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金匮要略》书名含义 1
二、成书沿革 2
三、内容范围 3
四、编写体例和方法 3
五、学术成就和主要精神 5
六、《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 14
七、《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 18
八、《金匮要略》学习方法 20
九、《金匮》著名论注简介 30
十、张仲景方药剂量及应用 3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48
一、治未病 50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50
(二)未病防病,已病早治 56
(三)时色脉相违则病 60
(四)气候节令相违亦病 61
(五)杂病预后 63
二、阴阳论 64
(一)杂病病机 64
(二)杂病分类与中人五邪 65
(三)脉象与阴阳 67
三、诊疗论 68
(一)望诊 68
(二)闻诊 71
(三)望闻结合 71
(四)表里同病治则 72
(五)痼疾加卒病治则 73
(六)五脏喜恶调治 74
(七)审因论治原则 76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78
第一节 痉病 79
一、病因病机 80
二、主要脉证 81
三、痉病分类 83
四、证治 84
(一)柔痉 84
栝蒌桂枝汤 84
(二)刚痉 86
葛根汤 86
(三)阳明实热痉 87
大承气汤 87
五、预后 88
第二节 湿病 90
一、证候与治则 90
(一)证候 90
(二)治则 90
1.利小便 90
2.发汗 91
二、证治 92
(一)头中寒湿 92
(二)寒湿在表 92
麻黄加术汤 92
(三)风湿在表 93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93
(四)风湿兼气虚 95
防己黄芪汤 95
(五)风湿表阳虚 97
桂枝附子汤 97
白术附子汤 97
(六)风湿表里阳虚 98
甘草附子汤 98
三、误下证 100
(一)湿病误下变证 100
(二)湿病误下坏证 101
第三节 暍病 102
一、脉证 102
二、证治 104
(一)伤暑热盛 104
白虎加人参汤 104
(二)伤暑湿盛 105
一物瓜蒂汤 105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07
第一节 百合病 108
一、脉证、病机与预后 108
二、治则 111
三、证治 112
(一)百合病主方 112
百合地黄汤 113
(二)百合病误汗 114
百合知母汤 114
(三)百合病误下 115
滑石代赭汤 115
(四)百合病误吐 116
百合鸡子汤 116
(五)百合病变渴 116
百合洗方 116
栝楼牡蛎散 117
(六)百合病变发热 117
百合滑石散 117
第二节 狐惑病 118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118
甘草泻心汤 118
赤豆当归散 121
二、外治方 122
苦参汤 122
雄黄熏方 122
第三节 阴阳毒病 124
阴阳毒病证治 124
升麻鳖甲汤 124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28
一、疟病主脉与治则 129
二、证治 130
(一)疟母 130
鳖甲煎丸 130
(二)瘅疟 133
(三)温疟 135
白虎加桂枝汤 135
(四)牝疟 136
蜀漆散 136
三、附《外台秘要》方 139
(一)牡蛎汤 139
(二)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139
(三)柴胡桂姜汤 14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42
第一节 中风 143
一、脉证与病机 143
二、成因与辨证 144
(一)病因脉证 144
(二)中风与瘾疹的成因 147
三、证治 148
(一)风入心脾 148
侯氏黑散 148
(二)热盛风动 150
风引汤 150
(三)血虚受风 151
防己地黄汤 151
(四)气血两虚 外感风寒 153
《古今录验》续命汤 153
(五)外受风寒 155
头风摩散 155
第二节 历节病 157
一、成因 157
(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 157
(二)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159
