
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172
第二节 影视接受批评方法概述 174
一、影视接受特性的差异 174
二、影视接受模式和接受过程 177
三、影视接受的效果 181
第三节 影视接受批评实例 183
中国电影受众的民族特征 183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190
第九章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 191
第一节 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191
一、大众文化释义 191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192
第二节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概述 198
第三节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实例 201
电视三思 201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208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210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概述 210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210
二、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代表性观点 212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方法概述 219
一、后现代电影的技巧和手段 219
二、后现代电影非常规叙事 221
三、后现代电影的表达方式 223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实例 224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冯小刚式电视 224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232
第十一章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233
第一节 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233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233
二、激进女性主义 234
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235
四、后现代女性主义 236
第二节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的成就与方法 238
一、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成就 238
二、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240
第三节 影视女性主义批评实例 244
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244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251
结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影视批评 252
一、批评本性和功能的缺失 252
二、批评对象的缺失 254
三、重提批评家的职责和使命 257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