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 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与“正名” 2
二 回归文学本体的研究 5
三 研究价值:认识的、艺术的和学术的功用 8
第一章 发展轨迹:题材的开拓与文学价值重估 13
第一节 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的知识分子小说 14
第二节 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 27
第三节 抗战以及4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 42
第二章 中心冲突:个人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68
第一节 表现形态:个人与社会的诸种关系 70
第二节 演变历程:从发现“个人”到否定“个人” 75
第三节 冲突的结果:个人的失败和悲剧的性质 82
第三章 形象特征:“文人无用”与“文人无行” 90
第一节 现实人与艺术人 90
第二节 “错位”现象的发现及其探源 95
第三节 形象特征与表现形态 108
第四节 形象的意义与局限 121
第四章 总体分类:艺术形态和表现方法 125
第一节 内容分类:三大类别 126
第二节 艺术形态:四种形态 135
第三节 表现方法:三种主要的方法 140
第五章 漂泊流浪:困顿行者与不安定的灵魂 144
第一节 漂泊流浪: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 145
第二节 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 153
第三节 流浪的根源及家园的寻找 162
第六章 健全人格:知识、思想与道德、人格 169
第一节 知识人与道德人 170
第二节 思想意识的先进与道德人格的卑下 174
第三节 原罪意识、自卑情结与自我贬抑 191
第七章 身份认同:知识分子与革命、民众之关系 197
第一节 自我认同及其危机 198
第二节 革命认同及其“左”倾 205
第三节 人民认同及其困惑 215
结语 228
第八章 描写艺术:成就与不足 229
第一节 一批典型:知识者的形象塑造 229
第二节 二重组合:正反两极与对立统一 248
第三节 三个世界与四个层次 253
第九章 个案分析:几位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 264
第一节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264
第二节 茅盾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转型 288
第三节 钱锺书笔下的高级知识分子 302
第十章 4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 313
结语 320
参考文献 323
后记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