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第二章 精气学说 2
第三章 阴阳学说 3
第四章 五行学说 4
第五章 五脏 7
第六章 六腑 12
第七章 奇恒之腑 14
第八章 气、血、津液 15
第九章 经络 18
第十章 病因 22
第十一章 发病 27
第十二章 病机 28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 38
中医诊断学 41
第一章 望诊 41
第二章 问诊 51
第三章 闻诊 57
第四章 脉诊 59
第五章 按诊 62
第六章 八纲 64
第七章 病性辨证 66
第八章 脏腑辨证 69
中药学 76
第一章 药性理论 76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 77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78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 78
第五章 解表药 79
第六章 清热药 82
第七章 泻下药 86
第八章 祛风湿药 88
第九章 化湿药 89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90
第十一章 温里药 92
第十二章 理气药 93
第十三章 消食药 95
第十四章 驱虫药 95
第十五章 止血药 96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 98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01
第十八章 安神药 104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 105
第二十章 开窍药 107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 108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 113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115
方剂学 116
第一章 总论 116
第二章 解表剂 118
第三章 泻下剂 121
第四章 和解剂 123
第五章 清热剂 125
第六章 祛暑剂 128
第七章 温里剂 129
第八章 补益剂 131
第九章 固涩剂 136
第十章 安神剂 137
第十一章 开窍剂 139
第十二章 理气剂 140
第十三章 理血剂 141
第十四章 治风剂 144
第十五章 治燥剂 146
第十六章 祛湿剂 148
第十七章 祛痰剂 151
第十八章 消食剂 153
第十九章 驱虫剂 154
针灸学 155
第一章 经络腧穴 155
第一节 经络总论 155
第二节 腧穴总论 157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159
第二章 刺法灸法 169
第三章 临床治疗 172
第一节 治疗总论 172
第二节 治疗各论 176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85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185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185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187
第三节 肺炎 190
第四节 肺结核 195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97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00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203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 203
第二节 心律失常 207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 210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14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224
第一节 慢性胃炎 22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27
第三节 胃癌 231
第四节 肝硬化 233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236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239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241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241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243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246
第四节 尿路感染 248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249
第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 252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252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255
第三节 白血病 257
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60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262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62
第二节 糖尿病 263
第三节 风湿性疾病 266
第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 269
第一节 癫痫 269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 271
第八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278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 278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279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280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282
第一章 绪论 282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282
第三章 无菌术 286
第四章 麻醉 287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 289
第六章 输血 291
第七章 休克 291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 292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 293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 296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 298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298
第十三章 损伤 303
第十四章 肿瘤 309
第十五章 急腹症 311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 315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 316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319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 321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322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 323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324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325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 329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 332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336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336
第一节 骨盆 336
第二节 内、外生殖器 336
第二章 月经与月经周期 337
第一节 月经 337
第二节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337
第三节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337
第四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338
第五节 中医对月经及其调节机制的认识 338
第三章 妊娠生理 339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339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339
第四章 孕期监护及保健 340
第一节 孕妇监护 340
第二节 胎儿监护 341
第三节 围生期用药 341
第五章 正常分娩 341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341
第二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341
第三节 临产诊断及产程处理 342
第六章 正常产褥 343
第一节 产褥期临床表现 343
第二节 产褥期处理及保健 343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44
第一节 病因 344
第二节 疾病发生机制 344
第八章 诊断概要 345
第一节 妇科病史的检查 345
第二节 妊娠诊断 346
第三节 妇产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346
第九章 治法概要 347
第一节 内治法 347
第二节 外治法 348
第十章 妊娠病 348
第一节 妊娠剧吐 348
第二节 流产 349
第三节 异位妊娠 351
第四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352
第五节 胎儿生长受限 354
第六节 前置胎盘 355
第七节 胎盘早剥 355
第八节 高危妊娠 356
第十一章 妊娠合并疾病 356
第一节 心脏病 356
第二节 糖尿病 357
第三节 急性肾盂肾炎 358
第十二章 产时病 359
第一节 产力异常 359
第二节 产道异常 360
第三节 胎位异常 360
第十三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361
第一节 胎儿窘迫 361
第二节 胎膜早破 361
第十四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 362
第一节 产后出血 362
第二节 子宫破裂 362
第三节 羊水栓塞 363
第十五章 产后病 363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 363
第二节 产褥感染 364
第三节 产后缺乳 365
第十六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 365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 365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 366
第十七章 外阴瘙痒 367
第十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368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 368
第二节 阴道炎 369
第三节 宫颈炎 370
第四节 盆腔炎 371
第十九章 月经病 372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72
第二节 闭经 376
第三节 痛经 377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 378
第五节 经前期综合征 378
第六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379
第二十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380
第一节 宫颈癌 380
第二节 子宫肌瘤 381
第三节 卵巢肿瘤 382
第二十一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382
第一节 葡萄胎 382
第二节 侵蚀性葡萄胎 382
第二十二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383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383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 384
第二十三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385
第一节 阴道脱垂 385
第二节 子宫脱垂 385
第二十四章 不孕症 386
第二十五章 计划生育 388
第一节 避孕 388
第二节 人工流产 389
第三节 中期引产 389
第二十六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390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 390
第二节 基础体温测定 390
第三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390
第四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 391
第五节 常用穿刺检查 392
第二十七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 392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94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394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394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396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 397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 398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 401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 401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小儿液体疗法 402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 403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404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4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 405
第三节 肺炎 406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407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409
第一节 鹅口疮 409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 409
第三节 小儿腹泻 410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413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413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414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415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416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 417
第一节 营养性贫血 417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18
