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福谦主编;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0764788
  • 页数:831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3

卷一 建置 36

第一章 地域 36

第二章 置县沿革 38

第三章 自然村落 40

第四章 行政区划 47

第一节 乡里 47

第二节 乡联 48

第三节 乡(镇)保 48

第四节 乡(镇)村 52

卷二 地理环境 55

第一章 地质 55

第一节 构造 55

第二节 地层 56

第三节 矿藏 56

第二章 地貌 57

第一节 北原山地 57

第二节 黄土台原 58

第三节 洪积扇裙 59

第四节 河谷 59

第三章 水文 60

第一节 河流 60

第二节 地下水 61

第三节 卤池 62

第四章 土壤 63

第一节 褐土 63

第二节 ?土 64

第三节 黄土性土 65

第四节 淤土 65

第五节 其他土壤 67

第五章 气候 69

第一节 主要特征 69

第二节 光照 70

第三节 气温 72

第四节 降水 77

第五节 其他要素 81

第六章 自然灾异 82

第一节 气候性灾害 82

第二节 虫兽害 88

第三节 地震 88

第四节 特异现象 90

卷三 土地与生物第一章 土地 92

第一节 面积 92

第二节 权属 93

第三节 开发利用 94

第四节 管理 98

第二章 植物 99

第一节 草本 99

第二节 木本 108

第三节 苔藓、菌类 114

第四节 野生草木资源 114

第三章 动物 116

第一节 无脊椎群类 116

第二节 脊椎群类 119

卷四 人口 126

第一章 人口构成 126

第一节 数量 126

第二节 年龄、性别 129

第三节 民族构成 135

第四节 文化程度 13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38

第六节 城乡比例 140

第七节 密度与分布 141

第二章 人口变动 144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44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47

第三章 婚姻家庭与姓氏 149

第一节 婚姻概况 149

第二节 家庭状况 150

第三节 姓氏 151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5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55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55

第三节 自然生育 157

第四节 节育绝育 158

第五节 奖惩 158

卷五 农牧业 161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61

第一节 旧生产关系 161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62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163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64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9

