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 3
概述 5
第一章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经学 14
第一节 西汉初年中原地区最早的《易经》学者周王孙、丁宽、田王孙 16
第二节 《施氏易》学者彭宣和《孟氏易》学者焦延寿 17
第三节 《京氏易》学者京房、乘弘 19
第四节 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及《尚书》学者贾嘉 23
第五节 今文《尚书》学者陈翁生、张无故、假仓及古文《尚书》学者桑钦 25
第六节 《齐诗》学者满昌 27
第七节 《韩诗》学者赵子、蔡谊、食子公 28
第八节 《大戴礼》学的创始者戴德 29
第九节 《小戴礼》的创始者戴圣及《小戴礼》学者桥仁、杨荣 31
第十节 今文《春秋》学者堂谿惠、泠丰、周庆、丁姓、尹更始、萧秉 35
第十一节 《左氏春秋》学者贾谊、翟方进 36
第二章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经学 40
第一节 《施氏易》学者刘昆、刘轶 42
第二节 《孟氏易》学者洼丹、袁良 43
第三节 《梁丘易》学者张兴、张鲂及《京氏易》学者戴凭、魏满 44
第四节 《欧阳尚书》学者丁鸿、陈弇、尹敏 45
第五节 《古文尚书》学者周防、杨伦 47
第六节 《韩诗》学者薛汉 48
第七节 今文《春秋》学者孙堪、钟兴、楼望、张玄、侯霸 51
第八节 古文《左氏春秋》学者服虔、颍容、谢该 53
第九节 中原地区最早传《周礼》的杜子春 57
第十节 《周礼》学者郑兴、郑众父子 61
第十一节 经学通人许慎、张衡、蔡邕 70
第三章 三国两晋时期中原地区的经学 85
第一节 开义理派先河的《周易》学者王弼(附:韩康伯) 87
第二节 郑学派《尚书》学者郑冲 90
第三节 王学派《尚书》学者庾峻 92
第四节 《春秋穀梁传》学者范宁 94
第五节 《春秋左氏传》学者董遇 96
第六节 《三礼》学者荀顗、蔡谟、范宣 98
第七节 《论语》学者何晏 106
第八节 经学通人许慈、干宝、董景道 109
第四章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经学 112
第一节 南朝的《周易》学者周弘正 114
第二节 《三礼》学者司马筠、司马褧、范缜 115
第三节 北朝的经学通人常爽、董征 120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春秋左氏传》学者元善、徐文远 121
第五章 宋代中原地区象数学派的代表邵雍 124
第一节 邵雍生平略述 125
第二节 邵雍《皇极经世书》的《易》学成就 127
第三节 邵雍《易》学的思想渊源 133
第六章 宋代中原地区伊洛二程与经学理学化 136
第一节 二程生平及其经学著述 137
第二节 程氏《易》学成就及特征 140
第三节 二程“四书”学与经学学风的转变 144
第四节 二程阐释其他诸经的特点及成就 146
第五节 二程经学的理学化 148
第七章 宋代中原地区程门后学的经学贡献 151
第一节 “上蔡学派”宗主谢良佐的经学成就 152
第二节 “和靖学派”宗主尹焞的经学成就 155
第三节 “兼山学派”郭忠孝、郭雍父子的《易》学成就 159
第八章 元代中原学者许衡与经学的北传 164
第一节 许衡生平及其经学著述 165
第二节 许衡在经学北传中的作用 166
第三节 许衡的经学思想及特点 167
第九章 明代经学积衰时期中原学者对理学的反思 172
第一节 曹端与《太极图说述解》 173
第二节 朴素唯物论者王廷相的理学新论 178
第三节 中原宗室朱睦?的经学成就 182
第四节 晚明无神论者吕坤的理学反思 184
第十章 清代经学复盛时期中原学者的经学成就 194
第一节 孙奇逢的经学成就 195
第二节 武亿的经学成就 201
史学 205
概述 207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中原史学 213
第一节 中原史学的起源 214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原史学 216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史学 222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中原史学 230
第一节 汉初贾谊的史学思想 231
第二节 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 233
第三节 汉末荀悦《汉纪》及其史学思想 238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史学 246
第一节 陈寿《三国志》及其史学思想 248
第二节 东晋袁宏《后汉纪》及其史学思想 253
第三节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及其撰述思想 261
