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治安,陈展宇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0132167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校教材。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水分生理、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用等。

绪论 1

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

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

三、怎样学好植物生理学 4

四、植物生理学的应用实践 5

五、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7

第一章 植物细胞生理 8

第一节 植物细胞概述 8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8

二、高等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9

三、原生质的化学组成 10

四、原生质的特性 11

第二节 细胞壁 13

一、细胞壁的结构 13

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14

三、细胞壁的功能 15

第三节 生物膜 16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16

二、生物膜的结构 18

三、生物膜的功能 19

第四节 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20

一、内膜系统 20

二、细胞骨架 24

三、微球体系统 26

四、细胞质基质 28

第五节 胞间连丝 29

一、胞间连丝的结构 29

二、胞间连丝的功能 30

第六节 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 30

一、胞外信号 30

二、膜上信号的转换 32

三、胞内信号的转导 34

四、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36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39

第一节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9

一、植物的含水量 39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39

三、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40

四、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40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41

一、水势的概念 41

二、水分的运动方式及水通道蛋白 42

三、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 44

四、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 45

五、植物细胞水势的测定 46

第三节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47

一、土壤的水分状态 48

二、根系吸水的部位 48

三、根系吸水的途径 49

四、根系吸水的机理 49

五、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因素 51

第四节 植物的蒸腾作用 52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52

二、蒸腾作用的部位及指标 53

三、蒸腾作用的气孔调节 54

第五节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 61

一、水分运输的途径及运输速度 61

二、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 62

三、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 63

第六节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63

一、植物的需水规律 63

二、合理灌溉指标及灌溉方法 64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和氮素营养 68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作用 68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68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和确定方法 69

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症 71

四、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 75

五、作物的缺素诊断 76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77

一、细胞膜运输蛋白与离子跨膜运输 78

二、离子跨细胞膜的运输机制 81

第三节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85

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区域 85

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85

三、根系吸收矿质的过程 87

四、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89

五、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90

第四节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90

一、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91

二、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与利用 92

第五节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92

一、氮的同化 92

二、硫的同化 98

三、磷酸盐的同化 99

第六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99

一、作物的需肥规律 100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101

三、合理施肥与作物增产 101

四、增强肥效的措施 102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105

第一节 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及生理意义 105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特点 105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06

三、呼吸作用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107

第二节 植物呼吸作用的代谢途径 109

一、糖酵解 109

二、丙酮酸的去路 111

三、三羧酸循环 112

四、磷酸戊糖途径 113

五、乙醇酸氧化途径 115

六、乙醛酸循环 116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与能量贮存 117

一、电子传递链 117

二、氧化磷酸化 119

三、末端氧化酶系统 120

四、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123

第四节 呼吸作用的调节与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124

一、呼吸作用的调节 124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127

第五节 呼吸作物与农业生产 130

一、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130

二、呼吸作用与粮食贮藏 130

三、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 131

四、呼吸作用与作物抗病 131

第五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134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其度量 134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134

二、光合作用的度量 135

第二节 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136

一、叶绿体的结构 136

二、叶绿体的化学组成 137

三、叶绿体的光合色素 138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机制 145

一、原初反应 145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146

三、光能的分配调节与光保护 152

第四节 光合碳同化作用 158

一、C3途径 158

二、C4途径 161

三、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163

四、光合作用的产物 164

五、C3、C4、CAM和C3-C4中间型植物比较 165

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166

第五节 光呼吸 168

一、光呼吸的生物化学 168

二、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169

第六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70

一、内部因素 170

二、外界因素 170

第七节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174

一、作物光能利用率 175

二、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175

第六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180

第一节 同化物运输的途径、形式和方向 180

一、同化物运输的途径 180

二、同化物运输的形式 183

三、同化物运输的方向 184

四、同化物运输的速率 185

第二节 同化物运输的机理 186

一、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 186

二、同化物在库端的卸出 188

三、同化物运输的机理 189

第三节 同化物的配置与分配 192

一、同化物的配置 192

二、同化物的分配 194

第四节 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196

一、代谢调控 196

二、激素调控 196

三、环境因素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196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 199

