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信息网上的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恒光,毛亚磊编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37520585
  • 页数:59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多媒体与信息网的基础知识第1章 什么是多媒体 3

1.1 引言 3

1.2 多媒体的定义 3

1.3 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性 4

1.3.1 计算机控制的多媒体系统 5

1.3.2 数字信息综合 5

1.3.3 数字化信息 6

1.3.4 为什么要把信息变成数字形式 8

1.3.5 连续信息数字化后的缺点 10

1.3.6 交互性 10

1.4 多媒体的类别 11

1.4.1 文本(Text) 11

1.4.2 图形(Graphics) 12

1.4.3 图像(Images) 12

1.4.4 活动图像与活动图形 13

1.4.5 声音 15

第2章 多媒体为什么到90年代发展如此迅速 18

2.1 技术上的发展 18

2.1.1 大规模集成微电子器件、亚微米技术的发展 18

2.1.2 信息处理方面 19

2.1.3 信息网络的发展 19

2.1.4 光纤传输技术上的发展 20

2.1.5 卫星通信技术上的发展 20

2.2 多媒体市场的需求 21

2.2.1 图像文件管理(IDM) 21

2.2.2 知识的竞争开拓了多媒体的广阔市场 22

2.2.3 工业大联合与协同工作(Cooperative work) 22

2.3 政府政策的推动 23

2.3.1 信息高速公路纲要的组成部分 24

2.3.2 信息高速公路业务 25

2.3.3 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规划简况 26

2.3.4 信息高速公路关注的主要问题 27

2.3.5 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万维网(WWW) 28

第3章 多媒体系统的相关技术 30

3.1 概述 30

3.2 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 30

3.2.1 发展概况 30

3.2.2 中心单元 32

3.2.3 CD-ROM 36

3.2.4 总线和输入输出接口部分 40

3.2.5 显示和多媒体的外部设备 42

3.2.6 多媒体系统软件 44

3.3 数据网络 46

3.3.1 概述(终端、变换、传输、交换) 46

3.3.2 基带与宽带传输 49

3.3.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55

3.3.4 数据网络——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57

3.3.5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Connection oriented.Versus Connectionless) 60