(三)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159
(四)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161
(五)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161
二、证治 162
(一)风湿历节 162
桂枝芍药知母汤 163
(二)寒湿历节 164
乌头汤 164
三、附方 167
(一)矾石汤 167
(二)《千金》三黄汤 168
(三)《近效方》术附汤 169
(四)崔氏八味丸 170
(五)《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17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73
第一节 血痹病 175
一、成因与轻证 175
二、重证 178
黄芪桂枝五物汤 178
第二节 虚劳病 180
一、脉象总纲 180
二、辨证 181
(一)四诊合参 181
(二)同脉异病 182
(三)天人相应 183
(四)阴阳两虚 184
(五)肾虚无子 185
(六)体虚盗汗 186
(七)阳气虚衰 187
(八)精血亡失 188
三、证治 189
(一)虚劳失精 189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89
天雄散方 191
(二)虚劳腹痛 192
小建中汤 192
黄芪建中汤 195
(三)虚劳腰痛 195
八味肾气丸 196
(四)虚劳风气 197
薯蓣丸 197
(五)虚劳失眠 200
酸枣仁汤 200
(六)虚劳干血 201
大黄?虫丸 201
(七)虚劳心悸 204
《千金翼》炙甘草汤(附方) 204
(八)冷劳、鬼疰 206
《肘后》獭肝散(附方) 206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10
第一节 肺痿 212
一、病因、脉证与鉴别 212
二、证治 214
(一)虚热肺痿 214
麦门冬汤 214
(二)虚寒肺痿 216
甘草干姜汤 216
三、附方 219
(一)《外台》炙甘草汤 219
(二)《千金》甘草汤 220
(三)《千金》生姜甘草汤 222
(四)《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22
第二节 肺痈 223
一、病因病理、脉证及预后 223
二、证治 225
(一)邪实气闭 225
葶苈大枣泻肺汤 225
(二)瘀热蕴肺 227
《千金》苇茎汤(附方) 227
(三)血腐脓溃 228
桔梗汤 228
三、附方 230
《外台》桔梗白散 230
第三节 咳嗽上气 231
一、辨证及预后 231
(一)咳嗽上气的主证、治则和预后 232
(二)肺胀实证的治法 232
二、证治 233
(一)寒饮郁肺 233
射干麻黄汤 233
(二)痰浊壅肺 235
皂荚丸 235
(三)饮热郁肺 236
越婢加半夏汤 237
(四)寒饮挟热 238
厚朴麻黄汤 238
泽漆汤 239
小青龙加石膏汤 242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45
一、主症、病因 246
二、证治 248
(一)肝气奔豚 248
奔豚汤 248
(二)肾气奔豚 249
桂枝加桂汤 249
(三)欲作奔豚 25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51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254
一、胸痹、心痛病机 257
二、证治 260
(一)胸痹证治 260
1.主症主方 260
栝蒌薤白白酒汤 260
2.痰饮壅盛 262
栝蒌薤白半夏汤 262
3.气机郁滞 263
枳实薤白桂枝汤 263
人参汤 263
4.轻证 265
茯苓杏仁甘草汤 265
橘枳姜汤 265
5.急证 267
薏苡附子散 267
(二)心痛证治 269
1.寒饮气逆 269
桂枝生姜枳实汤 269
2.阴寒痼结 270
乌头赤石脂丸 271
三、附方 273
九痛丸 273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78
第一节 腹满 280
一、辨证与治则 280
(一)虚寒性腹满 280
(二)表里皆寒腹痛 283
(三)同因异证辨 283
(四)寒实可下证 285
(五)实热性腹满 286
二、证治 289
(一)里实兼太阳表证 289
厚朴七物汤 289
(二)里实兼少阳证 290
大柴胡汤 291
(三)里实胀重于积 292
厚朴三物汤 292
(四)里实积胀俱重 295
