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部分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章 脑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6
第一节 脑的生理特性 6
第二节 脑的生理功能 6
第三节 脑神、心神、五脏神的关系 8
第三章 中医传统精神病理学 14
第一节 中医心身观 14
第二节 精神心理的传统理论 17
第四章 抑郁症中医发病机理 27
第一节 抑郁症与中医脏腑阴阳的关系 27
第二节 抑郁症中医证候学研究 44
第三节 抑郁症病因病机分析 48
第四节 抑郁症发病的时间性 52
第五节抑郁症与中医体质 54
第五章 抑郁症现代病因学研究 69
第一节 抑郁症的生物学病因 69
第二节 抑郁症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93
第三节 抑郁患者人格及认知特点 95
第四节 抑郁症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100
第六章 抑郁症中医量表研究 106
第七章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的影响 110
第一节 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10
第二节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16
第三节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生物化学的影响 117
第四节 中药抗抑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 121
第八章 抑郁症治疗的问题与展望 161
临床诊疗部分 163
第九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163
第一节 抑郁症西医诊断 163
第二节 抑郁症中医诊断 166
第三节 鉴别诊断 166
第十章 中医辨证论治 170
第一节 古代文献论述 170
第二节 抑郁症中医治疗 186
第十一章 中医其他疗法 212
第一节 针灸治疗 212
第二节 心理治疗 217
第三节 饮食治疗 222
第十二章 抑郁症西医治疗指南 225
第一节 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 225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 225
第三节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227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电抽搐治疗 228
第十三章双相抑郁 229
第十四章 难治性抑郁发作的治疗 234
第十五章 特殊人群抑郁症辨证治疗 238
第一节 儿童抑郁症 238
第二节 老年抑郁症 241
第三节 女性抑郁症 250
第十六章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症的治疗 278
第一节 脑卒中后抑郁症 278
第二节 血管性抑郁症 296
第三节 糖尿病伴发抑郁症 298
第四节 高血压病伴发抑郁症 305
第五节 冠心病伴发抑郁症 306
第六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发抑郁症 309
第七节 肿瘤伴发抑郁症 311
第八节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 312
第九节 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症 315
第十七章 与抑郁症相关(伴发)疾病的治疗 322
第一节 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 322
第二节 抑郁症性功能障碍 331
第三节 抑郁症失眠 335
第四节 抑郁症躯体不适感 338
第五节 抑郁症消化功能不良 340
第六节 抑郁症与痛症 342
第十八章 抑郁症预后与复发 349
第一节 抑郁症预后的影响因素 349
第二节 预后差的可能机制 351
第三节 抑郁症的复发 352
第十九章 抑郁症护理 357
第一节 生理护理 357
第二节 精神护理 359
第三节 卫生宣教 361
第四节 康复护理 362
第五节 抑郁症中医辨证施护 364
附录 367
附录1抑郁症诊断标准及分类 367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ICD-10) 367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 378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383
附录2常用抗抑郁药物简介 387
阿米替林 387
氯米帕明 389
多塞平 391
马普替林 392
氟西汀 394
帕罗西汀 396
舍曲林 399
氟伏沙明 401
西酞普兰 402
艾司西酞普兰 404
米氮平 406
文拉法辛 407
米安色林 409
曲唑酮 410
吗氯贝胺 412
阿莫沙平 413
瑞波西汀 414
噻奈普汀钠 416
米那普仑 417
安非他酮 418
度洛西汀 420
附录3抑郁症常用量表 424
抑郁自评量表 42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428
Montgomery- Asberg抑郁量表 432
附录4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