3.3.6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和ATM 60

3.3.7 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的原理 63

3.4 多媒体末端系统硬件 68

3.4.1 在常用硬件上的多媒体功能 68

3.4.2 多媒体平台 68

3.4.3 多媒体释放和获取系统 69

3.4.4 多媒体创作系统 69

3.5 多媒体服务器 70

第4章 网络的组成和逻辑分类 72

4.1 什么是网络 72

4.2 网络的逻辑分类 72

4.2.1 传输部分 72

4.2.2 交换部分 73

4.2.3 存储和转发 74

4.2.4 多路定播部分 75

4.2.5 应用——电平变换 75

4.2.6 镜存与订存 75

4.2.7 网络服务系统 76

4.3 通信子网和交搭网 77

4.3.1 通信子网 77

4.3.2 交搭网 77

第5章 网络的特性与功能 80

5.1 支持多媒体应用典型网络的6项规范 80

5.2 通信量(又称吞吐量) 81

5.2.1 定义 81

5.2.2 单个和聚集比特率 81

5.2.3 接通速率和比特率 82

5.2.4 不变与可变的比特率 83

5.2.5 猝发 84

5.3 网络过渡延迟 84

5.3.1 网络过渡延迟的定义 84

5.3.2 回程延迟 85

5.4 延迟变化 86

5.4.1 定义 86

5.4.2 抖动 86

5.4.3 末端到末端延迟变化的主要分量 88

5.5 等时性(Isochronism) 89

5.6 错误率(Error rates) 90

5.6.1 数据的变换 90

5.6.2 数据的损失 90

5.6.3 数据重复 91

5.6.4 数据输送故障 91

5.6.5 误差率的计量 91

5.6.6 简单介绍误差纠正 92

5.7 多路定播(multicasting) 93

5.8 多媒体在应用中的其他特性 94

5.8.1 保持时间 94

5.8.2 其他网络性能参数 94

5.9 服务质量QOS 95

5.9.1 什么是QOS 95

5.9.2 网络服务质量需要陈述的项目 95

5.9.3 功能保证的两种方式 96

5.9.4 QOS参数的表示方法 97

5.9.5 QOS的各种观点 97

第6章 音频与活动视像对网络的要求 99

6.1 引言 99

6.2 几种质量要求 99

6.3 音响与图像对人们的感受 100

6.4 电话质量和CD质量 101

6.4.1 语音电话质量 101

6.4.2 压缩光盘音频质量 101

6.5 音频质量的要求 101

6.5.1 非压缩音频信息流所要求的比特率 101

6.5.2 对压缩音频信息流比特率的要求 102

6.5.3 声音信息流的过渡延迟 102

6.5.4 压缩的音频信息流对延迟抖动的要求 103

6.5.5 中间同步 104

6.5.6 压缩后的声音信息流对误差率的要求 105

6.6 活动视像:五种类型的质量 105

6.7 HDTV质量 105

6.7.1 HDTV图像扫描方式 105

6.7.2 交织与渐次扫描 106

6.8 演播质量数字电视 107

6.8.1 CCIR-601抽样参数 108

6.8.2 CCIR-601量化参数 108

6.9 广播质量TV 109

6.9.1 帧频 109

6.9.2 广播TV质量参数 110

6.9.3 VCR质量TV 111

6.10 视像会议质量 111

6.11 活动视像质量要求 111

6.11.1 对实时传输不加压缩的比特率的要求 112

6.11.2 实时传输压缩后的视像要求比特率 113

6.11.3 延迟抖动对实时传送视像的要求 114

6.11.4 实时传输视像对误差率的要求 114

6.11.5 活动视像的人为与感觉失真 115

6.11.6 在活动视像传输中误差率的数值 116

6.11.7 误差隐藏的预测 116

6.12 视像分辨率的等级 117

6.13 压缩的猝发效应 118

第7章 静止图像对网络的要求 120

7.1 静止图像传输的几种特色 120

7.1.1 典型非压缩的大小图像和传递延迟 120

7.1.2 压缩的大小图像和传递延迟 121

7.1.3 传输延迟和全部传输延迟 122

7.2 多路定播的要求 123

7.2.1 比特流与分组流多路定播 123

7.2.2 资料或消息多路定播 123

7.3 订存(caching)和镜存(mirroring)要求 124

7.4 其他量的要求 124

第二篇 多媒体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第8章 多媒体应用的分类 129

8.1 概述 129

8.2 人对人之间和人对系统之间的应用 130

8.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130

8.3.1 CSCW定义 130

8.3.2 群件(Groupware) 132

