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综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行政建置 35
第一章 区域 35
第二章 建置 35
第一节 区置沿革 35
第二节 区划变更 36
第三章 城区 3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7
附:民国三十六年(1947)宝鸡县河滩镇境域图 39
第二节 街道建置 41
第三节 居民(家属)委员会 44
第四章 郊区 45
第一节 乡镇 45
第二节 村落 49
附:村落变迁 53
第二篇 自然地理 55
第一章 地貌 55
第二章 地质 56
第三章 水文 58
第一节 河流 58
第二节 地下水 60
第三节 水质 61
第四节 名泉 62
第四章 气候 62
第一节 日照 62
第二节 气温 63
第三节 地温 64
第四节 降水 64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66
第六节 物候 69
第五章 土壤 71
第六章 植物 74
第一节 植被 74
第二节 植物类别 74
第七章 动物 75
第八章 灾害 77
第一节 灾害年表 77
第二节 重大灾情纪实 78
第三篇 人口 81
第一章 人口数量 81
第一节 民国时人口 81
第二节 解放后人口 82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4
第一节 年龄结构 84
第二节 性别构成 88
第三节 民族构成 88
第四节 文化构成 89
第五节 职业构成 93
第三章 计划生育 93
第一节 机构 93
第二节 网络 93
第三节 宣传教育 94
第四节 节育措施 95
第五节 政策与规定 95
第六节 社会效果 96
第四篇 城区建设 97
第一章 规划 97
第二章 街道 98
第一节 主干道 99
第二节 干道 101
第三节 街巷 101
第三章 建筑 104
第一节 设计 施工 104
第二节 技艺和结构 104
第三节 公共建筑 105
第四节 建筑队伍 107
第四章 河道管理 111
第一节 梗概 111
第二节 治理 112
第五章 公用事业 113
第一节 公共交通 113
第二节 供水 113
第三节 排水 115
第四节 路灯 117
第五节 供热 119
第六章 园林绿化 119
第一节 公园 120
第二节 苗圃 120
第三节 绿化 121
第七章 环境卫生 122
第一节 保洁 122
第二节 环卫设施 123
第八章 环境保护 124
第一节 监测机构 124
第二节 环境污染 125
第三节 治理 126
第九章 房地管理 1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7
第二节 住宅建设 127
第五篇 交通 邮电 129
第一章 道路 129
第一节 古道 129
第二节 公路 130
第三节 铁路 130
第二章 渡口 桥梁 132
第一节 渡口 132
第二节 桥梁 132
第三章 运输 137
第一节 公路运输 137
第二节 铁路运输 142
第四章 邮电 143
第一节 机构 144
第二节 邮路 145
第三节 电话线路 147
第六篇 工业 149
概述 149
第一章 区直属工业 1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51
第二节 史略 152
第三节 场地设备 153
第四节 主要产品 154
第五节 科技利用 154
第二章 街道工业 157
第三章 乡镇工业 158
第四章 劳司工业 161
第五章 部门工业 162
第一节 勤工俭学工业 162
第二节 社会福利工业 162
第三节 商办工业 162
第六章 区辖工业企业选录 163
第七章 市属工业 165
第一节 概况 165
第二节 工厂选录 166
第八章 部、省属工业 167
第一节 概况 167
第二节 工厂选录 167
第七篇 商业 173
概述 173
第一章 商业体制 175
第一节 私营商业 175
第二节 个体商业 176
第三节 集体商业 177
第四节 国营商业 180
第二章 商业经营 183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商业 183
第二节 副食品商业 185
第三节 粮油商业 187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192
第三章 集市交易 194
第一节 集市 194
第二节 交易会 195
第四章 名街名店 196
第一节 经二路商业街 196
第二节 新建路商业街 200
附:街、市变迁 201
第八篇 农业 204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204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04
第二节 互助合作 205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05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6
第二章 副食品生产 207
第一节 蔬菜 207
第二节 果品 208
第三节 奶、禽、蛋 210
第四节 肉类 211
第三章 粮油生产 214
第一节 粮食 214
第二节 油料 棉花 215
第四章 农技 农艺 218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18
第二节 品种改良与推广 219
第三节 肥料施用 221
第四节 植物保护 222
第五节 畜、禽品种改良 223
第六节 畜、禽疫病防治 223
第五章 林业 224