第二章 种植业 170

第一节 面积、产量 170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74

第三节 耕作技术 175

第四节 肥料 176

第五节 品种改良 176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78

第七节 农业区划 182

第三章 养殖业 183

第一节 畜禽品种 184

第二节 饲草饲料 186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87

第四章 家庭副业 188

第五章 生产工具 188

第一节 传统工具 188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89

卷六 林业 192

第一章 森林资源 192

第一节 种类与面积 192

第二节 林区分布 192

第三节 稀有古树 193

第二章 林业生产 194

第一节 育苗 194

第二节 四荒造林 194

第三节 四旁植树 196

第四节 农田林网 196

第五节 经济林木 197

第三章 林木管护 1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8

第二节 灾害防御 199

第三节 护林防火 200

第四节 制止乱砍滥伐 200

卷七 水利 203

第一章 农田水利 203

第一节 渠站 203

第二节 水井 207

第三节 库塘 209

第四节 农田基建 210

第五节 排碱漫淤 211

第六节 停建工程 213

第二章 人畜饮水 213

第一节 打井修窖 213

第二节 防病改水 214

第三章 水土保持 215

第一节 水土流失 215

第二节 流域治理 217

第四章 水利管理 21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8

第二节 管理制度 219

卷八 工业 221

第一章 发展概况 221

第二章 国营工业 224

第一节 煤炭 224

第二节 电力 225

第三节 建材 226

第四节 机械 227

第五节 化工 228

第六节 纺织 230

第七节 粮油 230

第八节 食品 231

第九节 其他 231

第三章 集体工业 233

第四章 乡镇工业 237

第一节 发展过程 237

第二节 产业种类 238

卷九 交通邮电 243

第一章 交通 243

第一节 古道 243

第二节 公路 243

第三节 铁路 246

第四节 水渡、桥涵 248

第五节 交通管理 249

第二章 运输 251

第一节 客运 251

第二节 货运 254

第三节 搬运装卸 256

第四节 运输管理 257

第三章 邮电 257

第一节 机构 257

第二节 邮政 258

第三节 电信 264

卷十 商业 268

第一章 集市贸易 268

第二章 国营商业 270

第一节 机构 270

第二节 营业网点 271

第三节 商品购销 272

第四节 烟草专卖 273

第六节 饮食服务 274

第三章 供销合作 275

第一节 机构 275

第二节 民主管理 276

第三节 社员股金 276

第四节 供销业务 277

第五节 支援农业 278

第六节 多种经营 278

第七节 对外贸易 279

第四章 私营商业 280

第五章 粮油商业 282

第一节 机构 282

第二节 粮油购销 282

第三节 粮油价格 283

第四节 仓储设施 284

卷十一 财政金融第一章 财政 286

第一节 财政收入 286

第二节 财政支出 290

第三节 乡镇财政 294

第四节 财政体制 294

第二章 税务 296

第一节 农业税 296

第二节 工商税 300

第三节 税务体制 303

第三章 金融 304

第一节 货币 304

第二节 储蓄存款 306

第三节 贷款 307

第四节 保险 308

第五节 债券发行 309

第六节 信用合作 309

第七节 利率 310

第八节 金银兑换 310

第九节 金融体制 310

卷十二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313

第一节 计划执行 313

第二节 计划检查 316

第二章 统计监督 318

第一节 调查统计 318

第二节 报表管理 320

第三章 工商管理 320

第一节 私营改造 321

第二节 企业发证 322

第三节 合同管理 323

第四节 市场管理 323

第四章 物价管理 324

第一节 监督检查 324

第二节 物价改革 326

第三节 价区划分 326

第四节 农产品价格 328

第五节 商品零售价格 329

第六节 集市贸易价格 331

第五章 审计监督 332

第六章 物资管理 333

第一节 管理 333

第二节 购销 334

第七章 标准计量 334

第一节 计量 334

第二节 管理 336

卷十三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县城建设 337

第一节 城郭变迁 337

第二节 街巷分布 339

第三节 市政建设 340

第四节 工业建筑 341

第五节 文化与商业建筑 341

第六节 党政机关建筑 342

第二章 村镇建设 343

第一节 集镇建设 343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46

第三章 城乡建设管理 347

第一节 建筑事业 347

第二节 环境保护 348

第三节 公产房屋 349

卷十四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51

第一节 解放前党的创建与发展 351

第二节 解放后党的建设与工作 359

第二章 人民政协 375

第一节 历届会议 376

第二节 会组工作 377

第三章 民主党派 378

第一节 民盟 378

第二节 民进 378

第三节 民革 379

第四章 群众团体 379

第一节 青年组织 379

第二节 工人组织 382

第三节 农民组织 382

第四节 妇女组织 384

第五节 工商组织 385

第六节 少年儿童组织 386

第五章 国民党、三青团 386

第一节 同盟会 386

第二节 国民党 387

第三节 三青团 389

第四节 童子军 390

卷十五 政权 392

第一章 封建社会政权 392

第一节 县衙 392

第二节 职官 394

第二章 民国政权 404

第一节 县议会 404

第二节 县政府与职官 405

第三节 地方法院 409

第三章 人民政权 411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1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419

