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
一、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4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1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命题的提出 11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 12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 14
四、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6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1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1
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和伟大意义 2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7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35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3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内涵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37
二、“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4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5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7
一、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4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5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52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56
第一节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56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6
二、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8
三、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63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67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70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70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73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7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77
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79
三、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 81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85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85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85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88
三、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内涵 92
四、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重大意义 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00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00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03
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0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08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8
一、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 10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11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 1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矛盾全局 118
一、对我国社会矛盾全局和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和转变 118
二、新时期对我国社会矛盾全局和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119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22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2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4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30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35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38
第一节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38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38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42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47
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147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49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56
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62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6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66
二、走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7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78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78
一、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78
二、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83
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186
四、改革的意义 187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 189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 192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2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6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8
四、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01
第三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203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 203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207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20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0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8
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3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4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42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42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5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49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1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54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 254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5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58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262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70
一、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70
二、依法治国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271
三、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75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8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8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 28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82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8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 2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29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29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94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95
二、思想道德建设 297
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0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04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04
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06
第十一章 新时期外交战略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308
第一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0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08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13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19
第二节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323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23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深远意义 327
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329
四、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332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33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39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339
二、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建设力量 343
三、依靠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 345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47
五、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5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51
二、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52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354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56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 357
二、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59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63
后记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