第一节 资源状况 224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25
第三节 林业管理 226
第六章 农机具 228
第七章 水利水保 229
第一节 引水工程 229
第二节 蓄水工程 230
第三节 提水工程 230
第四节 水能机具利用 231
第五节 水土保持 231
附:马营镇水利网建设始末纪实 232
第八章 乡村建设 233
第一节 村民点建设 233
第二节 村民住宅 234
第三节 乡村道路 234
第四节 公用设施 235
第九章 村民生活 236
第一节 劳动 保健 236
第二节 村民收入 237
第三节 日常生活 238
第九篇 财政 金融 239
第一章 财政 23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39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39
第三节 收支 240
第四节 财务监督 242
第五节 债券 243
第二章 税务 24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44
第二节 税收体制 244
第三节 税收管理 245
第四节 税收范围 246
第五节 农业税 247
第三章 金融 248
第一节 机构 249
第二节 货币 251
第三节 储蓄 252
第四节 信贷 254
第五节 人民保险 256
第十篇 经济管理 257
第一章 计划 257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57
第二节 计划及其实施 258
第二章 统计 259
第一节 机构 259
第二节 统计范围与项目 259
第三节 基础建设 261
第三章 物价 261
第一节 物价管理 262
第二节 监督检查 264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264
第一节 机构 264
第二节 集贸市场 265
第三节 工商业登记 266
第四节 经济检查 268
第五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269
第五章 土地管理 270
第一节 机构 270
第二节 地政 地籍管理 270
第三节 土地监察 270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理 271
第六章 物资管理 273
第七章 计量 274
第一节 计量及计量器具 275
第二节 计量改革 275
第三节 计量管理 276
第八章 审计 278
第十一篇 党派 政协 群团第一章 中共渭滨区委员会 279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79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284
附:中共渭滨区委历任正、副书记简况表 286
第三节 中心工作 287
第四节 宣传教育 290
第五节 统一战线 292
第六节 纪律检查 293
第二章 民主党派 296
第三章 人民政协 297
第一节 机构 297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 298
附:政协渭滨区一至四届委员会正、副主席简况表 300
第四章 群众团体 302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02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03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304
第四节 妇女组织 305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307
第六节 科技组织 308
第七节 归侨、侨眷组织 308
第八节 残疾人组织 308
第十二篇 政权 309
第一章 权力机构 309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09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10
附:渭滨区九至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简况表 315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316
第二章 行政机构 31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18
附:渭滨区历任正、副区长(革委会正、副主任)简况表 318
第二节 机构设置 321
第三章 审判机构 331
第一节 审判制度 331
第二节 审判 331
第三节 信访接待 332
第四章 检察机构 333
第一节 刑事检察 333
第二节 经济检察 333
第三节 法纪检察 334
第四节 控告申诉检察 334
第十三篇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335
第一节 治安管理 335
第二节 公共场所管理 338
第三节 户籍管理 339
第四节 消防管理 340
第五节 交通管理 341
第二章 司法 341
第一节 法制教育 341
第二节 公证 律师 342
第三节 调解 342
第十四篇 人事 劳动第一章 人事 343
第一节 干部编制 343
第二节 干部结构 344
第三节 干部来源 346
第四节 干部管理 346
第二章 劳动 348
第一节 就业制度 348
第二节 就业培训 348
第三节 用工形式 349