大承气汤 295
(五)寒饮逆满 297
附子粳米汤 298
赤丸 299
(六)脾胃虚寒 301
大建中汤 301
(七)寒实内结 303
大黄附子汤 303
三、预后 306
第二节 寒疝 308
一、证治 308
(一)阳虚寒盛 308
乌头煎 308
(二)内外俱寒 311
乌头桂枝汤 311
(三)血虚寒滞 314
当归生姜羊肉汤 314
二、误治变证 316
三、附方 317
(一)《外台》乌头汤 317
(二)《外台》柴胡桂枝汤 317
(三)《外台》走马汤 318
第三节 宿食 320
一、宿食脉象 320
二、宿食在下证治 321
大承气汤 322
三、宿食在上证治 322
瓜蒂散 322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25
第一节 五脏病证 325
一、肺病 326
(一)肺中风 326
(二)肺中寒 327
(三)肺死脏脉 327
二、肝病 328
(一)肝中风 328
(二)肝中寒 329
(三)肝死脏脉 330
(四)肝着证治 330
旋覆花汤 331
三、心病 333
(一)心中风 333
(二)心中寒 334
(三)心伤 335
(四)心死脏脉 335
(五)心虚邪哭癫狂证 336
四、脾病 338
(一)脾中风 338
(二)脾死脏脉 338
(三)脾约证治 339
麻子仁丸 339
五、肾病 341
(一)肾死脏脉 341
(二)肾着证治 343
甘姜苓术汤 343
第二节 三焦病证 346
一、三焦竭部 346
二、热在三焦及大小肠寒热病变 347
第三节 积聚、谷气的鉴别和积病主脉 349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4
一、病因、脉证、分类与预后 356
(一)病因与脉证 356
(二)四饮的脉证 357
(三)留饮与伏饮 360
(四)水在五脏症状 363
(五)饮病预后 364
二、治则 364
三、证治 366
(一)痰饮 366
1.饮停心下 366
苓桂术甘汤 366
2.微饮短气 369
苓桂术甘汤 369
肾气丸 369
3.脾虚痰滞(附方) 371
《外台》茯苓饮 371
4.下焦饮逆 372
五苓散 372
5.痰饮呕吐 375
小半夏茯苓汤 376
6.留饮欲去 377
甘遂半夏汤 377
7.肠间饮热成实 380
己椒苈黄丸 380
(二)悬饮 382
十枣汤 382
(三)溢饮 384
大青龙汤 384
小青龙汤 385
(四)支饮 388
1.膈间支饮 388
木防己汤 389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349
2.支饮冒眩 392
泽泻汤 392
3.支饮胸满 395
厚朴大黄汤 395
4.支饮不得息 396
葶苈大枣泻肺汤 396
5.支饮呕吐 397
小半夏汤 397
小半夏加茯苓汤 398
6.支饮实证及预后 399
十枣汤 399
7.支饮病案举例 401
小青龙汤 401
桂苓五味甘草汤 402
苓甘五味姜辛汤 404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40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40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409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412
第一节 消渴 413
一、厥阴病消渴症 413
二、病机与主症 414
三、证治 416
(一)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416
白虎加人参汤 416
(二)肾气亏虚 417
肾气丸 417
(三)肾热津伤 420
文蛤散 420
第二节 小便不利 淋病 423
一、小便不利证治 423
(一)膀胱气化不行 423
五苓散 423
(二)上燥下寒水停 426
栝蒌瞿麦丸 426
(三)湿热夹瘀与脾肾亏虚 428
蒲灰散 428
滑石白鱼散 428
茯苓戎盐汤 428
(四)水热互结伤阴 431
猪苓汤 431
二、淋病 434
(一)主症 434
(二)治禁 435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437
一、成因、脉证与鉴别 438
(一)风气相击 438
(二)脾虚不运,水热互结 440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441
(四)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443
1.血分 443
2.水分、血分 444
