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酶和核酸 1
第一节 酶 1
一、酶的化学本质 1
(一)酶是蛋白质 1
(二)酶蛋白的一级结构 2
(三)酶蛋白的空间构型 2
(四)酶辅基的结构、性质及其作用 3
(五)酶的活性中心 7
(六)同功酶 7
二、酶作用的特点 8
(一)酶是高效催化剂 8
(二)酶促反应的专一性 8
(三)酶促反应的可逆性 10
三、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0
(一)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0
(二)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1
(三)抑制剂、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2
(四)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 12
四、酶的生物学 13
(一)酶与细胞结构 13
(二)酶的定位与细胞生理 14
五、酶促生物氧化 16
(一)生物氧化多酶体系 16
(二)氧化磷酸化作用 17
第二节 核酸 18
一、核酸各组成成分的结构 18
(一)核酸中主要有机碱的结构 18
(二)核糖及脱氧核糖的结构 19
(三)核苷的结构 19
(四)核苷酸的结构 20
二、核酸的结构 21
(一)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一级结构 21
(二)DN的空间构型 23
(三)生物体RNA的种类和tRN的空间构型 24
三、核酸的化学性质 25
(一)变性作用 25
(二)水解作用 25
四、核酸的生理功能 26
(一)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6
(二)核酸与遗传 31
(三)蛋白质对核酸功能的调节控制 34
五、核酸的降解产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36
六、参考资料 37
第二章 植物激素 39
第一节 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物化学 40
一、天然激素 40
(一)生长素 40
(二)赤霉素 44
(三)细胞分裂素 46
(四)乙烯 48
(五)脱落酸及其他天然抑制剂 49
二、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 51
(一)三碘苯甲酸(TIBA商品名:Regim 8) 51
(二)4——碘苯氧乙酸(增产灵) 52
(三)顺丁烯二酸酰肼(MH,青鲜素) 52
(四)生长延缓剂 52
第二节 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机理 53
一、激素的生理作用 53
(一)激素与茎的生长 53
(二)激素与根的生长 59
(三)激素与叶的生长 59
(四)激素与器官建成 60
(五)激素与果实成熟 62
(六)激素与器官脱落 64
二、激素作用的机理 64
(一)激素与核酸、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65
(二)激素与酶 66
(三)激素与呼吸 67
第三节 植物激素与农业生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68
一、促进萌芽,培育壮秧 69
二、控制开花 70
三、防止脱落,促进结实 70
四、控制徒长 防止倒伏 71
五、抑制发芽 安全贮藏 71
六、刺激橡胶树排胶,增加橡胶产量 72
第三章 光合作用 83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机理 83
一、绿色植物的光合器 叶绿体 83
二、光合作用中的光化学反应 84
(一)初期的概念 84
(二)光化学反应的现代观点 85
三、光合磷酸化作用 86
(一)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 86
(二)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 86
四、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同化 87
(一)光合碳还原循环 87
(二)C4二羧酸途径 89
第二节 C3植物和C4植物 92
一、C3及C4植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与光合效率 92
二、低二氧化碳补偿点及高光合效率作物品种的筛选问题 95
第三节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 96
一、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 96
(一)合理密植 96
(二)株型 98
二、提高光合强度 99
水分 99
营养条件 100
二氧化碳浓度 101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104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生化机理 104
一、糖酵解 104
二、三羧酸循环 106
三、乙醛酸循环 106
四、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 108
五、丙酮酸的无氧分解(发酵) 109
六、呼吸代谢途径多样性的生理意义 110
七、呼吸作用中能量的产生、贮备和利用 110
第二节 呼吸作用与其他代谢活动的关系 112
一、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13
二、呼吸作用与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114
三、呼吸作用与矿质元素吸收的关系 115
四、呼吸作用与生长的关系 115
五、呼吸作用与植物抗病力的关系 116
第三节 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特性为农业生产服务 117
一、控制果实的呼吸以延长贮藏时间并保持品质 117
二、干、净与低温是保管好粮食、种子的主要条件 118
三、高温愈伤法治疗甘薯块根黑斑病 120
四、线粒体互补法予测杂种优势 120
第五章 氮素代谢 123
第一节 植物的氮素营养 123
一、高等植物对氮素的利用 123
二、硝态氮的还原 124
(一)还原硝酸根的酶 125
(二)硝酸盐的还原与光合呼吸作用的关系 126
三、生物固氮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127
(一)生物固氮的概念和固氮生物 127
(二)酶促固氮作用的初步研究 128
(三)生物固氮的研究近况 131
第二节 氨基酸和酰胺 132
一、植物体内的氨基酸 132
二、氨基酸的合成 133
(一)还原胺化作用 133
(二)转氨作用 134
(三)由氨基酸转变为新氨基酸 135
三、酰胺的形成及其动态 135
第三节 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 137
一、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37
(一)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138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版 138
(三)氨基酸的转运 139
(四)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140
二、蛋白质的降解 142
第四节 氮素营养与水稻生长发育 142
一、水稻各器官的氮素动态 142
二、氮素营养与植株的生理机能 143
(一)氮素对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143