第一节 生长素类 199

一、生长素的发现与性质 199

二、生长素的分布、运输与存在形式 200

三、生长素的代谢 202

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03

五、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204

第二节 赤霉素类 208

一、赤霉素的发现与化学结构 208

二、赤霉素的分布、运输与存在形式 208

三、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209

四、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209

五、赤霉素的作用机理 210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 212

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与化学结构 212

二、细胞分裂素的分布、运输与存在形式 213

三、细胞分裂素的代谢 214

四、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 214

五、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 216

第四节 脱落酸 217

一、脱落酸的发现和性质 217

二、脱落酸的分布与运输 218

三、脱落酸的代谢 219

四、脱落酸的生理作用 220

五、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221

第五节 乙烯 223

一、乙烯的发现和分布 223

二、乙烯的生物合成 223

三、乙烯的生理作用 224

四、乙烯的作用机理 225

第六节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27

一、生长素与赤霉素 227

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227

三、生长素与乙烯 227

四、赤霉素与脱落酸 228

五、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 228

第七节 其他植物生长物质 228

一、油菜素甾体类物质 228

二、茉莉酸类 229

三、水杨酸 230

四、多胺 231

五、玉米赤霉烯酮 231

六、三十烷醇 231

七、系统素 232

八、寡糖素 232

第八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32

一、植物生长促进剂 232

二、植物生长抑制剂 234

三、植物生长延缓剂 234

四、乙烯释放剂——乙烯利 235

五、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236

六、植物的化控工程 236

第八章 植物的营养生长 239

第一节 植物生长的细胞学基础 239

一、细胞的分裂期 239

二、细胞的伸长期 240

三、细胞的分化期 241

四、组织培养 244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 247

一、种子的萌发 247

二、植株生长分析的指标和生长大周期 252

三、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253

四、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254

第三节 植物生长的环境效应 259

一、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259

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66

三、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68

四、矿质营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68

五、机械刺激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68

第四节 植物的运动 268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268

二、植物的感性运动 272

三、植物的近似昼夜节奏运动 273

第九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276

第一节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276

一、幼年期 276

二、花熟状态 277

第二节 春化作用与成花诱导 277

一、春化作用的概念与反应类型 277

二、春化作用的条件 278

三、春化作用的时期和部位 279

四、春化作用的机理 280

五、春化作用的应用 283

第三节 光周期现象与成花诱导 283

一、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植物光周期类型 284

二、光周期现象与植物地理起源和分布的关系 287

三、光周期诱导及其感受部位 288

四、影响植物光周期诱导的因素 289

五、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291

六、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95

第四节 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 296

一、茎端分生组织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 296

二、影响花器官形成的条件 297

三、花器官发育的基因调控 298

四、性别表现 299

第五节 授粉受精生理 302

一、授粉生理 303

二、受精生理 307

第十章 植物的成熟、衰老和脱落生理 311

第一节 种子和果实的成熟生理 311

一、种子的发育及基因表达 311

二、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12

三、果实的生长和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16

第二节 植物的休眠生理 320

一、芽休眠 320

二、种子休眠 321

第三节 植物的衰老生理 323

一、植物衰老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323

二、植物衰老的变化 324

三、植物衰老的机理 325

四、植物衰老的调节 327

第四节 植物器官脱落的生理 329

一、器官脱落的概念和类型 329

二、器官脱落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329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逆生理 334

第一节 逆境与植物抗逆性通论 334

一、逆境的概念及类型 334

二、植物抗逆性方式 335

三、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335

四、植物对逆境适应的生理机制 335

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 342

一、冷害与抗冷性 343

二、冻害及抗冻性 345

第三节 植物的抗旱性 348

一、干旱及干旱类型 348

二、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348

三、干旱伤害的机理 350

四、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351

五、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351

第四节 植物的抗涝性 352

一、涝害对植物的影响 352

二、植物的抗涝性 353

三、提高植物抗涝性的途径 354

第五节 植物的抗盐性 354

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354

二、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理 355

三、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355

第六节 植物的抗热性 356

一、热害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356

二、植物耐热性的生理基础 357

三、提高植物抗热性的途径 358

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 359

一、大气污染 359

二、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360

三、提高植物抗污染力与环境保护 361

参考文献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