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迟毓凯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8058993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们之间的善意沟通与互动,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相对于物质财富,人们之间彼此的关心和互助更是维护心灵快慰的维生素。本书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对助人为乐的心理学问题作出探索和解答。

上编 亲社会行为研究回顾 2

引子:凯蒂小姐遇害案 2

第1章 亲社会行为研究概述 5

1.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5

1.1.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5

1.1.2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11

1.2 积极心理学和亲社会行为研究 12

第2章 技术方法:如何研究亲社会行为 16

2.1 癫痫发作:一个开创性的经典研究 16

2.2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其他技术 20

2.2.1 紧急助人情境设计 21

2.2.2 非紧急助人情境设计 22

第3章 理论模型: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 26

3.1 遗传与本能: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26

3.1.1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26

3.1.2 进化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29

3.2 代价与回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32

3.2.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32

3.2.2 社会交换理论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34

3.3 观察与模仿: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35

3.3.1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5

3.3.2 社会学习理论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37

第4章 个人因素:谁会实施亲社会行为 39

4.1 亲社会行为中的人格差异 39

4.2 亲社会行为中的性别差异 43

4.3 亲社会行为中的推理与归因 44

4.3.1 亲社会推理 44

4.3.2 亲社会行为与归因 45

4.4 亲社会行为中的情绪效应 48

4.4.1 积极情绪效应 48

4.4.2 消极状态释放模型 50

4.5 求助人的个人特点 55

4.5.1 是否受他人喜欢 55

4.5.2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56

4.5.3 求助者的性别 57

第5章 情境因素:哪里发生亲社会行为 59

5.1 环境:乡村与城市 59

5.1.1 大城市的冷漠 59

5.1.2 城市超负荷假设 61

5.2 旁观者数量:旁观者效应 62

5.2.1 旁观者效应 62

5.2.2 助人决策的5个步骤 64

5.3 熟人相助:公共关系与交换关系 71

第6章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74

6.1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74

6.2 移情—利他主义模型 75

6.2.1 主要观点和经典实验 75

6.2.2 不助人的惩罚:移情—特定惩罚 81

6.2.3 助人的奖赏:移情—特定回报 84

6.3 唤醒—代价回报模型 86

第7章 文化与亲社会行为 91

7.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92

7.2 内群体与外群体 99

7.3 中国人的亲社会行为特点 104

7.3.1 只帮助好人——坚持世界公平论 104

7.3.2 只帮助自己人——关注首属群体 105

7.3.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独特的“因果施报观” 107

7.3.4 做好事不留名——助人不是为了炫耀 108

第8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促进 111

8.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11

8.1.1 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11

8.1.2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13

8.1.3 学龄儿童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15

8.1.4 成人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16

8.2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117

8.2.1 紧急事件中助人行为的促进 118

8.2.2 非紧急事件中助人行为的促进 119

下编 亲社会行为实验研究 126

引子:2004年夏日的一个傍晚 126

第1章 本研究的缘起 128

1.1 道德心理:从认知革命到情感革命 128

1.2 社会行为:从理性选择到自动激发 132

1.2.1 自动化社会行为研究的缘起 132

1.2.2 自动化社会行为的一个开创性研究 134

1.2.3 近期自动化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发现 135

1.2.4 自动化社会行为的机制研究 138

1.2.5 问题与展望 140

1.3 从社会行为到亲社会行为:研究内容的确立 142

1.3.1 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143

1.3.2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跨文化意义 143

1.3.3 国外自动化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问题 144

1.3.4 国内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与问题 145

1.3.5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 146

1.4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与假设 147

1.4.1 基本观点 147

1.4.2 主要假设 148

第2章 研究1:道德特质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150

2.1 问题提出 150

2.2 预备实验 152

2.3 实验1:阈上特质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154

2.4 实验2:阈下特质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155

2.5 一般讨论 157

附录:实验材料 158

(1)实验1道德启动操纵(部分) 158

(2)实验1控制启动操纵(部分) 159

(3)助人行为测量 160

(4)实验1意识排查任务 160

第3章 研究2:意象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61

3.1 问题提出 161

3.2 实验1:写作任务启动下的旁观者效应 164

3.3 实验2:阈下特质启动下的旁观者效应 167

3.4 一般讨论 169

附录:实验材料 171

(1)拥挤启动(实验1) 171

(2)孤单启动(实验1) 171

(3)助人行为测量(实验1、实验2) 172

(4)意识排查任务(实验1) 172

第4章 研究3:观念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73

4.1 问题提出 173

4.2 实验1 175

4.3 实验2 177

4.4 一般讨论 180

附录:实验材料 181

(1)实验1启动任务 181

(2)实验1助人任务 181

(3)实验2助人任务 182

第5章 研究4:特质启动对亲社会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183

5.1 问题提出 183

5.2 实验1 185

5.3 实验2 189

5.4 一般讨论 194

5.4.1 道德启动对助人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194

5.4.2 探测顺序对助人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196

附录:实验材料 196

(1)实验1材料 196

(2)实验2中他人困境所用的照片举例(谢海龙,1994) 199

第6章 研究5:人际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 200

6.1 问题提出 200

6.2 实验1 203

6.3 实验2 205

6.4 一般讨论 208

附录:实验材料 210

(1)人物记忆研究(朋友启动) 210

(2)事件记忆研究(控制启动) 210

(3)实验求助任务(助人水平测量) 210

(4)母亲启动任务(实验2) 211

第7章 研究6:人际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二) 212

7.1 问题提出 212

7.2 实验过程与结果 215

7.3 一般讨论 218

附录:实验材料 220

(1)指导语 220

(2)决策任务(社会价值测量) 220

(3)人物记忆任务(母亲启动) 222

(4)事件记忆任务(控制启动) 222

(5)矛盾抉择调查(家庭奉献意愿测量) 223

(6)请回答下面的问题(意识排查测量) 224

第8章 研究7:样例与类别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25

8.1 问题提出 225

8.2 实验1:雷锋vs.马加爵 227

8.3 实验2:雷锋vs.道德人 230

8.4 一般讨论 234

8.5 教育启示 235

附录:实验材料 238

(1)实验1材料 238

(2)实验2材料 239

第9章 研究8:人格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42

9.1 问题提出 242

9.1.1 社会价值取向 243

9.1.2 道德自我认同 244

9.2 研究过程与结果 245

9.3 一般讨论 249

附录:测量工具 251

(1)助人任务测量 251

(2)社会价值取向测量 252

(3)道德认同测量 254

第10章 研究总结 256

10.1 研究的总体发现 256

10.2 贡献与局限 259

10.2.1 贡献 259

10.2.2 局限 259

主要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