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研究 3
1.论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的三者统一&杨俊一 3
2.主体性、客观性和主观性——实践与交往的统一性&杨俊一 21
3.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践的理解方式&杨俊一 35
4.经济“转轨”与实践模式的转换&杨俊一 42
5.论主体客观性的原则与范畴&杨俊一 50
6.市场经济与主体客观性原则&杨俊一 56
7.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阐释——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视角&杨俊一 62
8.企业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杨俊一 70
9.从“矛盾思维”到“实效思维”——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观的发展&杨俊一 87
10.论实践模式:结构、原理、运作机制&杨俊一 99
11.元哲学与哲学——与李光程同志商榷&安维复 109
12.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安维复 120
13.从国家创新体系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安维复 132
14.哲学观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安维复 157
15.创新范畴与马克思哲学当代形态的研究&安维复 171
16.从交往范畴看实践与主体性&安维复 179
17.从国家创新体系看发展观的重建&安维复 183
18.中西权利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贺然 197
19.纯粹主体之消解——兼论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夏耕 210
第二编 以价值评价为特色的认识论研究 227
20.关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陈新汉 227
21.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几个生长点&陈新汉 242
22.论信仰中的理性、非理性及其相互转化&陈新汉 255
23.论自由向必然的转化——关于“必然中包括自由”命题的思考&陈新汉 259
24.关于环境问题的对话&陈新汉 274
25.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陈新汉 284
26.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陈新汉 297
27.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认识论思考&陈新汉 315
28.试论“范畴直观”的认识启蒙意义——从胡塞尔、舍勒到海德格尔&贡华南 331
29.智的直觉何以可能——试论牟宗三对形上方法论的重建&贡华南 347
30.实践范畴的确立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夏耕 363
31.试析当前价值生活中的几个矛盾和问题&黄凯锋 377
32.价值论美学论纲&黄凯锋 386
33.论笛卡尔与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区别&刘绍学 399
第三编 以社会主义辩证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研究 407
34.实践辩证法的胜利——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胡振平 407
35.时代的辩证法——试论邓小平辩证法思想中的时代精神&胡振平 422
36.邓小平南方谈话:实践的辩证法&胡振平 443
37.“结合”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试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胡振平 456
38.论毛泽东“结合”思想&胡振平 470
39.“德治”与“法治”构成完整的治国方略&胡振平 485
40.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和邓小平的战略思想&马慧琴 489
41.传统农民的本质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小生产理论&赵平之 502
42.中国传统及其近代变革和毛泽东方法论的产生&赵平之 517
43.主权国家体系的制度生成及其思想基础&曹泳鑫 532
44.中国国际战略面向未来的理论观照&曹泳鑫 547
45.论转型时期道德价值系统的重构&贺然等 557
第四编 以经济活动基本观念为对象的哲学研究 569
46.社会本性的伸张——论当代经济伦理学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陆晓禾 569
47.论中国特点的经济伦理研究&陆晓禾 590
48.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伦理学:回顾与展望&陆晓禾 602
49.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能力&陆晓禾 617
50.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陆晓禾 627
51.中国能为“全球经济伦理”做什么&陆晓禾 644
52.跨世纪的道德建设&陈泽环 656
53.论我国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陈泽环 667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初探&陈泽环 681
55.经济伦理和个人伦理&陈泽环 690
56.社会的经济化和经济伦理学&陈泽环 700
57.经济哲学三题议&陈超南 709
58.论网络传播中的双重效应——民主与支配&陈超南 720
59.为现代商业增补道德标准&陈超南 734
60.技术发展与犹太民族生存的启示&陈超南 744
61.纳什均衡的内涵、问题和前景——读《纳什均衡论》&吴德勤 759
62.略论西方主流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根据&吴德勤 770
63.经济哲学何以可能&吴德勤 782
64.从博弈论看信用的保证&吴德勤 793
65.经济哲学:解析知识经济的新视角&彭学农 795
后记 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