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冠华,沈广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2748644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概论:文化与高等教育 1

第一节 文化概说 1

一 文化的内涵 1

二 文化的本质特征 3

三 文化的层次结构 4

四 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 6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扫描 9

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9

二 传统文化是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石 10

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4

第三节 高等教育面面观 25

一 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6

二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轨迹 28

第二章 文化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 34

第一节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35

一 现实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36

二 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39

三 现实与传统:在影响高等教育中的相互关系 41

第二节 高等教育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 43

一 高等教育能动地选择、传递和延续文化 43

二 高等教育能动地创造和增值文化 49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 57

第一节 现代化与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57

一 现代化概说 57

二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60

第二节 先“化”人,后“化”物 64

一 由“传统的人”向“现代化的人”转变 64

二 以“面向现代化”为龙头核心的“三个面向” 68

第三节 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 71

一 内部视角: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管窥 71

二 外部视角: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鸟瞰 73

三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难度 87

第四节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 92

一 以教治国:至高至上的教育价值观 92

二 有教无类:民主大众色彩的教育对象观 95

三 德育首位:恒久持续的教育目标观 98

四 教学真知:历久弥新的教学规律 103

第五节 克服传统文化和教育的负面因素 116

一 与实践的脱离影响着现代教育的价值判断 116

二 克服负面因素对教育思想现代化的阻碍 120

第四章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 126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传统 126

一 敬德思想:先秦开创重视道德教育的先河 126

二 三纲五常:两汉构建传统道德教育核心体系 128

三 仁义为本:隋唐盛世注重“正身”、“教化” 130

四 四书五经:宋明理学圈定道德教育之教材 131

五 新民德:晚清伦理道德教育内容转轨 133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136

一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136

二 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方法 149

三 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原则 154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 168

一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目标定位 168

二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171

三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实施途径 175

四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管理、评估和投入体系 177

五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队伍建设 180

六 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观 183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文化环境中的高等教育 188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文化环境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 189

一 市场经济促使人们转变高等教育观念 189

二 高等教育管理适度引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190

三 高等教育效益观念得到确立和强化 191

四 高等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变单一为多元 191

五 高校职能大大拓展 192

六 校园民主空气和创新意识得到催化 193

第二节 市场经济文化环境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193

一 违反规律:将教育任由“无形的手”支配 194

二 片面的商品观念使德育存在“滑坡”危险 199

三 社会分配不公导致厌学、厌教和人才流失 200

第三节 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环境的适应 201

一 正确把握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01

二 教育“有限产业化”及其条件 202

三 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应答 207

四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指导 216

五 高校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机制 220

六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222

七 合理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223

第四节 传统人文精神对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遏制 225

一 以见利思义遏制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225

二 以传统的群体精神遏制极端个人主义 227

三 以仁爱、兼爱思想克服唯我、嫉妒、内耗 228

四 以安贫乐道抵制贪得无厌和享乐至上 229

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232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 232

一 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 232

二 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 234

三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242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252

一 市场经济呼唤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252

二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人文教育 258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68

一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268

二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270

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74

第七章 传统谋略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 280

第一节 先谋后事:高等教育整体运行的基础和先导 283

一 科学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 285

二 前瞻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287

三 利益性原则和竞争性原则 288

四 求异性原则和因变性原则 289

第二节 知己知彼: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 290

一 “知己知彼”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291

二 “知己知彼”是高等教育服务现代化的需要 292

三 “知己知彼”是高校合作与竞争的需要 293

四 “知己知彼”是联合办学、合作教育的需要 294

五 “知己知彼”是高校管理和育人的需要 294

第三节 因利制权: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基本原则 295

一 正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利”及利益关系 296

二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因利制权与趋利避害 300

第四节 反客为主:高等教育管理和育人的重要策略 305

一 将社会力量之“客”引入学校参与办学 305

二 将教职员工之“客”引入学校管理当家做主 308

三 将大学生之“客”引入学生管理和自我教育 310

第八章 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智育目标 313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才与专才 314

一 时代背景决定着教育对博与专的不同选择 315

二 科举制度及其应试性对博与专的影响 321

三 综合考察:五大要素对博与专的认同制约 324

第二节 通才与专才的内涵与类型 328

一 通才与专才相比较而存在 328

二 通才与专才各有不同层次和“通”“专”结构 328

第三节 通才与专才的社会需求 331

一 市场经济需要各种各样的通才与专才 331

二 全面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337

三 以专才教育为主,酌增通识教育成分 338

四 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辨析 342

第四节 关于通才与专才培养的两点认识 348

一 把握各种通才与专才的特点及学生特长 348

二 各层次高校应准确把握自己的智育目标 349

第九章 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 35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 351

第二节 破除传统观念,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356

一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356

二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363

三 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相关问题的认识 369

四 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 371

第三节 职业大学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使命 375

一 职业大学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76

二 职业大学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应答 382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师队伍现代化 387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 387

一 师道与师责:传统文化中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387

二 师德与师质:传统文化中为师的标准和要求 393

三 师情与师谊:传统文化中的师生关系 407

第二节 继承与创新:跨世纪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构建 415

一 传道、授业、解惑、导创 417

二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421

三 变见贤思嫉为见贤思齐 424

四 在教师角色的泛化中竞争取胜 430

五 勇于冒尖与严谨踏实的学风教风 436

第十一章 书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 439

第一节 中国书院发展概略 439

一 书院产生之源头探微 439

二 书院兴起之背景考察 440

三 书院发展之脉络扫描 442

第二节 中国书院制度的基本特征 444

一 书院办学目的:学术研究——人格陶冶 445

二 书院教育制度:开门办学——逐步完善 446

三 书院教育结构:无序、单一——有序、多样 448

四 书院教学过程:简单、传统——系统、科学 451

五 书院师生关系:师道尊严——和谐融洽 457

第三节 书院与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 458

一 书院与高等教育价值的反思 459

二 书院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465

三 书院与高校素质教育 473

四 书院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480

第四节 大学学习方法的选择与变革 482

一 大学学习方法变革势在必行 482

二 国外学习理论对大学学习方法的借鉴意义 485

三 大学学习方法选择与变革的原则 488

第十二章 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491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国际交流 491

一 科技与文化交流频繁 491

二 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 494

三 教育经验的相互借鉴 496

四 专家学者交流增多 498

五 外语教学不断加强 500

第二节 国际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502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 502

二 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 507

第三节 “国际合作:高校第四职能”述评 514

一 认识上的偏差:从高校职能演变来考察 515

二 理论上的乏力:从已有高校职能观来考察 519

三 实践上的缺失:从适用性来考察 521

第四节 克服传统文化对高教国际化的负面影响 526

一 不良开放观:制约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 528

二 稳固的文化结构:羁绊高等教育的国际融合 529

三 传统宗派观:束缚国际学术合作的发展 530

四 儒学复兴:掩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531

五 外语教学单一:阻碍高教国际化多极发展 531

主要参考文献 533

后记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