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朱士光 1
第一部分 长江中游历史地理研究 3
第一篇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 3
一 两湖平原城镇行政等级体系的演变 4
二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阶段特征 8
三 两湖平原城镇空间分布的演变 12
第二篇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 19
一 湘阴县政区沿革与地理特点 21
二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迁入形式与来源地区 23
三 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的时空过程 29
四 结论 35
第三篇 明代湖广布政司田亩考实 36
一 明代湖广布政司的田额是20多万顷 37
二 明末湖广的实际耕地面积是95万顷 42
三 明末湖广的土地清丈是有成效的 45
第四篇 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 47
一 明清之际载籍耕地的分类 48
二 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规律 50
三 水田比重与稻米生产 57
第五篇 论“湖广熟,天下足” 66
一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起源 67
二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在清代的流传 70
三 “湖广熟”的实质 71
四 “天下足”的实质 77
五 “湖南熟,天下足”谚语的诠释 80
六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反映的人地关系 82
七 结论 85
第六篇 18世纪两湖粮价时空特征研究 86
一 18世纪两湖粮价之资料统计 87
二 18世纪两湖粮价之时间变化 88
三 18世纪两湖粮价之空间差异 93
四 小结 97
第七篇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102
一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的长期趋势 103
二 米价变化与农业经济中人地关系变化的关系 109
三 米价长期上涨对民生的影响 111
四 小结 115
第八篇 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 116
一 商山南阳道 117
二 顺阳路 122
三 三鸦路 124
四 方城路 125
第九篇 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 127
一 白河 128
二 湍河 129
三 唐河 130
四 丹水 131
五 运河 131
六 结论 134
第十篇 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 135
一 先秦时期南阳地区的土地开发 136
二 秦汉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 137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 144
四 隋唐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 146
第十一篇 南阳菊考 151
一 南阳菊变迁 152
二 南阳菊产地 153
三 南阳菊品种 155
第二部分 地理学史与环境变迁研究 159
第十二篇 《禹贡》中的秦岭淮河地理界线 159
一 《禹贡》对秦岭淮河线的描述 160
二 《禹贡》利用秦岭淮河线进行地理区划 161
三 《禹贡》揭示了秦岭淮河线两侧环境差异 165
第十三篇 《禹贡》地理学价值新论 167
一 “九州”部分的地理学价值 168
二 “导山”和“导水”部分的地理学价值 172
三 “五服”部分的地理学价值 173
第十四篇 汉魏京都赋的自然地理学价值 177
一 地形地貌 179
二 物候气候 181
三 动物植物 182
四 其他 189
第十五篇 中国宋代以前矿泉的地理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191
一 中国宋以前已开发利用矿泉的地理分布 192
二 中国宋以前对矿泉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
三 结论 208
第十六篇 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 210
一 “天下之中”的源起 211
二 洛阳为“天下之中” 212
三 南襄盆地为“天下之中” 214
四 结论 217
第十七篇 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 219
一 长安城薪炭供销的管理 220
二 唐长安年耗薪柴量的估计 221
三 唐长安的薪炭产区及其运输 225
四 樵采对森林及环境的破坏 228
五 余论 230
第十八篇 元明清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 232
一 元明清北京城燃料消费结构与消耗总量 233
二 元明清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及其管理 237
三 元明清北京城的燃料生产区域及其运输 240
四 燃料樵采对环境的破坏 244
第十九篇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 247
一 人口压力的发生及其表现 248
二 人口压力发生区和缓冲区 251
三 缓冲人口压力的措施 253
四 土地过度开垦的恶果 256
五 对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及其相应的防患措施 262
六 结语 266
第二十篇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268
一 2200年前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原始湿地景观 269
二 江汉—洞庭湖平原自然湿地生态的变迁 270
三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275
第二十一篇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279
一 长江中游历史上洪灾的形成机理 280
二 长江中游历史上防治水灾的主张与绩效 282
三 长江中游现代洪灾的病理分析 283
四 长江中游洪水灾害的历史启迪 285
第三部分 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 289
第二十二篇 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 289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发展历史医学地理学 290
二 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293
三 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96
四 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299
五 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303
第二十三篇 “非典”流行的地球伦理学思考 307
一 “非典”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 309
二 “非典”是人类群落的一个天敌 310
三 “非典”是人类改造自然所获得的副产品 312
四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315
第二十四篇 中国先秦两汉的医学地理学思想 318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疾病地理思想 319
二 先秦两汉时期的健康地理思想 326
三 结论 332
第二十五篇 两千年来中国瘴病的分布变迁 334
一 瘴病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36
二 历史时期瘴病分布的变迁 336
三 瘴病的影响及其变迁原因 346
四 结论 349
第二十六篇 两千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分布变迁 351
一 中国古代对地甲病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52
二 中国古代地甲病的主要流行地区 355
三 中国古代地甲病的分布变迁与社会经济危害 362
第二十七篇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367
一 材料与方法 368
二 结果与分析 372
三 结论 378
第二十八篇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 379
一 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与危害 381
二 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地理分布 384
三 结论 386
第二十九篇 魏晋南北朝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88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序列 389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时间分布 407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空间分布 411
四 结语 416
第三十篇 隋唐五代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417
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疫灾背景与主要疫病种群 418
二 隋唐五代时期的疫灾时间序列 420
三 隋唐五代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 433
四 结语 441
第三十一篇 湖北瘟疫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442
一 湖北疫灾流行的时间序列 443
二 湖北疫灾流行的时空变迁 456
三 结论 462
第三十二篇 中国古代房室养生术——来自自然的启迪 464
一 房室养生术的起源 465
二 房室养生术的特点 466
三 天人感应——自然的启迪 468
第三十三篇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研究 470
一 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关系的认识 471
二 中国古代的寿命地域分异观 475
三 中国古代长寿区及其环境背景个案分析 481
四 结论 489
第三十四篇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区的形成原因 491
一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 492
二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的空间差异 494
三 川渝地区长寿区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97
主要参考文献 501
一 正史类 501
二 实录类 502
三 奏疏类 502
四 类书类 502
五 别史类 503
六 地志类 504
七 医籍类 513
八 文集类 514
九 汇编类 515
十 著作类 516
十一 论文类 521
地名索引 528
后记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