(五)气分病成因 445
二、分类与辨证 447
(一)四水与黄汗 447
1.四水及黄汗脉证 447
2.风水重证 450
3.水气病的辨证及治疗原则 451
(二)五脏水 453
1.心水 453
2.肝水 454
3.肺水 454
4.脾水 455
5.肾水 456
三、治法 457
(一)利小便、发汗 457
(二)攻下逐水 457
(三)误治后的变证治则 459
四、证治 460
(一)风水 460
1.风水表虚 460
防己黄芪汤(附方) 460
《外台》防己黄芪汤 461
2.风水夹热 462
越婢汤 462
(二)皮水 464
1.皮水夹热 464
越婢加术汤 465
2.皮水表实 466
甘草麻黄汤 466
3.皮水阳郁 467
防己茯苓汤 467
4.皮水湿热内壅 468
蒲灰散 469
(三)正水与风水 469
麻黄附子汤 469
杏子汤(方未见) 469
(四)黄汗 475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475
桂枝加黄芪汤 475
(五)气分病 479
1.阳虚阴凝 479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479
2.脾虚气滞 480
枳术汤 481
五、主症主脉及预后 48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485
一、病因病机与分类 486
(一)湿热发黄 486
(二)寒湿发黄 490
(三)分类 491
二、辨证 495
(一)湿热与寒湿发黄 495
(二)黑疸(湿热挟瘀) 496
三、证治 497
(一)谷疸 497
茵陈蒿汤 497
(二)酒疸 499
1.治法 499
2.证治 500
栀子大黄汤 500
(三)女劳疸 501
硝石矾石散 501
(四)热盛里实黄疸 504
大黄硝石汤 504
(五)湿重于热的黄疸 506
茵陈五苓散 506
(六)黄疸兼证 508
1.兼表虚证 508
桂枝加黄芪汤 509
2.兼少阳证 509
小柴胡汤 510
(七)黄疸误治成哕 510
小半夏汤 511
(八)燥结发黄 511
猪膏发煎 511
(九)虚黄 512
虚劳小建中汤 512
四、预后 515
五、附方 516
(一)瓜蒂汤 516
(二)《千金》麻黄醇酒汤 51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518
第一节 惊悸 520
一、成因 520
二、证治 521
(一)火邪致惊 52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521
(二)水饮致悸 524
半夏麻黄丸 524
第二节 吐衄下血 525
一、成因 525
二、脉症与辨证 526
(一)太阳阳明衄血 526
(二)内伤吐衄下血 527
(三)虚寒亡血 527
三、预后及治禁 528
(一)预后 528
(二)治禁 529
四、证治 530
(一)虚寒吐血 530
柏叶汤 530
(二)热盛吐衄 531
泻心汤 531
(三)虚寒便血 533
黄土汤 533
(四)湿热便血 535
赤小豆当归散 535
第三节 瘀血 536
一、瘀血证 536
二、瘀血化热证 537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540
第一节 呕吐 542
一、脉证 542
二、治禁 543
三、证治 544
(一)实热证 544
1.热郁少阳 544
小柴胡汤 544
2.胃肠实热证 545
大黄甘草汤 545
3.肠胃湿热 54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546
4.里热兼表 547
文蛤汤 547
(二)虚寒证 548
1.肝胃虚寒 548
茱萸汤 548
2.阴盛格阳 549
四逆汤 550
(三)寒饮内停 551
1.寒饮停胃 551
小半夏汤 551
半夏干姜散 552
生姜半夏汤 553
2.饮邪阻胃 556
猪苓散 556
3.脾虚饮停 558
茯苓泽泻汤 558
(四)寒热错杂 559
半夏泻心汤 559
四、附方 560
《外台》黄芩汤 560
第二节 胃反 563
一、脉证 563
二、病机 564
三、证治 566
大半夏汤 566
第三节 哕 569
一、治则 569
二、证治 570
(一)胃寒气逆 570
橘皮汤 570
(二)气虚夹热 571
橘皮竹茹汤 571
第四节 下利 573
一、脉证、病机与预后 573
(一)湿热证 573
(二)虚寒证 575
1.虚寒欲绝证 575
2.虚寒向愈证 577
二、治法与禁忌 579
(一)湿滞下利气治法 579
(二)虚寒下利治禁 580
三、证治 581
(一)实热证 581
1.大肠湿热 581
白头翁汤 582
紫参汤 582
