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为学、为道与为人 12
一、早年经历与哲学问题的萌发 12
二、多向度的探索 16
三、龙场悟道 23
四、事与思 29
五、晚岁的弦歌诵读与哲学论辩 37
第二章 心体与性体 45
一、历史的前导 45
二、心体的重建 53
三、心与理 59
四、心体与内圣之境 63
第三章 心物之辩 67
一、沉思存在的二重路向 67
二、心与物:意义世界的建构 71
三、天人之际:存在与境界 80
第四章 良知与德性 85
一、成就德性 85
二、化德性为德行 93
三、德性与规范 97
第五章 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 104
一、成己:成就自我 104
二、万物一体:个体间的沟通 109
三、无我的二重意蕴 114
第六章 本体与工夫 120
一、作为本体的良知 120
二、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 125
三、本体与工夫之辩 129
四、意见的悬置与解构 136
第七章 知行合一 141
一、知行秩序与过程 141
二、知行互动与人伦的理性化 147
三、销知入行与销行入知 150
第八章 言说与存在 155
一、心体与言说 155
二、名言与道 159
三、“说”与“在” 164
第九章 心学的内在张力 169
一、无善无恶与可能的存在 169
二、可能的展开 173
三、二重趋向与内在的紧张 176
第十章 心学的分化与演变 182
一、心体的展开与性体的回归 182
二、致良知说的衍化 208
三、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217
附录一 哲学之路 223
附录二 儒家的人格学说 235
附录三 理学的衍化——从张载到王阳明 250
后记 282
再版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