8.3.3 CSCW在协同工作场合中,采用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有哪些群件工作能得到改进 132

8.3.4 群件系统时间/空间矩阵 133

8.4 人们对人们之间的多媒体应用 134

8.4.1 同步的应用 134

8.4.2 非同步式的应用 135

8.5 人们对系统之间的多媒体应用 135

8.5.1 交互式的应用 135

8.5.2 分布式的应用 136

8.6 会议室与台式计算机 136

8.6.1 会议室的模式 137

8.6.2 台式计算机形式 137

8.6.3 会议室与台上模式的技术 137

第9章 声音——视像在人们之间的应用 138

9.1 概要 138

9.2 带有计算机辅助功能的电话机 138

9.2.1 电话号码簿的功能 139

9.2.2 统计、计算功能 139

9.2.3 电话来的信息作数字记录 139

9.2.4 直接回答功能 140

9.2.5 送出信息的数字记录 140

9.2.6 灵活的自动拨号功能 140

9.2.7 自动分配来话接收点 141

9.2.8 声音编辑 141

9.2.9 把文本邮件与人们掌握的其他工具集成一体 141

9.2.10 先进的重放功能 142

9.2.11 用电话线接通PC机 142

9.2.12 计算机与电话机集成的发展与远景 142

9.3 分组电话 143

9.3.1 分组电话的说与听 143

9.3.2 分组电话的发展和远景 145

9.4 计算机集成的电路可视电话 146

9.4.1 在什么网络上使用 146

9.4.2 计算机集成可视电话的含义 147

9.4.3 计算机集成可视电话的发展和远景 147

9.5 分组可视电话 148

第10章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共工作空间 150

10.1 引言 150

10.2 共白板工具(SWTs) 151

10.2.1 什么是SWTs 151

10.2.2 空白背景与图像背景 152

10.2.3 底板的控制 152

10.2.4 共白板用什么网络 153

10.2.5 使用白板的同时还附带其他通话工具 153

10.2.6 共白板的发展与远景 154

10.3 共应用工具(SATs) 154

10.3.1 什么是共应用工具SATs 154

10.3.2 为什么能对一个通常单用户的应用进行共用 155

10.3.3 SATs去解决哪些问题 156

10.3.4 共PC机 156

10.3.5 用什么网络 157

10.3.6 共白板(SWT)与共应用(SAT)的比较 157

10.3.7 SATs的发展与前景 158

10.4 可意识的协同工具与不可意识的协同工具 159

10.4.1 定义 159

10.4.2 可意识的协同编辑器 159

10.5 电子白板 160

第11章 音频——视频在工作空间中的分布 162

11.1 引言 162

11.2 工作空间分布的基本定义 162

11.3 广播与多路定播 163

11.4 支持广播和多路定播对网络的选择 164

11.4.1 多个双部位连接 164

11.4.2 网络内部多路定播业务 165

11.4.3 LAN广播与多路定播 165

11.4.4 多路定播技术来仿效广播功能 165

11.5 应用场合 167

11.6 表示或演讲的视像分布特性 167

11.6.1 摄像机的操作 167

11.6.2 分辨率/帧速交互选用其大小 168

11.6.3 声音质量 168

11.7 现场(on site)音频——视频分布 168

11.7.1 分布到现场会议室 169

11.7.2 分布到现场的各个台上计算机 169

11.7.3 桌上PC机以什么制式能接收数字视像广播 169

11.7.4 用什么样的局域网(LAN) 170

11.7.5 现场音频——视频分播的发展与远景 170

11.8 长距离音频——视频分布 171

11.8.1 应用场合 171

11.8.2 保密与广播 171

11.8.3 分布播放的任务 174

11.8.4 音频——视频分布采用什么广域网 174

11.8.5 长距离音频——视频分布的发展与远景 175

11.9 因特网的无线与TV信道 176

11.9.1 信道的瞬息性能和信道分配 177

11.9.2 多个同时接收 177

11.9.3 音频和视像分离 178

11.9.4 广播一件事通过几个信道 178

第12章 音频——视像会议 180

12.1 引言 180

12.2 视像会议的主要特性 180

12.2.1 群体摄像 181

12.2.2 会议资料的处理 181

12.2.3 多方视像会议 182

12.2.4 分辨率/活动交替 183

12.2.5 音质 183

12.3 电路与分组视像会议 183

12.3.1 以电路交换网络为基础的视像会议 183

12.3.2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视像会议的多个分部(用户) 185