第四节 调配与保护 350
第三章 劳动安置 351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下乡 351
第二节 待业安置 351
第三节 招工 352
第四节 职工队伍 353
第四章 工资 福利 353
第一节 工资 353
第二节 福利 355
第三节 离休 退休 356
第十五篇 民政 信访第一章 民政 357
第一节 拥军优属 357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 359
第三节 社会救济 360
第四节 社会福利 362
第五节 婚姻登记 363
第二章 信访 364
第十六篇 军事 365
第一章 人民武装 365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365
第二节 民兵 366
第二章 兵役 368
第一节 民国兵役 368
第二节 新中国兵役 368
第三章 驻军 369
第一节 部队 369
第二节 干休所 369
第四章 防空 370
第一节 人防机构 370
第二节 防空演习 370
第三节 战备疏散 371
第四节 防空工事 371
第五节 工事利用 372
第五章 兵事 372
第一节 历代重大兵事 373
第二节 抗日战争纪事 375
第三节 解放宝鸡 376
附:1.姜城堡国民党弹药库爆炸纪实 377
2.秦岭战斗形势图 377
第十七篇 教育 379
第一章 机构 3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379
第二节 业务机构 380
第二章 教育事业 380
第一节 幼儿教育 380
第二节 小学教育 382
第三节 中学教育 386
第四节 职业教育 388
第五节 成人教育 389
第三章 教师队伍 391
第一节 教师结构 391
第二节 教师地位 392
第三节 业务进修 393
第四节 民办教师 393
第四章 教育经费 394
第一节 经费来源 394
第二节 经费支出 395
第五章 驻区院校 396
第一节 高等院校 39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396
第三节 中等技术学校 398
第十八篇 科技 400
第一章 科技队伍 400
第一节 区属科技机构 400
第二节 驻区科研单位 400
第三节 人员分布 402
第四节 职称评定 402
第二章 科普宣传 403
第一节 科教电影 录像 403
第二节 科普报刊 404
第三节 科普讲座 404
第四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404
第三章 科研成果 405
第一节 区农业科研成果 405
第二节 区工业科研成果 406
第三节 驻区企业科研成果 408
第四章 地震 410
第一节 区境地震简史 410
第二节 地震监测 411
第十九篇 文化艺术 413
第一章 文化设施 场所 413
第一节 文化馆(站) 413
第二节 舞台 影(剧)院 414
第三节 文化宫 俱乐部 414
第四节 文化市场 415
第二章 戏剧 曲艺 416
第一节 戏剧 416
第二节 曲艺 418
附:河滩游艺市场纪略 418
第三节 故事讲述 419
第三章 民间文艺 420
第一节 传统社火 420
第二节 花灯焰火 421
第三节 工艺美术 422
第四章 文学艺术 423
第一节 书法 绘画 423
第二节 音乐 歌舞 425
第三节 摄影 425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426
第一节 广播 426
第二节 电视 429
第三节 电影 429
第六章 档案 图书 430
第一节 档案 430
第二节 图书 432
第七章 驻区文化单位选录 433
第二十篇 卫生 体育第一章 卫生 437
第一节 医疗机构 438
第二节 医疗 442
第三节 卫生防疫 443
第四节 妇幼保健 446
第五节 药政管理与医疗器械 447
第二章 体育 448
第一节 学校体育 449
第二节 群众体育 450
第三节 场地设施 453
第二十一篇 社会 455
第一章 社会新风 455
第一节 根治恶习 455
第二节 社会主义风尚 455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 456
第二章 宗教 459
第一节 道教 460
第二节 佛教 460
第三节 基督教 460
第四节 天主教 461
第五节 伊斯兰教 461
第三章 习俗 46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461
第二节 传统节日 463
第三节 礼仪习俗 465
第四节 陋俗劣习 467
第二十二篇 文物 胜迹第一章 文物管理 46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9
第二节 文物普查与发掘 469
第三节 文物保护 470
第四节 文物宣传 471
第二章 文化遗址 471
第一节 聚落遗址 471
第二节 关寨 城堡遗址 473
第三节 建筑遗址 475
第三章 墓葬 476
第四章 文物 478
第一节 出土文物 478
第二节 石刻及碑碣 479
第三节 伟人像 纪念碑 484
第五章 胜迹 484
第二十三篇 人物 487
第一章 人物传 487
第一节 炎帝神农氏 487
第二节 明、清时期人物 488
第三节 近、现代人物 489
第二章 英烈名录 492
第三章 人物辑录 494
第一节 社会闻人 494
第二节 模范人物 498
第三节 科技人物录 503
附录 529
一、重要文存 529
二、历代诗歌选 534
三、考辨 550
四、民间传说 559
编后记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