第三节 县人民检察院 423

第四节 县人民法院 426

卷十六 政务 432

第一章 民政 432

第一节 优抚 432

第二节 安置 435

第三节 社会救济 438

第二章 人事劳动 439

第一节 人事 440

第二节 劳动 441

第三节 工资福利 443

第四节 职工退休离休 445

第五节 社会保险 446

第三章 人民来信来访 447

第一节 接待机构 447

第二节 调查处理 448

第三节 清退“文革”查抄财物 448

第四节 领导亲自办案 448

第四章 行政监察 449

第一节 监察监督 449

第二节 监察惩戒 450

第五章 公安 45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51

第二节 政保 452

第三节 治安 453

第四节 刑侦 454

第五节 保卫 455

第六节 预审、看守 455

第七节 消防 456

第六章 司法 457

第一节 律师 457

第二节 公证 458

第三节 调解 458

第四节 法制宣传 459

第七章 档案 459

第一节 县级档案 460

第二节 基层档案 461

第三节 档案利用 461

卷十七 军事 463

第一章 兵役 463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66

第一节 武装机构 466

第二节 乡勇、团练 467

第三节 国民兵团 467

第四节 县大队与游击队 468

第五节 民兵 469

第三章 驻军 471

第一节 屯田、守兵 471

第二节 军阀、国民党驻军 471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驻军 472

第四章 军事设防 473

第一节 地形、交通 473

第二节 布防 473

第三节 空防 474

第五章 兵事 474

第一节 古代兵事 474

第二节 农民起义斗争 475

第三节 民国前期兵事 477

第四节 中共领导农民斗争 479

第五节 人民解放战争 481

卷十八 教育 486

第一章 官学与私学 486

第一节 县学 486

第二节 书院 487

第三节 私塾 487

第四节 义学与社学 487

第五节 学堂 488

第二章 普通教育 488

第一节 学前教育 488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89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92