(二)氮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145
(三)氮素与根的活性 147
(四)氮素与物质转运和分配的关系 147
三、不同品种类型氮素代谢的特点 148
第六章 矿质营养 150
第一节 氮、磷、钾、硅及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50
一、氮、磷、钾的生理功能 150
(一)磷对氮代谢的影响 150
(二)氮和磷对植物色素形成的影响 151
(三)钾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151
二、硅的生理功能 152
三、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53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运转 156
一、吸收与运输 156
(一)吸收 156
(二)运转 158
二、营养元素离子在吸收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159
第三节 植物体内物质的散失 160
一、地上部分的散失 160
(一)淋洗 160
(二)随蒸腾作用的散失 162
二、经根系的散失 163
三、研究植物体内物质散失的意义 163
(一)植物的营养状况与体内物质散失的关系 164
(二)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根系分泌物的关系 164
(三)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体内物质散失的关系 164
(四)植物的生长与体内物质散失的关系 165
第四节 植物的盐害与抗盐性 166
一、植物的盐害 166
(一)盐害的症状 166
(二)盐害的机理 166
二、植物的抗盐性 169
(一)抗盐性的机理 169
(二)抗盐性的变化 169
(三)提高抗盐性的生理途径 170
第七章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 173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水和需水量 173
一、植物体内水的流动性 173
二、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束缚水) 173
三、植物的需水量 174
(一)需水量(蒸腾系数)的意义和应用 174
(二)需水量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175
(三)作物需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176
第二节 肥、水对植物生理的综合作用 177
一、肥水的密切联系 177
二、肥水的合理组合 177
第三节 缺水对植物的影响和灌溉生理 178
一、缺水对植物的不良影响 178
(一)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78
(二)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79
二、灌溉生理 180
(一)植物的最大需水期和水分临界期 180
(二)灌溉的生理指标 181
第四节 植物的旱害和抗旱性 182
一、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182
(一)机能的伤害 182
(二)结构的伤害 184
二、植物的抗旱性 185
三、提高抗旱性的途径 186
(一)抗旱锻炼 186
(二)矿质营养 187
第五节 植物的热害和抗热性 188
一、高温对植物的伤害 188
(一)间接伤害 188
(二)直接伤害 190
二、抗热性的机理与提高 191
(一)抗热性的机理 191
(二)提高抗热性的途径 193
第六节 植物的抗涝性 193
一、水涝对植物的伤害 193
(一)根系的涝害 193
(二)植物地上部分的涝害 194
(三)水稻受涝后的外形变化 194
二、植物的抗涝性 195
(一)植物的抗涝能力 195
(二)抗涝性的内在根据 195
第八章 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198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198
一、运输的方向与速率 199
(一)定向运输 199
(二)双向运输 200
(三)切线方向的横向运输 200
(四)运输的速率 202
二、运输物质的主要形式 203
三、影响运输速率的因素 203
(一)温度 203
(二)光照 204
(三)水分 205
(四)激素 207
四、韧皮部运输机理的现代观点 208
(一)韧皮部呼吸与氧化酶的研究 208
(二)磷酸化作用与物质运输的研究 209
第二节 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与积累 211
一、代谢源与“代谢库”的关系 211
(一)“代谢源”与“代谢库”的概念 211
(二)“代谢源”与“代谢库”的相互影响 212
二、同化物的分配中心 214
(一)生育时期的影响 214
(二)叶位的影响 215
(三)分配中心形成的机理 216
三、同化物分配与产量 218
(一)同化物质向籽粒灌浆的动态 219
(二)影响同化物向籽粒分配的一些因素 221
第三节 经济器官成熟时的生物化学 223
一、蔗糖的代谢 223
(一)蔗糖的水解与合成 223
(二)蔗糖的运输与积累 224
二、淀粉的代谢 226
(一)淀粉的合成 227
(二)淀粉的降解 230
(三)水稻籽粒成熟时的淀粉积累 231
三、脂肪代谢 232
(一)脂肪的合成 232
(二)脂肪降解 235
四、油料种子成熟时脂肪的合成与积累 236
(一)种子成熟时油脂的积累 236
(二)油脂的积累与呼吸代谢关系 237
第九章 开花与结实 241
第一节 开花的光诱导——光周期现象 241
一、光周期现象 241
(一)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241
(二)光周期现象和植物地理起源 242
(三)研究光周期现象的方法 243
二、光周期现象的内部生理过程 243
(一)光与暗的生理意义 243
(二)光强与光质对光周期的作用 245
三、光周期效应的局部性 245
(一)光周期感受器官 246
(二)光周期的刺激和转移 246
(三)光周期后效 246
四、光敏色素 247
(一)光敏色素的发现 247
(二)光敏色素的性质和生理作用 248
第二节 开花的温度诱导—春化现象 251
一、温度与开花 251
(一)低温对开花的诱导效应—春化现象 251
(二)光周期现象与春化现象的关系 252
二、春化现象的内部生理过程 253
(一)植物感受春化的时期与器官 253
(二)春化的解除 253
(三)春化过程中植物内部的生理变化 253
(四)春化现象的理论 254
三、控制作物开花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55
(一)引种 255
(二)育种 255
(三)确定播种期 256
(四)其他方面 256
第三节 开花物质的研究 256
一、开花物质的性质 256
二、开花抑制剂 258
三、赤霉素及其他生长调节物质对开花的影响 258
第四节 植物传粉受精及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259
一、植物传粉受精的生理生化变化 259
二、水稻种子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 260
三、水稻空壳秕粒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261
(一)水稻空壳秕粒形成的原因 261
(二)减少空秕粒、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 263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