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认识方法 1
一、直察法 1
二、试探法 2
三、内视法 2
四、类比法 2
五、实验法 3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思维模式 3
一、意象思维 3
二、直觉思维 4
三、尚同思维 4
四、整体系统思维 4
五、辩证思维 5
六、逻辑思维 5
第二章 奇恒之腑 6
第一节 概论 6
一、藏腑 6
二、藏象 7
三、奇恒之腑 8
第二节 脑 10
一、解剖形象 10
二、生理功能 11
三、生理特性 13
第三节 女子胞 14
一、解剖形象 14
二、生理功能 15
三、生理特性 16
第四节 精室 16
一、解剖形象 16
二、生理功能 17
三、生理特性 18
第五节 胆 18
一、解剖形象 18
二、生理功能 18
三、胆为奇腑 19
四、生理特性 20
第六节 骨与髓 21
一、解剖形象 21
二、骨的生理功能 22
三、髓汁的生理功能 23
四、脊髓的生理功能 23
第七节 脉 24
一、解剖形象 24
二、生理功能 25
三、生理特性 26
第八节 命门 27
一、概念演变 27
二、生理功能 28
三、命门的本质 29
第九节 膻中 29
一、解剖形象 29
二、生理功能 30
三、生理特性 31
四、为奇恒之腑 31
第十节 奇恒之腑与五藏五腑的关系 32
一、脑与五藏五腑 32
二、女子胞与五藏 34
三、脉与藏腑 34
四、胆与藏腑 36
五、精室与五藏 38
六、骨、髓与藏腑 38
第三章 奇经八脉 39
第一节 概论 39
一、经脉 39
二、八脉名考 39
三、奇经的内涵 41
四、经脉的结构 41
五、腧穴 42
六、奇经理论的发展 42
第二节 督脉 45
一、循行分布 46
二、腧穴 49
三、生理功能 53
第三节 任脉 54
一、循行分布 54
二、腧穴 56
三、生理功能 59
第四节 冲脉 60
一、循行分布 60
二、腧穴 64
三、生理功能 66
第五节 带脉 67
一、循行分布 67
二、腧穴 68
三、生理功能 68
第六节 ?脉 69
一、循行分布 70
二、腧穴 72
三、生理功能 74
第七节 维脉 75
一、循行分布 75
二、腧穴 78
三、生理功能 81
第八节 奇经与藏腑经脉的关系 82
一、奇经的根结标本 82
二、奇经生理作用 83
三、八脉交会穴 84
四、奇经属络 87
五、奇经与藏腑 90
第四章 奇系统疾病证治 93
第一节 概论 93
一、病因 93
二、病证特点 95
三、辨证诊断 95
四、治疗原则 96
第二节 常用药物 97
第三节 常见证候特征 110
一、脑病特征 110
二、女子胞病特征 113
三、胆病特征 114
四、脉病特征 115
五、精室病特征 117
六、骨病特征 118
七、脊髓病特征 119
八、命门病特征 121
九、膻中病特征 122
十、督脉病特征 122
十一、任脉病特征 124
十二、冲脉病特征 126
十三、带脉病特征 128
十四、?脉病特征 129
十五、维脉病特征 131
第四节 常见疾病证治 132
脑温 132
脑蛊 136
头痛 139
脑络痹 143
中风 145
脑水 151
脑萎 153
痴呆 157
痫病 160
癫狂 163
颤病 165
多寐 168
失眠 171
眩晕 174
脑鸣 176
脑瘤 179
郁病 182
神惮 186
藏躁 190
百合病 191
胆胀 194
胆热病 197
胆石症 200
胆瘅 203
呃逆 205
奔豚 208
面痹 211
项痹 212
脊痹 216
脊痿 220
腰痹 222
偏痹 226
痿痹 228
筋痿 230
脉痹 232
骨痿 235
瘿病 238
遗精 241
阳痿 243
尿失禁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