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篇第一章 福建民间歌曲 2
一、唐五代及其前的福建音乐 4
二、宋元的福建音乐 24
三、明清的福建音乐 31
四、民国的福建民歌 36
五、新中国的福建民歌 57
六、畬族民歌 86
第二章 福建民间器乐 94
一、宋元的福建民间器乐 97
二、明清的福建民间器乐 113
三、民国的福建民间器乐 119
四、新中国的福建民间器乐 120
五、特色乐器 121
第三章 福建说唱音乐 127
一、宋元的福建说唱音乐 131
二、明清的福建说唱音乐 150
三、民国的福建说唱音乐 158
四、新中国的福建说唱音乐 160
第四章 福建戏曲音乐 164
一、宋元福建戏曲音乐 167
二、明清福建戏曲音乐 171
三、民国福建戏曲音乐 196
四、新中国福建戏曲音乐 198
第五章 福建宗教音乐 200
一、福建佛教音乐 201
二、福建道教音乐 207
三、福建基督教音乐 237
音乐创作篇第六章 新中国的福建音乐创作 247
第七章 福建的作曲家 253
一、柳永 254
二、李弥远 257
三、曹学佺 258
四、曾志忞 258
五、纪经亩 262
六、蔡继琨 265
七、江文也 269
八、邵江海 275
九、康讴 279
十、李焕之 280
十一、陈侣白 285
十二、杨炳维 286
十三、郭祖荣 287
十四、刘大鸣 294
十五、于坤 295
十六、葛礼道 296
十七、骆季超 297
十八、徐沛东 300
十九、吴少雄 302
二十、温德青 303
音乐表演篇第八章 新中国前的福建音乐表演 308
一、五代宋元明清 308
二、琴与演奏家 309
三、钢琴的传入 312
四、各地的音乐活动 314
五、国立福建音专的音乐表演 319
第九章 新中国的福建音乐表演 322
一、表演团体与演出 322
二、各种汇演 325
三、音乐活动 329
第十章 福建的演奏家歌唱家 331
一、祝桐君 331
二、陈武定 333
三、赛月金 334
四、罗浪 335
五、郑小瑛 336
六、郑石生 338
七、殷承宗 339
音乐研究篇第十一章 新中国的福建音乐研究 343
一、研究机构 343
二、音乐学研究 346
(一)音乐思想与美学研究 346
(二)民族音乐学研究 347
(三)音乐史研究 366
(四)音乐理论研究 366
(五)中日音乐比较研究 368
(六)研究成果 368
第十二章 福建的音乐学家 370
一、陈旸 370
二、郑樵 372
三、朱熹 374
四、蔡元定 375
五、陈元靓 378
六、李贽 379
七 陈第 382
八、谢肇浙 383
九、陈梦雷 384
十、林祥玉 386
十一、朱谦之 386
十二、林霁秋 389
十三、王爱群 389
十四、刘春曙 389
十五、周畅 392
十六、王耀华 394
音乐教育篇第十三章 新中国前的福建音乐教育 399
一、福建的幼稚园音乐教育 399
二、福建的初等音乐教育 400
三、福建的中等音乐教育 401
四、福建的高等音乐教育 406
第十四章 新中国的福建音乐教育 421
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421
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 422
三、福建艺术专科学校 423
四、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 424
五、私立福建音乐学院 424
六、学校的音乐活动 425
第十五章 福建的音乐教育家 427
一、柯政和 427
二、周淑安 429
三、曾雨音 431
四、王政声 433
五、徐志德 434
六、林俊卿 435
七、洪士銈 435
八、陈万桢 437
九、李嘉禄 440
十、丁宝筠 442
十一、片冰心 443
十二、方妙英 444
十三、徐荣芹 445
十三、黄登辉 445
十四、李未明 446
音乐交流篇第十六章 与台湾省的交流 453
第十七章 与日本国的交流 462
一、琉球乐人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464
二、琉球乐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468
三、琉球、日本曲目、剧目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474
第十八章 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 492
一、暹罗 492
二、菲律宾 495
三、印度尼西亚 497
后记 502
著者简况(中英文)(附录一) 509
参读书目(附录二) 519
本书著者论文论著目录(附录三)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