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自然地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祖波夫(С.М.Зубов)著;华东师范地理系普通自然地理教研组译
  • 出 版 社:新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7
  • ISBN:12076·143
  • 页数:50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地理发现和作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的历史的主要阶段 13

地理发现和作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的发展史分期的基本原则 13

第一节 在原始公社制度时代中最初地理概念的萌芽 15

第二节 在奴隶制度时代地理知识的发展 16

一 古代国家——亚述和巴比伦、埃及、腓尼基、中国及印度的地理知识 16

二 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地理知识 25

1.古希腊人的地理知识 25

2.古罗马人的地理知识 31

三 古代希腊和罗马学者的地理观点 34

古代希腊哲学家的地理观点 34

德谟克里特和希罗多德的地理观点 35

亚里士多德的地理观点 37

埃拉托色尼在地理学发展中的功绩 38

斯特拉波的著作在地理学发展中的意义 39

克·托勒密的著作对地理学的意义 41

第三节 封建主义时代的地理知识 43

一 早期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的宗教武断性 43

二 考斯马·印第考浦洛夫的地理“概念” 44

三 斯堪的纳维亚人地理发现的社会经济前提条件 46

四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发现 48

五 玄奘的旅行 49

六 阿拉伯的地理学及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50

七 马可学罗的旅行 54

八 阿法纳西·尼基丁三海巡礼 57

第四节 封建主义解体和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地理发现 59

一 地理大发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条件 59

二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岸的地理发现 61

三 美洲的发现 63

四 通往印度的航路的发现 70

五 第一次环球航行 72

六 通往印度的西北及东北通路的探寻 78

1.西北通路的探寻 79

2.东北通路的探寻 85

七 澳洲的发现和塔斯曼的航行 88

八16—17世纪俄罗斯人的地理发现 92

九18世纪太平洋北部和北亚的地理探测及发现 99

1.白令和奇利可夫的堪察加探险 99

2.大北方探险 104

3.白令——奇利可夫探险后在太平洋北部和北美的发现与探测 107

4.18世纪俄国地理学的发展 110

第五节 在资本主义发展和衰落时代的地理发现与地理学的状况 114

一18世纪后半叶与19世纪前半叶的大规模的环球航行 114

1.詹姆士·科克的环球探险(1768—1780年) 114

2.俄罗斯人环球航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条件及其路线 117

3.俄罗斯人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118

4.Φ.Φ.贝林好森和М.П.拉札列夫在南极地方的环球航行与南极洲的发现 120

二19世纪和20世纪初各大陆的地理探测及地理学的发展 123

1.A.洪保德的地理研究 123

2.亚洲内部地区的探测和发现 124

19世纪50—60年代的探测和发现 124

H.M.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测和发现 126

Г.Н.波丹宁和M.B.彼夫卓夫的探测和发现 129

П.К.科兹洛夫的探测和发现 13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探测和发现 133

3.非洲和澳洲内部地区的探测和发现 134

在非洲的探测和发现 134

在澳洲的探测和发现 140

H.米克卢哈——马克莱在新几内亚的探测 142

三19世纪和20世纪初极地区域的探测 145

1.北极地方的探测和发现 145

2.在南极地方的探测和发现 148

四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地理学发展的特征 152

第六节 苏联的地理探测,发现和地理学 154

一 北极地方和南极地方的探测和发现 154

1.在北冰洋边缘诸海的探测和发现 154

2.北方航路的探测和开辟 155

3.“北极”科学观测站的漂流和破冰船“谢道夫”号的漂流 158

4.伟大卫国战争后北极区域的探测和发现 161

5.随海上渔猎业而进行的探测 163

二 苏联大陆区域的研究 164

三 苏维埃地理学的几点总结及其发展远景 166

第三章 地球物理状况概述 168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68

一 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的发展 168

1.地球圆盘形的概念 169

2.地球球体的概念 169

3.地球是一回转椭球体 171

4.地球是一个地球体 173

二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方法 174

三 克拉索夫斯基参考椭球体 175

四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176

1.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176

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177

第二节 地球运动简述 177

一 地球的自转 177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79

三 地球的公转 181

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83

第三节 重力及其在地表和地球内部的变化 185

一重力及其在地表的变化 185

二 重力随海拔高度和向地球中心方向的变化 188

三 重力异常及其原因 189

四 在研究地球上部各层时重力异常的应用 190

五 利用重力测定材料对地质构造的研究 191

第四节 地球的密度 192

第五节 地球内部的压力 195

第六节 地球内部的热力状况 196

第七节 地球内部的构造 199

一关于确定地球内部构造的地震测定法的概念 200

二 根据最新资料谈地球构造 203

三 地球上层部分构造的特征 206

