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法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建波,周春华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7140070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经典图书。

第一章 和谐社会与法治的一般认识 1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内涵 1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1

(二)法治的内涵 4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特征 7

(一)和谐社会的特征 7

(二)法治的特征 11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意义 16

(一)和谐社会的意义 16

(二)法治的意义 20

四、和谐社会与法治关系 25

(一)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坚强支柱 25

(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 27

(三)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 29

(四)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共进 31

第二章 和谐社会的法理认同 33

一、法的价值追求和谐 33

(一)秩序价值:和谐之基石 34

(二)正义价值:和谐之支柱 36

二、法的作用维护和谐 38

(一)维护主体行为的和谐 38

(二)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 40

三、法的环境要求和谐 42

(一)法运行的和谐的经济环境 42

(二)法运行的和谐的政治环境 43

(三)法运行的和谐的思想环境 45

(四)法运行的和谐的生态环境 48

第三章 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评述与今鉴 50

一、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的历史沿革 51

(一)从严格的神权法思想到“以德配天”思想 51

(二)从儒墨道三家的和谐法思想到“引礼为法” 54

(三)从“引经注律”到“一准乎礼” 58

二、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的基本内容 60

(一)先富后教:和谐的前提 61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62

(三)忠恕之道:人与人的和谐 65

(四)太平盛世:社会整体的和谐 67

三、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评述与今鉴 71

(一)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评述 71

(二)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今鉴 74

第四章 生命权与生命和谐 82

一、生命权:和谐社会的“显权” 83

(一)生命权的涵义 84

(二)生命权的特征 85

(三)生命权的属性 86

(四)生命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 88

(五)生命权应当成为和谐社会的“显权” 91

二、生命和谐:和谐社会的起点 97

(一)生命和谐的涵义 98

(二)生命和谐的特征 101

(三)生命和谐的基础 102

(四)生命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点 105

三、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关系探究 108

(一)生命权是生命和谐的核心 108

(二)生命和谐是生命权的拓展 108

(三)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具有共同表征 109

(四)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具有共同障碍 109

(五)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具有共同追求 110

第五章 私有财产权与和谐社会 111

一、私有财产权的确立是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111

(一)中国古代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与“人本”思想 113

(二)西方关于私有财产权的立法 114

(三)私有财产权的确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116

(四)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逻辑互补理论 117

二、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价值 119

(一)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是宪政的基石 119

(二)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是公平正义理念的体现 121

(三)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与市场经济 124

(四)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与社会秩序 125

(五)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 126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 128

(一)转变观念是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的前提 128

(二)健全法制是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的关键 130

(三)营造和谐的司法环境保护私有财产权 134

第六章 和谐社会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 136

一、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生存的土壤 136

(一)中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必要性 137

(二)中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可行性 143

二、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状况 144

(一)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况 145

(二)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局限性 146

三、和谐社会违宪审查制度模式选择 148

(一)各国主要违宪审查制度模式的评价 148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 152

第七章 和谐社会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59

一、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功能 159

(一)基层民主的界定 159

(二)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 161

(三)基层民主法治化的作用 164

二、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实践 168

(一)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168

(二)当前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69

(三)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症结 176

三、提高民主能力形成互动式发展模式 180

(一)“民主能力”概念的提出 180

(二)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瓶颈” 184

(三)以民主能力为原动力的互动式发展模式 186

第八章 和谐社会的行政许可制度 190

一、行政许可制度与和谐社会 191

(一)主体平等与和谐社会 192

(二)行政许可是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要求 193

(三)以人为本的行政许可与和谐社会 195

二、我国传统行政许可制度的弊端 197

(一)事无巨细,随意设立 198

(二)朝令夕改,监管乏力 199

(三)程序繁琐,腐败频发 200

三、和谐社会行政许可制度的特点 202

(一)廉洁、公开、民主 203

(二)诚信、高效 205

(三)有限度、有责任 207

四、确立和谐社会行政许可制度的理念 209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210

(二)坚持服务行政理念 211

(三)提高公民权利意识 213

第九章 和谐社会的信访制度 215

一、信访制度的概念与沿革 215

(一)信访制度的概念 215

(二)信访制度的沿革 216

二、信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8

(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18

(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19

(三)促进利益公平分配 219

(四)实现社会正义理念 220

(五)形成安定有序局面 220

三、我国现行信访制度的弊病 221

(一)制度功能错位 221

(二)机构建设滞后 222

(三)工作机制缺失 223

四、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信访理念 225

(一)树立民主法治理念 225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225

(三)树立诚实信用理念 226

五、完善和谐社会的信访制度 226

(一)还原制度功能 227

(二)整合信访机构 227

(三)改革工作机制 229

第十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赔偿制度 231

一、和谐社会司法赔偿制度之价值 231

(一)确保国家与公民地位的和谐 232

(二)确保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 233

(三)确保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和谐 234

二、中国司法赔偿独立地位之质疑 235

(一)司法赔偿概念独立之质疑 235

(二)司法赔偿立法独立之质疑 237

三、我国现行司法赔偿制度问题之透视 240

(一)权力运行与权利行使不和谐 240

(二)司法系统内部关系不和谐 242

(三)司法机关与公民地位不和谐 242

(四)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不和谐 243

(五)私人利益自身的实现不和谐 244

四、域外司法赔偿制度概览及借鉴 244

(一)域外司法赔偿制度概览 245

(二)域外司法赔偿制度的借鉴 246

五、重构我国司法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247

(一)确保权力运行与权利行使和谐 247

(二)确保司法系统内部关系和谐 248

(三)确保司法机关与公民地位和谐 249

(四)确保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和谐的代执行 250

(五)确保私人精神赔偿的和谐 251

第十一章 和谐社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4

一、民族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 254

(一)民族关系和谐的内涵 254

(二)民族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25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法制保障 260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况 260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法制保障 264

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269

(一)理论层面 269

(二)立法层面 271

(三)实践层面 273

第十二章 和谐社会的宏观调控制度建设 276

一、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277

(一)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与经济和谐 277

(二)WTO同政府与市场的和谐 279

(三)宏观调控制度建设是国内外和谐的客观需要 281

二、不和谐的中国现行宏观调控制度 283

(一)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内部的不和谐 283

(二)宏观调控制度与相关国内经济制度的不和谐 284

(三)宏观调控制度与WTO制度的不和谐 286

三、和谐社会宏观调控制度建设的总体原则 288

(一)非歧视原则:公平理念的体现 289

(二)透明度原则:公开理念的追求 290

(三)法制统一原则:协调理念的拓展 291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率理念的深化 292

(五)国家经济安全原则:均衡理念的取向 293

四、和谐社会宏观调控制度建设的具体策略 294

(一)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 294

(二)完善宏观调控专项制度 303

(三)完善宏观调控相关制度 309

第十三章 和谐社会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312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13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促进社会和谐 314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保障 315

(一)严峻的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315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保障 318

三、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局限性 323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偏差及其影响 323

(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影响 327

四、和谐社会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思路 330

(一)观念更新: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和谐发展主义 331

(二)制度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发展趋向 333

主要参考书目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