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反思的问题学与哲学革命的当代路向 3
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问题学”及其当代意义 3
1.“反思的问题学”: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层指向 3
2.新全球化时代“反思的问题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方式 7
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 11
1.资本全球化: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 12
2.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反思: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视界 18
3.资本全球化与交往实践观:双重视野融合 21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24
1.三次历史遮蔽: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缺场 25
2.核心与形态:对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反思 28
3.马克思之后的现代性:一种历史探索 31
4.在中国新现代性建构语境中重新打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视域 33
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 36
1.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的两大基本语境 37
2.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与哲学革命:对应的双重变革 38
3.现代性基础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出场路径 45
4.哲学革命: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新起点 47
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的理解 50
1.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理解的基点是什么 51
2.恩格斯怎样理解哲学革命所具有的“反形而上学”意义 55
3.恩格斯理解哲学革命是否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形态的现代转换 58
4.恩格斯如何理解哲学革命“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路向 60
5.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理解的新特点是什么 62
恩格斯理解哲学革命的出场学视域 64
1.复调叙事:哲学革命的意义理解与出场学研究 64
2.客体向度的实践论阐释:独特的出场学视域 68
3.研究恩格斯出场学视域的当代意义 72
今日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 75
1.遭遇后现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 75
2.新“后学”的马克思:解构解读的实验 78
3.超越后现代: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81
4.重读、对话、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三种方式 83
理解与共识:与后现代哲学对话 86
1.理解:现代、后现代的困境 86
2.交往实践的视界 90
3.理解与共识:交往辩证法 93
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96
1.当年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关于资本现代性的批判 97
2.中国发展哲学:全球发展理论的本土转换 100
3.“反思的问题学”:中国发展哲学创新的主要范式 108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引领文明对话和思想撞击 126
1.新全球化与文明对话: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境 126
2.走向一个创建全球文明的新轴心时代 128
3.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本路径 130
中篇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135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 135
1.在实践观上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135
2.交往实践观的概念 139
3.交往实践与主体性问题 146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149
1.全球实践的共同指向 149
2.当代哲学主题的科学解答 158
3.超越后现代哲学的积极尝试 166
4.当代中国哲学的新视界 169
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视域 172
1.对资本全球化结构批判的哲学视域 172
2.对“大写逻辑”多元理解的哲学指向 175
3.“大写逻辑”的新解读 180
4.“大写逻辑”的三重向度:交往实践观 184
交往实践观:21世纪中哲、西哲与马哲的交汇 189
1.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色与走向 189
2.现当代西方哲学转向的旨归 19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界 197
4.当代全球的新视野 198
5.21世纪交往实践观:在对话中重建 200
交往实践的三重结构 202
1.交往实践的实体结构 203
2.交往实践的意义结构 206
3.交往实践的辩证结构 207
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论的哲学视域 209
1.全球正义: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 209
2.新全球化时代与公共哲学:全球正义论的地平线 211
3.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的基本视界 216
4.全球正义:全球交往的公正秩序 219
广松涉“事的世界观”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224
1.广松关于“物”、“物化”和“物象化的逻辑”批判理解的意义与缺陷 225
2.“关系的基始性”与交往实践活动:关于存在根基理解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228
3.广松“四肢性构造”与交往实践观:关于存在的总体理解图景的差异 231
交往实践辩证法:对立向度与范畴体系 235
1.交往实践辩证法:两种向度 235
2.交往实践辩证法:范畴分析 239
意义的意义:文化的初始向度 241
1.意义的向度 241
2.交往实践观:意义的新阐释方式 261
3.意义、价值与文化 272
下篇 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 28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 283
1.出场学:反思马克思主义出场问题的理论范式 283
2.历史、路径与形态:出场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8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路径 293
1.从自己的时代实践出发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根据 294
2.立足自己实践的解读与对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学路径 300
3.“双百方针”与民主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303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两个循环 307
1.“出场”与“差异”:本真意义与关联方式 307
2.“出场”与“在场”的循环 311
3.“同一”与“差异”的循环 313
4.出场的辩证循环 316
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统一性 319
1.统一性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议程 319
2.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统一视域 322
3.与时俱进:科学统一当年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 325
4.马克思“改变世界”双向功能的统一性 327
5.资本全球化的总体批判: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对接与统一 329
6.“一体两翼”:马克思主义出场路径与研究范式的统一 331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 334
1.《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出场学视域及其当代启示 334
2.对资本全球化历史命运辩证批判的当代启示 339
3.新全球化时代的无产阶级:结构变化与新的使命 343
4.“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当代意义 345
5.本土化出场与历史差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47
空间生产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 349
1.资本生产的空间化: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语境 349
2.资本的空间生产:本质、进程与形态 351
3.新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生产:问题谱系与形态效应 353
4.空间生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 3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议程 359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矛盾”的科学解答 359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历史意义 360
3.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统一战线 361
走向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 364
1.经典现代性与片面发展观 364
2.现代性观念的当代演化:发展观转变的内在根据 368
3.新现代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 372
哲学研究:如何走向全球网络化时代 378
1.全球网络时代对当代哲学研究的挑战 378
2.交往实践观研究:如何“走进”网络空间 381
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形态 383
1.当年马克思:对形态化思维方式的批判 384
2.文本解读与马克思主义原版形态的反思 386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形态 389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