第八节 地球的磁性 207

一 地磁要项及其在空间(地表)上的变化 208

二 地磁要项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变化 210

三 地磁异常及磁力探矿法 212

第九节 地表特征慨述 214

一 地球上陆地和水面的分布 214

二 大陆 216

三 世界大洋 218

四 海陆起伏曲线 220

第四章 陆地地形 222

第一节 陆地地形概述 222

一 陆地地形是地壳、大气圈及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积板相互作用的表面 222

二 关于各种地形的概念 223

三 关于陆地地形发展的概念 223

四 研究陆地地形的国民经济意义 224

第二节 陆地地形变化的力学基础 226

一 外力、内力、生物化学力及它们在地形变化中的作用 226

二 岩石的物理—机械性质及地质结构在地形发展中的意义 229

第三节 风化作用及由于风化作用所造成的地形形态 231

一 各种风化作用 231

二 风化作用造成的地形形态 234

第四节 流水侵蚀及流水堆积地形形态及形成它们的各种过程 236

一 流水作用 236

二 水流的侵蚀 238

三 河流的纵剖面及其形成 242

四 河谷及其形态类型和特征 247

五 河漫滩、三角洲及河谷阶地 250

六 河谷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 253

七 冲沟 255

第五节喀斯特地形形态 258

一 喀斯特及其发育条件 258

二 喀斯特地形形态 259

三 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特征及河谷 264

四 喀斯特地形的发育 265

第六节 冰川地形形态 266

一 第四纪冰川及其特征和分布 266

二 大陆冰川作用地区及冰川附近地区的形态 273

三 山地冰川形态 282

第七节 风成地形形态 285

一风成地形形态形成条件 285

二 风成地形形态类型 286

三 固沙 292

第八节 海岸形态及其发展 293

一 海岸形成过程 293

二海蚀堆积地形形态 300

三 海岸基本类型 301

四 岛屿、半岛及大陆的切割度 305

第九节 永久冻结地区形态 310

一 永久冻结及其分布和成因 310

二 在永久冻结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形态 311

第十节 关于陆地地形形态分类的概念 313

第十一节 平原及其按形态和成因的分类 317

一 平原及其形态类型 317

二 平原的成因类型 318

第十二节 山及其按形态和成因特征的分类 321

一 某些形态学概念 321

二 山区的地形形成过程 322

三 山地的切割性 325

四 山地的形态类型 326

五 山地的成因类型 327

第十三节 W·M·戴维斯及W·彭克关于陆地地形发展的观点及其评价 335

一W·M·戴维斯的观点 335

二W·彭克的观点 337

第十四节 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 340

一 大陆构造的特点 340

二 大陆地形发育的一般特征 343

三 地球表面地形的分级和海陆起伏曲线 344

第五章 生物圈 346

第一节 生物圈的一般知识 346

一 生物圈的概念 346

二 有机体适应环境中各自然条件的范围及有机体分布的空间范围 348

三 活质及其分布特征 350

第二节 生物有机体的地球化学意义 353

一 活质的特征 353

二 有机体在生物圈各种气体形成中的作用 358

三 化学元素在有机体中的积聚和浓度 361

四 与有机物生命活动有关的有机岩的形成 365

五 可燃性矿藏是有效太阳能转变为隐蔽(潜伏)状态的结果 368

六 有机体在岩石风化作用及成土作用中的作用 369

第三节 生物有机体及其特征和相互关系 373

一 有机体分为自养有机体和他养有机体 373

二 有机体的繁殖 376

三 有机体的分布及其对地表新的生存空间的征服 377

四 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84

五 生物群落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 390

第四节 陆地与海洋有机体的国民经济意义及人类在生物圈中所引起的变化 392

一 植物与动物有机体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392

二 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社会在生物圈内引起的变化 398

第六章 自然带和非地带性现象 401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401

第二节 地理环境部分组成要素的地带性 405

一 地球气候的地带性 405

二 土壤的地带性 412

三 地理环境其他一些组成要素的地带性 420

第三节地球陆地的自然带 421

一 赤道雨林带 423

二 热带草原及稀疏林带 425

三 半荒漠和干燥半热带草原带 427

四 荒漠带 428

五 半荒漠及干燥草原带 429

六 副热带 429

七 半荒漠带 431

八 草原带 432

九 森林草原带 433

十 温带气候森林带 433

十一 森林冻原带 435

十二 冻原带 435

十三 冰带 436

第四节 大洋中生命的特征及其自然带 437

一大洋中生命的特征 437

二 海洋的自然带 442

第五节 垂直地带性及其依纬度带而具有的不同性质 447

第六节 自然综合体 449

第七章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452

第一节对庸俗地理唯物主义非科学观点的批判 452

第二节 在评价自然条件对社会生产活动影响中的左倾谬论 460

第三节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作用 460

第四节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61

一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 462

二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实例 465

第五节 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社会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469

一 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中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69

二 社会主义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75

附录 译各对照表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