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人工环境的范畴与分类 1
第二节 人工环境的发展历程 2
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习人工环境学 5
第四节 本书内容安排及特点 6
参考文献 7
第一篇 人工环境的需求参数 11
第二章 适宜的人居环境 11
第一节 热舒适环境 11
第二节 气体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15
第三节 悬浮颗粒物对人体的影响 22
第四节 生物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25
第五节 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27
主要符号表 29
参考文献 29
第三章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 31
第一节 人工环境因素对动植物的一般作用规律 31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 33
第三节 动物的生长发育环境 40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 45
主要符号表 53
参考文献 53
第四章 食品的贮运环境 54
第一节 食品的贮藏保鲜原理 54
第二节 食品的低温贮藏环境 63
第三节 食品冷藏链 70
主要符号表 76
参考文献 76
第五章 工业生产与实验检测环境 78
第一节 恒温恒湿环境 78
第二节 洁净环境 81
第三节 环境模拟实验室 86
第四节 生物安全实验室 92
参考文献 96
第二篇 人工环境的影响因素 99
第六章 广义气象 99
第一节 传统气象参数 99
第二节 广义气象参数 102
第三节 外扰的周期性特征 104
主要符号表 107
参考文献 107
第七章 围护结构与气密性 108
第一节 广义围护结构 108
第二节 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 108
第三节 非透明围护结构的非稳态传热 110
第四节 非透明围护结构的传湿 119
第五节 气体通过围护结构的传递 121
第六节 对象空间的气密性 123
第七节 非密闭空间的空气渗透 127
第八节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130
主要符号表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八章 内扰 136
第一节 室内常见的热源与湿源 136
第二节 室内常见污染源 139
第三节 内扰的周期性特征 143
第四节 内、外扰共同作用的周期特征 145
主要符号表 146
参考文献 146
第三篇 人工环境的营造方法 151
第九章 空气成分的制备与处理 151
第一节 空气成分控制的基本原理 151
第二节 氧气与氮气制取 152
第三节 二氧化碳去除 159
第四节 气体污染物的净化 162
第五节 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控制 165
第六节 空气的温湿度控制 170
主要符号表 177
参考文献 177
第十章 对象空间的空气参数保障方法 179
第一节 空气参数的保障原理与分类 179
第二节 整体保障法 180
第三节 局部保障法 189
第四节 气压控制 204
第五节 风速控制 210
主要符号表 222
参考文献 223
第四篇 人工环境的分析方法 227
第十一章 人工环境的评价指标 227
第一节 热舒适指标 227
第二节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237
第三节 工艺评价指标 245
第四节 综合评价方法 251
主要符号表 254
重要述语和缩略语 255
参考文献 256
第十二章 集总参数分析法 258
第一节 室内空气的热湿与组分平衡方程 258
第二节 各向同性围护结构条件下的热湿平衡方程组 260
第三节 各向异性围护结构条件下的热湿平衡方程组 265
第四节 典型设计周期下的自然参数 269
第五节 典型设计周期下的负荷分析 275
主要符号表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十三章 分布参数分析方法与评价示例 280
第一节 区域模型 280
第二节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简介 285
第三节 评价指标的数值计算 290
第四节 典型人工环境评价示例一 291
第五节 典型人工环境评价示例二 298
主要符号表 303
参考文献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