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植物病害 1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5
第三节 植物病原生物的类群 12
第四节 植物病原生物的侵染原理 17
第五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 23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31
第一节 菌物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31
第二节 根肿菌门菌物 51
第三节 卵菌门菌物 53
第四节 壶菌门菌物 66
第五节 接合菌门菌物 68
第六节 子囊菌门菌物 71
第七节 担子菌门菌物 100
第八节 半知菌类菌物 119
第九节 植物菌物类病害诊断要点 14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44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 144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149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155
第四节 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173
第四章 植物病毒 177
第一节 植物病毒病和病毒的一般性状 177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183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188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95
第五节 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 200
第六节 亚病毒 205
第七节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 208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213
第一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214
第二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学特点 216
第三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17
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218
第五节 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 228
第六节 植物病原原生滴虫 231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235
第一节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236
第二节 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236
第三节 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237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251
第一节 化学因素 252
第二节 物理因素 257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259
第八章 侵染过程 261
第一节 接触期 261
第二节 侵入期 263
第三节 潜育期 268
第四节 发病期 271
第九章 病害循环 273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274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275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278
第十章 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282
第一节 共生、共栖和寄生 282
第二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82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285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295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295
第二节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296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299
第四节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机制 308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317
第一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系统 317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319
第三节 植物病害预测 327
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335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335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340
第十四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 348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348
第二节 植物检疫 349
第三节 农业防治 353
第四节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355
第五节 生物防治 359
第六节 物理防治 361
第七节 化学防治 363
附录1 名词术语 371
附录2 100个重要的植物病原生物属名 384
参考文献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