12.4 以分组交换网络为基础的视像会议 188

12.4.1 台式PC机分组网为基础的视像会议 188

12.4.2 会议室分组网的视像会议 188

12.4.3 分组网多个分部(用户)的视像会议 189

12.5 电路与分组网的视像会议系统的通连使用 194

12.5.1 模拟网关 194

12.5.2 数字网关 195

12.5.3 网关的有限功能 196

12.5.4 混合式的视像会议的末端系统 196

12.6 应用场所 197

12.7 使用什么数字网络 197

12.7.1 电路视像会议采用的网络 197

12.7.2 分组视像会议采用的网络 198

12.8 电路与分组系统视像会议性能汇总 199

12.8.1 电路视像会议系统的主要性能 199

12.8.2 分组式视像会议系统的主要性能 199

12.9 视像会议的发展、产品和远景 200

12.10 多媒体会议 203

12.11 视像会议的发展动向 203

第13章 多媒体电子邮件与多媒体资料传递 205

13.1 多媒体电子邮件 205

13.2 电子消息相继传递格式的分类 205

13.3 电子文本邮件 206

13.3.1 从邮件信箱分开的邮件网络 207

13.3.2 电子邮件的传递网络 207

13.4 电子语声邮件 207

13.5 电子视像邮件 208

13.6 电子复合邮件 209

13.7 多媒体邮件 210

13.7.1 多媒体邮件主要的应用 210

13.7.2 多媒体邮件对设备的要求 210

13.7.3 多媒体序列的显体与隐体 211

13.7.4 多媒体邮件应用例子 212

13.7.5 多媒体邮件的发展、产品和远景 212

13.8 复合资料和多媒体资料的交换 213

13.8.1 复合和多媒体资料 213

13.8.2 复合分离资料和时间相依资料 213

13.8.3 什么是和谐结合 214

13.8.4 异步和同步资料的传递 214

13.8.5 交互性 215

13.8.6 多媒体资料交换与多媒体邮件有什么不同 216

13.8.7 多媒体资料交换采用的网络 216

13.8.8 异步多媒体资料交换的应用场所 217

13.8.9 多媒体资料的兼容问题 217

13.9 多媒体资料的格式问题 218

13.9.1 资料结构的新概念 218

13.9.2 在展示结构上空间和时间的相依性 218

13.10 资料格式的主要标准:SGML、ODA、MHEG、TyTime 219

13.11 多媒体电子邮件与资料传递的发展、生产与前景 222

第14章 多媒体以服务器为基础的应用 223

14.1 引言 223

14.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224

14.3 多媒体服务器在实时传输中的问题 224

14.4 接通多媒体服务器的交互式 225

14.4.1 多媒体服务器单一要求的应用 225

14.4.2 用多个交互查阅的应用 225

14.4.3 包含多个交互的其他应用 226

14.5 视像点播VOD 226

14.6 电影点播MOD 227

14.6.1 电影点播业务的目标 228

14.6.2 电影点播的交互性 228

14.6.3 MOD所要求的质量和结合比特速率 228

14.6.4 MOD接到家庭 229

14.6.5 MOD服务器的体制 232

14.7 按照内容检索和过滤 232

14.8 点播公共视像新闻 233

14.9 社团活动视像点播服务器 234

14.10 交互电视 235

14.10.1 交互TV采用什么网络 236

14.10.2 交互TV的发展、产品和远景 236

14.11 检索与获取 237

14.12 服务器的视像分布 239

14.13 多媒体资料的网络分布 240

第15章 网络上的超文本与超媒体 241

15.1 超文本与超媒体 241

15.2 超文本的概念 241

15.2.1 锚块(auchors)和链接(links)的原理 242

15.2.2 有关锚和链在现有资料中的概念 242

15.2.3 超文本的跳跃 243

15.3 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结构 244

15.4 在超空间中要找出一种方法对超文本或超媒体进行漫游或浏览 245

15.5 超文本与超媒体的资料存储 247

15.6 超文本与超媒体的不同之处 247

15.7 多媒体使用中有哪些是应用超媒体的概念 248

15.8 开放式超媒体 248

第16章 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因特网) 250

16.1 发展简况 250

16.2 技术特点 254

16.2.1 开放系统 254

16.2.2 计算机的集合与命名 254

16.2.3 传输信息 255

16.2.4 TCP/IP 255

16.3 使用与服务 255

16.4 因特网的信息搜索系统 260