第三章 师范教育 496

第四章 职业教育 497

第五章 成人教育 499

第一节 扫肓教育 499

第二节 初等教育 500

第三节 中等教育 501

第四节 高等教育 501

第六章 教育改革 502

第一节 体制改革 502

第二节 教学改革 503

第七章 勤工俭学 504

第八章 师资 505

第一节 教师构成 505

第二节 教师进修 506

第三节 教师待遇 506

第九章 经费与学校设备 508

第一节 经费 508

第二节 学校设备 512

第三节 历代兴学人士名录 513

卷十九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技组织 516

第一节 行政事业组织 516

第二节 群众组织 518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18

第一节 发展简况 518

第二节 职称评定 519

第三章 科学普及 521

第一节 宣传活动 521

第二节 技术培训 522

第四章 科研推广 523

第一节 研究试验 523

第二节 发明创造 524

第三节 技术推广 525

卷二十 文化艺术第一章 戏曲 530

第一节 剧种 531

第二节 班社 533

第三节 创作与演出 536

第二章 音乐舞蹈 538

第一节 民间音乐 538

第二节 民间舞蹈 539

第三节 创作与表演 540

第三章 社火杂技 541

第一节 社火 541

第二节 杂技 542

第四章 书画摄影 543

第一节 书法 543

第二节 绘画 544

第三节 工艺 545

第四节 摄影 547

第五章 焰火 548

第一节 产地与品种 548

第二节 演放活动 549

第六章 文学创作 550

第一节 名人创作 550

第二节 群众业余创作 552

第七章 电影 554

第一节 放映 554

第二节 管理 554

第八章 图书 555

第一节 发行 555

第二节 阅览 555

卷二十一 新闻广播电视第一章 报刊 556

第一节 蒲城民报 556

第二节 蒲城日报 556

第三节 新蒲城报 557

第四节 蒲城科技报 557

第二章 广播 557

第一节 收音宣传 557

第二节 有线广播 559

第三节 单位自办广播 561

第四节 广播服务 562

第三章 电视 562

第一节 电视收看 562

第二节 差转覆盖 562

第三节 音像录放 563

第四章 通讯联络 563

第一节 通讯组织 563

第二节 通讯报道 564

第三节 事件新闻 565

卷二十二 艺文著述第一章 艺文选粹 567

第一节 诗词 567

第二节 歌谣 577

第三节 对联 581

第四节 散文 586

第五节 民间传说 596

第二章 著述要目 599

卷二十三 文物古迹第一章 古遗址 609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609

第二节 秦汉遗址 609

第三节 唐宋遗址 610

第二章 陵墓 611

第一节 唐五陵 611

第二节 历代名人墓 615

第三节 烈士公墓 617

第三章 古建筑 618

第一节 宝塔 618

第二节 庙殿 619

第三节 馆院 621

第四章 馆藏与民藏文物 622

第一节 县博物馆藏文物 622

第二节 省博物馆藏蒲城文物 627

第三节 国家历史博物馆藏蒲城文物 628

第四节 保存于民间的文物 628

第五章 碑石 629

第六章 文物管护与考古 635

第一节 保护 635

第二节 修复 637

第三节 考古 637

卷二十四 体育与卫生第一章 体育 639

第一节 发展简况 639

第二节 群众体育 640

第三节 竞技运动 642

第四节 比赛成绩 644

第二章 卫生 65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53

第二节 防疫 656

第三节 保健 658

第四节 医疗 659

第五节 公费医疗制度 664

第六节 卫生队伍 664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665

第三章 药材 667

第一节 资源 667

第二节 生产与收购 668

第三节 加工 669

第四节 销售 669

第五节 检验监督 670

卷二十五 宗教与风俗第一章 宗教 672

第一节 佛教 672

第二节 道教、群祀 675

第三节 基督教 677

第四节 天主教 678

第五节 伊斯兰教 679

第二章 行会与道门 679

第三章 风俗习惯 680

第一节 婚娶 680

第二节 丧葬 681

第三节 岁时祭祀 682

第四节 饮食 684

第五节 服饰 684

第六节 住行 685

第七节 迷信禁忌 685

第八节 陋习 686

第九节 新风 686

第四章 谚语 687

第一节 社会生活 687

第二节 天时农事 688

卷二十六 方言 690

第一章 语音分析 690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690

第二节 县内方言语音比较 695

第三节 方言语音与普通话 语音比较 700

第二章 主要词汇 704

第三章 语法特点 713

第一节 代词 713

第二节 重叠词 714

第三节 语法例句 714

卷二十七 人物 716

第一章 人物传 716

第一节 政治界 716

第二节 军事界 732

第三节 文教界 748

第四节 科技界 755

第五节 商界及其他 760

第二章 人物录 763

第一节 政治军事界 763

第二节 文教及其他 771

第三章 烈士英名 776

第一节 十年内战烈士 776

第二节 抗日战争烈士 777

第三节 解放战争烈士 778

第四节 抗美援朝烈士 785

第五节 剿匪平叛烈士 790

第六节 其他方面烈士 792

附录 796

一、蒲城人民革命斗争史料 796

蒲城交农经过 796

中共陕西省委对蒲城工作决议案(节录) 797

蒲城县委关于盐车工人斗争报告 799

蒲城县接收与撤退工作报告(节录) 801

县委书记刘拓在中共蒲城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节录) 805

二、永丰战役史料 809

西北我军又告大捷歼敌一军生俘万余 809

平原歼灭战范例冬季攻势永丰镇全歼敌七十六军记 809

王震将军接见被俘军官李日基等 810

三、人物事件史料 811

于右任请恤井勿幕烈士呈文 811

井勿幕墓志铭 812

杨虎城泣告全国 813

毛泽东、彭德怀给杨虎城的信 813

毛泽东致杨虎城的信 814

致杨虎城 815

张学良、杨虎城等对时局的通电 816

杨虎城在西安电台对全国广播讲话 816

杨虎城离陕出国前致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信 817

中共中央委员会唁电 818

四、清代衙门与民国驻军文告 819

蒲城县总理局坐局箴言 819

漫泉河水利章程碑 820

陕西陆军第三路司令部布告 821

五、旧志序选 822

明嘉靖十六年蒲城县志序(一) 822

明嘉靖十六年蒲城县志序(二) 822

明崇祯六年蒲城县志稿序 823

清顺治七年蒲城县志序 823

清乾隆四十六年蒲城县志序 824

六、古代自然景观 824

蒲城八景 824

贾曲八景 825

七、历史存照 827

后记 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