2.肠腑实热 583
大承气汤 584
小承气汤 585
(二)虚寒证 588
四逆汤 588
桂枝汤 588
桃花汤 589
通脉四逆汤 591
诃梨勒散 592
(三)利后虚烦证 593
栀子豉汤 593
四、附方 594
《千金翼》小承气汤 594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597
第一节 痈肿 599
一、痈肿初起脉证 599
二、痈肿辨脓法 600
第二节 肠痈 601
一、脓未成证治 601
大黄牡丹汤 601
二、脓已成证治 604
薏苡附子败酱散 604
第三节 金疮 607
一、脉证 607
二、证治 607
(一)血脉瘀阻 607
王不留行散 608
(二)金疮成脓 610
排脓散 610
(三)脓毒兼营卫失和 611
排脓汤 611
第四节 浸淫疮 612
一、预后 612
二、证治 613
黄连粉 613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615
第一节 趺蹶 616
第二节 手指臂肿 617
藜芦甘草汤 617
第三节 转筋 618
鸡屎白散 618
第四节 阴狐疝 620
蜘蛛散 620
第五节 蚘虫 621
一、蛔虫病 621
(一)脉证 621
(二)证治 622
甘草粉蜜汤 622
二、蛔厥 623
(一)脉证与病机 623
(二)证治 624
乌梅丸 624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628
一、妊娠的诊断与调治 629
桂枝汤 629
二、胎癥的鉴别与治疗 631
桂枝茯苓丸 631
三、证治 634
(一)腹痛 634
1.阳虚寒盛 634
附子汤 634
2.肝脾失调 636
当归芍药散 636
(二)胞阻 638
芎归胶艾汤 638
(三)恶阻 641
干姜人参半夏丸 641
(四)小便难 643
当归贝母苦参丸 643
(五)水肿 645
葵子茯苓散 645
(六)胎动不安 647
1.血虚湿热 647
当归散 647
2.脾虚寒湿 648
白术散 648
3.心火气盛 650
刺泻劳宫、关元 650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652
一、产后常见三病 652
(一)成因 652
(二)证治 654
1.郁冒大便难并见证 654
小柴胡汤 654
2.胃肠实热证 655
大承气汤 655
二、产后腹痛证治 656
(一)血虚里寒 656
当归生姜羊肉汤 656
(二)气血郁滞 657
枳实芍药散 657
(三)瘀血内结 659
下瘀血汤 659
(四)实热瘀结 661
大承气汤 661
三、产后中风证治 663
(一)太阳中风 663
阳旦汤 664
(二)阳虚中风 664
竹叶汤 664
四、虚热烦呕证治 666
竹皮大丸 667
五、热利伤阴证治 668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668
六、附方 669
(一)《千金》三物黄芩汤 669
(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671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673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675
二、误下成痞治法 678
小青龙汤 678
泻心汤 678
三、证治 678
(一)梅核气 678
半夏厚朴汤 678
(二)脏躁 680
甘麦大枣汤 680
(三)月经病 682
1.热入血室 682
(1)邪入少阳,初结血室 682
小柴胡汤 682
(2)辨证和治禁 683
(3)表证已罢,瘀热内结 684
刺期门 684
(4)阳明里热,迫血下行 684
刺期门 684
2.崩漏 685
(1)虚寒挟瘀 685
温经汤 685
(2)冲任虚寒 687
胶姜汤 687
(3)肝络血瘀 688
旋覆花汤 688
3.经水不利 689
(1)血瘀 689
土瓜根散 689
(2)瘀热内结 690
抵当汤 690
4.水血并结血室 692
大黄甘遂汤 692
(四)带下病 694
1.湿热带下 694
矾石丸 694
2.寒湿带下 695
蛇床子散 695
(五)腹痛 697
1.瘀血内阻 697
红蓝花酒 697
2.肝脾失调 698
当归芍药散 698
3.脾胃虚寒 699
小建中汤 699
(六)转胞 699
肾气丸 700
(七)前阴诸疾 702
1.阴疮 702
狼牙汤 702
2.阴吹 703
膏发煎 703
(八)疳虫蚀齿 705
小儿疳虫蚀齿方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