第十章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419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419
第二节 风湿热 422
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 423
第四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425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 427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427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427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 428
第一节 麻疹 428
第二节 风疹 430
第三节 幼儿急疹 431
第四节 水痘 431
第五节 猩红热 431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432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433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 435
第一节 蛔虫病 435
第二节 蛲虫病 435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435
第一节 心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 435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436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 437
第一节 咳嗽 437
第二节 腹痛 438
第三节 积滞 439
第四节 厌食 439
第五节 惊风 440
药理学 442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442
第二章 拟胆碱药 443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444
第四章 抗胆碱药 445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 446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 448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 449
第八章 抗癫痫药 450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 451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 452
第十一章 镇痛药 453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 454
第十三章 抗组胺药 455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456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457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 459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460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462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药 463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 464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 465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 467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 469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 470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471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 472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475
第二十八章 抗结核病药 476
诊断学基础 477
第一章 症状学 477
第一节 发热 477
第二节 胸痛 478
第三节 腹痛 479
第四节 咳嗽、咯痰 481
第五节 咯血 482
第六节 呼吸困难 483
第七节 呕血与黑便 484
第八节 黄疸 486
第九节 意识障碍 486
第二章 问诊 488
第三章 检体诊断 490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 490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 491
第三节 皮肤检查 495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 496
第五节 头部检查 497
第六节 颈部检查 501
第七节 胸部检查 502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 503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 506
第十节 腹部检查 511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 517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 517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 519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520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520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 522
第三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523
第四节 肾功能检查 525
第五节 常用生化检查 526
第六节 酶学检查 527
第七节 免疫学检查 527
第八节 尿液检查 528
第九节 粪便检查 531
第十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532
第十一节 脑脊液检查 533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 533
第六章 影像诊断 538
第一节 超声诊断 538
第二节 放射诊断 538
第七章 病历与诊断办法 541
传染病学 543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 543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543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544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544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545
第五节 防治 545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545
第一节 病原学 545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46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47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548
第五节 诊断 550
第六节 治疗 550
第七节 预防 550
第三章 流行性出血热 551
第一节 病原学 551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51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52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552
第五节 诊断 553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 553
第四章 艾滋病 554
第一节 病原学 55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55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55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556
第五节 诊断 556
第六节 治疗 557
第七节 预防 558
第五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558
第一节 病原学 558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59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59
第四节 辅助检查 560
第五节诊断 560
第六节 治疗 560
第七节 预防 561
第六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62
第一节 病原学 562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6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63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563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564
第六节 治疗 565
第七节 预防 566
第七章 细菌性痢疾 566
第一节 病原学 566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66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67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567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568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 568
第八章 霍乱 569
第一节 病原学 569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70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70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571
第五节 诊断 571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 571
第九章 消毒与隔离 572
第一节 消毒 572
第二节 隔离 573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 573
医学伦理学 574
第一章 绪论 574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575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577
第四章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579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 583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585
第七章 医学科学研究道德 587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 587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 588
卫生法规 591
第一章 卫生法 591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 591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 592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592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592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593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593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 594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 594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 594
第三节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596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 597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597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 597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 597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 598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 599
第四节《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599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600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 600
第一节 传染病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 600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602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603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604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604
第一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 604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 605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 606
第四节 应急处理 606
第五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608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609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609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609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610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610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 612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 612
第一节《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 612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613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614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615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615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 615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