第四节 东晋袁山松《后汉书》及其史料价值 264
第五节 东晋干宝《晋纪》及其史学成就 265
第六节 东晋王隐《晋书》及其史料价值 268
第七节 南朝范晔《后汉书》及其史学思想 273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中原史学 281
第一节 褚遂良监修的《五代史志》 282
第二节 李延寿的《南北史》及其史学思想 283
第三节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286
第四节 长孙无忌主撰的《唐律疏议》 287
第五节 吴兢的《贞观政要》及其史学思想 290
第六节 朱敬则的史学思想 293
第五章 宋金时期的中原史学 296
第一节 薛居正监修的《旧五代史》 297
第二节 北宋官修“四大书” 298
第三节 孙甫的史学思想 302
第四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其史学思想 304
第五节 宋祁的史学贡献 311
第六节 富弼的史学成就 313
第七节 北宋皇帝的有关史学撰述 314
第八节 金代记述中原事迹的主要史学著作 316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的中原史学 320
第一节 许衡的史学思想 322
第二节 李贤的史学成就及其《大明一统志》 325
第三节 李濂、朱睦?的史学著述及《河南通志》 327
第四节 陈耀文的史学著作 330
第五节 孙奇逢的社会历史观 332
第六节 汤斌的史学思想 335
第七节 武亿等清代河南文人的方志学成就 336
第八节 张宗泰的史籍目录学成就 341
文字学 345
概述 347
第一章 先秦时期传统文字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359
第一节 先秦时期传统文字学的萌芽 360
第二节 先秦时期传统文字学的初步发展 361
第二章 东汉时期郑兴郑众父子经籍训诂方面的成就 367
第三章 东汉时期许慎与《说文解字》 371
第一节 许慎仕履及著述 372
第二节 许慎与汉字理论“六书说” 374
第三节 许慎首创造字法原则的部首 382
第四节 《说文解字》的成书及体例 385
第五节 《说文解字》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 390
第六节 《说文解字》的版本流传及历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 394
第四章 东汉时期中原学者服虔及其学术成就 397
第一节 服虔及其《左传》注在训诂学上的成就 398
第二节 《通俗文》的作者、存佚、内容及其价值 399
第五章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在传统语文学上的贡献 404
第一节 张揖与《广雅》 405
第二节 李登与《声类》 412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中原学者在语文学研究上的贡献 415
第一节 周颙与《四声切韵》 416
第二节 周兴嗣与《千字文》 417
第三节 江式其人及其在文字学上的贡献 422
第七章 唐代中原学者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 424
第一节 何超与《晋书音义》 425
第二节 守温与三十六字母 428
第八章 北宋时期中原学者在字书的校理和编纂方面的贡献 434
第一节 郭忠恕与《佩觹》 436
第二节 徐铉其人及其奉诏校理《说文解字》 440
第三节 司马光等人与《类篇》 444
第九章 宋金时期中原学者在训诂音韵方面的贡献 449
第一节 邢昺与《尔雅义疏》 450
第二节 《广韵》、《集韵》与《礼部韵略》 454
第三节 宋庠与《国语补音》 466
第四节 王文郁与《新刊韵略》 469
第十章 北宋时期中原学者在古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考释方面的贡献 471
第一节 郭忠恕《汗简》的文化价值 472
第二节 夏竦与《古文四声韵》 475
第三节 吕大临与《考古图》 477
第四节 王黼与《宣和博古图》 479
第十一章 明代中原学者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 481
第一节 桑绍良与《青郊杂著》 482
第二节 张元善与《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483
第三节 吕坤与《交泰韵》 486
第十二章 清代中原学者的传统文字学研究 489
第一节 刘淇与《助字辨略》 490
第二节 翟灏与《通俗编》、《尔雅补郭》 495
后记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