16.5 中国与因特网互联情况 264

第17章 万维网(WWW) 264

17.1 什么是万维网 264

17.1.1 最早的万维网 264

17.1.2 最初计划的结果 264

17.1.3 WWW主要三件事 265

17.2 WWW的主要思路 265

17.2.1 任何人能创立一份资料和插入网中 265

17.2.2 世界范围内定位资料——一个统一方法 266

17.2.3 一个统一的用户接面 266

17.2.4 接入到任何数据库 267

17.2.5 交易(商务)上的支持 267

17.3 万维网的协议 268

17.3.1 资源指示器(URLs) 268

17.3.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269

17.3.3 超文本传递协议(HTTP) 271

17.3.4 静态和综合的WWW资料 272

17.4 通向人们知识和文化的一种通用网 272

17.4.1 在团体内的主题网 273

17.4.2 信息的公共机构网 273

17.4.3 信息的万维网 274

17.5 通用web和通用因特网 274

17.6 万维网(WWW)的应用场所 275

17.6.1 人们的记忆和文化的散布 276

17.6.2 帮助人们具有特殊的需要 276

17.6.3 教育 276

17.6.4 商业 276

17.6.5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277

17.6.6 电子虚拟图书馆 277

17.6.7 动态的多媒体资料 277

17.7 WWW带来的问题 278

17.7.1 链接的陈旧 278

17.7.2 网络超载 278

17.7.3 信息事业的知识免费和利益定向问题 279

17.8 现状、产品和远景 280

第18章 虚拟的实现与虚拟资源 282

18.1 什么是虚拟的实现 282

18.2 虚拟实现三种交互方式 282

18.3 虚拟世界由什么构成 283

18.3.1 模型 283

18.3.2 行为(Behavior) 284

18.3.3 外观和行为 284

18.4 沉浸(Immersion) 285

18.5 虚拟实现输入和输出器件 285

18.6 远程探讨虚拟世界 287

18.6.1 虚拟实现广告 287

18.6.2 对较大科学建设的探讨 287

18.6.3 仿真 287

18.7 通过虚拟世界使其他出席者们参于交互 288

18.8 通过虚拟表示真实世界作用 288

18.8.1 医学上的试验 289

18.8.2 机器人的远程控制 289

18.9 虚拟资源 289

18.9.1 定义和分类 289

18.9.2 虚拟资源的要求和QOS 290

18.9.3 虚拟资源管理 291

18.9.4 虚拟资源信息流的控制 291

18.9.5 虚拟器件 292

18.9.6 虚拟连接 293

18.9.7 群体(Group) 295

18.10 虚拟网络 297

18.11 虚拟仪器 298

第19章 多媒体在远程医疗工程上的应用 300

19.1 多媒体在远程医疗工程上应用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300

19.2 远程医疗系统工程的结构 301

19.3 医学信息系统的应用应当适合以下要求 303

19.4 对医疗报告使用与处理的要求 303

19.5 医疗会诊的处理要求 306

19.6 影响网络服务结构的三个方面 307

19.7 网络服务 307

19.7.1 网络结构 307

19.7.2 先进的呼叫服务 308

19.7.3 接入服务 310

19.7.4 迁移、交换和传输 311

19.8 网络协议 312

19.8.1 B-ISDN参考模式 312

19.8.2 先进的呼叫服务/远程服务 313

19.8.3 接入服务层 314

19.8.4 迁移服务层 315

19.9 医务会诊例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 318

19.10 医务会诊例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 319

第三篇 多媒体在信息网上应用的具体要求第20章 概述信息网络对多媒体应用的一般要求 327

20.1 引言 327

20.2 网络总是在其他网络之上运行 327

20.3 网络平面的堆积管理 328

20.4 网络资源的预订、分配与奉献 329

20.4.1 预订网络资源 329

20.4.2 分配网络资源 330

20.4.3 网络资源的奉献 330

20.4.4 最佳效果网络(Best-effort network) 330

20.5 ATM的同步或异步技术 331

20.6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Connection oriented versus connectionless) 331

