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
(一)唯物辩证法和社会主义 1
(二)辩证法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表现 7
(三)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意义和方法论 9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讨论的历史概况 17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体系和分类 21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 21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分类 28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大类矛盾及其克服途径 33
三、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特点 38
(一)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特点和本质 38
(二)辩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2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激化和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49
(四)及时发现和尽可能完满地解决矛盾并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54
四、围绕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特点的争论 59
(一)社会统一性和辩证统一性的关系问题 59
(二)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是否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63
(三)社会主义辩证法和资本主义辩证法的区别 69
(四)社会主义社会在人们根本利益的领域内是否存在矛盾 73
(五)辩证法规律的基本内容能否因社会形态变化而改变 75
(六)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原理是否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77
(七)辩证法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特殊的统一 84
五、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动力 87
(一)社会主义特有的新的动力结构 87
(二)社会矛盾和社会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94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2
六、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对立面结合”原则 106
(一)列宁论“对立面结合”原则 106
(二)对立面的辩证结合和矛盾的解决 110
(三)社会主义发展和有意识的“对立面结合” 114
(四)社会主义矛盾的均衡和矛盾双方的最佳结合 120
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25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25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化同社会主义所有制内容之间的矛盾 132
(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按能力进行劳动和按劳动进行分配之间的矛盾 147
(四)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53
(五)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提法问题 157
八、社会主义条件下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辩证关系 163
(一)社会发展中客观与主观关系的基本原则 163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167
(三)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中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169
九、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量变转为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73
(一)量变转为质变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173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量变转为质变规律的特殊表现 176
(三)社会主义社会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表现 179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否定的辩证法 181
(五)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质变和否定 187
十、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基础发展的辩证法 1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及其同其它领域的相互作用 190
(二)自然和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辩证关系 198
(三)社会主义在克服科技革命对周围环境不良后果方面的优越性 202
十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辩证法 207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07
(二)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辩证对立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14
(三)在科技革命和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及其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217
(四)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222
(五)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224
(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辩证法,新人的形成 226
十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30
(一)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 230
(二)苏联社会的社会结构问题 236
(三)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结构中辩证矛盾的对立面 244
十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政治领域中的矛盾 259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 259
(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组织领域中的矛盾 264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 267
十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发展的辩证法 27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发展 275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 280
十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道德发展的辩证法 287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辩证关系 287
(二)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辩证法 294
(三)社会主义和个人道德的发展 304
十六、在当代思想斗争中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 308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 309
(二)经济、技术和人道主义 312
(三)革命战士的人道主义 315
十七、社会主义建设中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 319
(一)社会主义确立的统一实质和形式的多样化 319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阶段 322
(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 326
(四)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329
十八、国际因素和民族因素的辩证法 338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因素和国际因素 338
(二)世界社会主义范围内的国际因素和民族因素 344
(三)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对经互会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358
十九、对“改良主义、修正主义和极左派别”的“批判” 362
(一)“社会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362
(二)“社会改良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365
(三)“右倾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论 369
(四)论“具有人的面貌的社会主义” 373
(五)对“歪曲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376
(六)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极左歪曲”的“批判” 382
附录 主要作者简介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