20.6.1 CONC和CLNS的优缺点 332

20.6.2 信令和面向连接网络 333

20.7 电路与分组交换 334

20.8 末端系统、主站、DTE、CPE 334

第21章 LANs作为多媒体载体 336

21.1 常规的共媒体局域网(LANs) 336

21.1.1 局域网在两站间的接入速度和最大比特率 336

21.1.2 共LANs的负荷情况 339

21.2 LAN技术的改进 339

21.3 LAN的帧交换 341

21.3.1 有线集线器 341

21.3.2 LAN的交换方法 344

21.3.3 LAN交换器的两种类型 344

21.3.4 为什么称帧交换而不是称分组交换 345

21.3.5 LAN帧交换对多媒体应用如何运用 346

21.4 100Mbps以太网 347

21.4.1 100Base-T快速以太网 347

21.4.2 100VG-AnyLAN Ethernet 348

21.4.3 100Mbps以太网如何适应多媒体的使用 348

21.5 同步FDDI、FDDI—Ⅱ和优先令牌环 350

21.5.1 同步FDDI和优先令牌环 350

21.5.2 FDDI—Ⅱ 350

21.6 等时以太网 351

21.6.1 等时业务的可加带宽 351

21.6.2 isoENET通过常规以太网双绞线UTP5级 353

21.6.3 等时以太网对多媒体应用的选取 353

21.7 ATM作为LAN技术 354

21.7.1 ATM用作信元交换 354

21.7.2 LATM交换功能 354

21.7.3 LATM可以工作到622Mbps 355

21.7.4 LATM技术的成本 355

21.7.5 通过ATM仿效LAN 355

21.7.6 LATM和其他LAN技术走向混合 356

21.7.7 多媒体如何适合在LATM中的应用 357

21.8 汇总LANs技术用在多媒体上的能力 358

第22章 分组WAN作为多媒体载体 359

22.1 X.25 WANs 359

22.1.1 X.25技术几种指导性基本原理 359

22.1.2 X.25有成效的技术 360

22.1.3 X.25对多媒体的应用情况 360

22.2 WANs因特网协议(IP) 361

22.2.1 IP原理导引 362

22.2.2 IP(版本4)主要性能概要 362

22.2.3 IP技术适应哪些多媒体的应用 363

22.3 IP多路定播 365

22.4 什么是多路定播骨干线(MBone) 366

22.4.1 MBone多路定播网络 366

22.4.2 MBone的应用 367

22.5 ST—Ⅱ技术 368

22.5.1 ST—Ⅱ面向连接 368

22.5.2 ST—Ⅱ安排资源沿着一条固定的路径 368

22.5.3 ST—Ⅱ支持多路定播 369

22.5.4 ST—Ⅱ对多媒体的应用情况 369

22.6 资源预定协议(RSVP)的原理与预定资源 369

22.7 分组WAN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汇总表 371

22.8 电路WANs业务的各种形式 371

22.9 同步传输模式(STM) 373

22.9.1 STM的基本原理 373

22.9.2 数字等级(数字传输等级) 373

22.10 WAN形式的电路概要 374

22.11 接入速度和比特率 375

22.12 延迟和延迟变化 376

22.13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的多路定播 376

22.14 电路交换WANs的多媒体能力汇总 377

第23章 ATM、WANs作为多媒体载体 378

23.1 ATM技术用在B—ISDN上 378

23.2 信元交换理论基础 379

23.2.1 选取分组交换 379

23.2.2 选取固定的分组 379

23.2.3 选取较小的分组 379

23.3 面向连接模式的基础理论 380

23.4 虚拟连接和虚拟路径 380

23.4.1 虚拟连接(VCs) 380

23.4.2 虚拟路径(VPs) 380

23.4.3 X.25与ATM虚拟连接之间的区别 381

23.5 ATM传输基础结构 382

23.6 ATM与模拟电视共存 382

23.7 ATM与可靠性 383

23.7.1 检出传输错误但不能纠正 383

23.7.2 信元损失 384

23.7.3 传递失序 384

23.8 ATM业务分类 384

23.8.1 分类 384

23.8.2 ATM用户——网络接口 386

23.8.3 适配层 386

23.9 ATM网络的拥挤问题 386

23.10 ATM和多路定播 387

23.11 ATM的运转性能 388

23.12 通信运营者可提供很有竞争能力的业务 388

23.13 广域网内多媒体在ATM网上的应用 389

23.13.1 特性的适应性 389

23.13.2 拥挤的风险 389

23.13.3 ATM可用的业务 390

23.13.4 ATM同时与模拟业务共存为用户服务 390

23.14 ATM、WANs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汇总 392

第24章 帧中继和多兆比特数据交换业务作为多媒体载体 393

24.1 引言 393

24.2 帧中继总的看法 394

24.2.1 为数据通信所设计的一种服务 394

24.2.2 一种复接服务 394

24.2.3 帧中继是由X.25导出 395

24.2.4 一种轻型协议不需要误差校正 396

24.2.5 帧中继内部设施 396

24.2.6 为什么称帧中继而不称帧交换 396

24.2.7 帧复接与同步复接混合 397

24.2.8 多路定播:帧中继所延伸的定义 397

24.3 帧中继性能 397

24.4 帧中继对多媒体的应用如何较好选择 399

24.5 概述SMDS 401

24.5.1 SMDS是一种无连接服务 401

24.5.2 SMDS是一种高速服务 402

24.5.3 SMDS的接入协议 402

24.5.4 SMDS用户网络接口仍可用信元 403

24.5.5 SMDS接口协议SIP 404

24.6 在SMDS网络中接入分类和允许业务 406

24.7 SMDS网络的性能 406

24.8 SMDS和多路定播 407

24.9 SMDS网络最适合的多媒体应用项目 407

24.10 帧中继与SMDS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表24.1) 408

第25章 关于LAN和WAN发展的评论与无线网作为多媒体载体 409

25.1 推陈出新 409

25.2 统一的末端到末端技术 409

25.3 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相互转换 410

25.4 双向通信与多路定播或广播两者结合 410

25.5 LAN/WAN和CONS/CLNS失配问题 411

25.6 无线网作为多媒体载体综述(图25.1) 412

25.7 以广播网络作为多媒体的移动式载体 413

25.7.1 概述 413

25.7.2 移动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14

25.7.3 DAB作为多媒体可移动式的载体,在欧洲所试验的系统功能 419

25.7.4 DAB作为多媒体载体的前景 420

第26章 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技术与机顶盒(Set Top Box,STB) 421

26.1 接入网的接口、定义和功能 421

26.2 接入网的各种类型 424

26.2.1 多对双绞线铜缆 424

26.2.2 光纤接入网 425

26.2.3 光纤同轴混合(HFC)接入网 427

26.2.4 无线接入网 428

26.3 交互电视(ITV)与机顶盒(STB) 432

26.3.1 STB的硬件结构 434

26.3.2 STB的软件结构 435

26.4 机顶盒嵌入微控核心提高功能 436

26.4.1 概述 436

26.4.2 STB嵌入微控器为核心的主要功能 436

26.4.3 硬件与软件主要情况 437

26.4.4 未来的STB可以使用的功能 439

第27章 编码与压缩 441

27.1 数字技术的应用 441

27.1.1 线性与对数编码 442

27.1.2 PCM数字电话 442

27.1.3 数字声紧密盘(CD—DA)质量 442

27.2 数字电视 443

27.2.1 人们视觉的主要特点 443

27.2.2 亮度(luminance)和色度(chrominance) 444

27.2.3 模拟广播TV中的亮度和色差信号 444

27.2.4 数字TV中的亮度与色差信号 445

27.3 多媒体应用中对压缩的需要性 447

27.3.1 多媒体未经压缩的存储容量,以百科全书为例 447

27.3.2 存储器CD-ROM为例 448

27.3.3 现在通信网中的传统网络带宽 448

27.4 压缩技术的分类 449

27.5 熵编码和源编码 450

27.5.1 重复序列的抑制 452

27.5.2 统计编码 452

27.5.3 变换编码 455

27.5.4 差分或预测编码(Differential or predictive encoding) 457

27.5.5 矢量量化 459

27.5.6 分形压缩(Fractal compression) 460

27.6 压缩通常要比解压缩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461

第28章 声音压缩 463

28.1 引言 463

28.2 ITU-TS G711、G721、G722、G723、G728语言标准 463

28.2.1 G711语言标准 463

28.2.2 G721语言标准 463

28.2.3 G722语言标准 463

28.2.4 G723语言标准 464

28.2.5 G728语言标准 464

28.3 其他一些语言压缩的算法 464

28.3.1 GSM压缩标准 464

28.3.2 CELP压缩标准 465

28.3.3 CTIA压缩标准 465

28.4 高质量声音压缩标准 466

28.4.1 MPEG声音压缩标准系列 466

28.4.2 MPEG声音采用的压缩技术 466

28.4.3 性能与质量 467

28.4.4 每个MPEG声音层次的目标 467

第29章 图像和TV压缩的各种标准 469

29.1 引言 469

29.2 双调图像标准和压缩 469

29.3 JPEG标准 470

29.3.1 JPEG压缩各步骤的概况 471

29.3.2 方块的准备 472

29.3.3 离散余弦变换(DCT) 473

29.3.4 量化 474

29.3.5 DCT系数的编码 474

29.3.6 熵编码 475

29.3.7 JPEG的压缩比和图像质量 475

29.4 活动图像压缩 477

29.4.1 空域相关(Spatial correlation) 477

29.4.2 时域相关(Temporal correlation) 477

29.4.3 实际活动图像设备压缩情况 478

29.5 介绍运动补偿的算法,以典型MPEG—1为例 479

29.5.1 参考帧和内图帧 479

29.5.2 运动矢量(motion vector)和宏块(macro blocks) 479

29.5.3 前向预测帧和双向预测帧 480

29.5.4 I、P和B帧的典型序例 481

29.5.5 I帧的作用和编码 481

29.5.6 P和B帧编码 482

29.6 可视电话和视像会议编码与压缩标准 484

29.6.1 H.320标准系列概况 484

29.6.2 P×64低速可视电话或视像会议标准 487

29.7 MPEG标准 491

29.7.1 ISO对MPEG公布的资料 491

29.7.2 MPEG—1、MPEG—2和MPEG—4之间区别 491

29.7.3 MPEG—1的目标 491

29.7.4 MPEG—2的目标 493

29.7.5 MPEG—4的目标 494

第30章 发展动向 495

附录 多媒体与信息网专业词汇 589

参考文献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