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外用药物研究方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晖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7242738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论,介绍了皮肤外用药物药效的影响因素、常用剂型、药效综合评价方法等。中篇主要介绍常见皮肤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操作注意要领。下篇具体论述皮肤外用药物药效研究方法。该书理论与实操兼备,具有科学性(所有资料来自权威期刊和该研究室科研成果)、前沿性(多种对药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实用性(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等特点。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皮肤用药的历史与现状 3

第二章 皮肤的屏障功能 6

第一节 皮肤屏障的结构 6

第二节 皮肤的通道和相关因子 7

第三节 皮肤转运蛋白和皮肤细胞色素P450酶 8

第四节 屏障功能的测定 10

第三章 皮肤结构的检测方法 12

第一节 物理和化学法 12

第二节 对皮肤角质层结构的物理研究方法 13

第三节 其他方法 14

第四章 钙离子与钙调素对皮肤功能影响的研究 17

第一节 钙离子对表皮功能的调节 17

第二节 钙调素对表皮功能的调节 18

第三节 钙离子与钙调素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 19

第五章 朗格汉斯细胞在皮肤免疫学的研究 21

第一节 朗格汉斯细胞 22

第二节 朗格汉斯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23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相关介质的作用 23

第四节 温度对朗格汉斯细胞的作用 25

第六章 皮肤吸收药物的改善方法 26

第一节 化学方法 26

第二节 物理方法 28

第三节 制剂方法 31

第七章 药物经皮吸收的数学模型 35

第一节 药物经皮吸收概况 35

第二节 经角质层转运模型 36

第三节 其他转运模型 40

第八章 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42

第一节 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42

第二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两室生理模型 4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3

第四节 药物浓度的分析 44

第五节 影响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的因素 46

第九章 常见的吸收促进剂 50

第十章 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的研究 58

第一节 常用的研究方法 58

第二节 吸收促进剂对角质层结构的影响 59

第三节 吸收促进剂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60

第四节 具体研究方法 61

第十一章 吸收促进剂的毒性研究 68

第一节 肠毒性 68

第二节 皮肤毒性 69

第三节 鼻腔毒性 70

第四节 眼毒性 71

第五节 气道和肺毒性 72

第六节 直肠毒性 72

第七节 小结 72

第十二章 皮肤毒理学的研究 74

第一节 理化因素对皮肤的影响 74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 74

第三节 体外皮肤培养的应用 75

第四节 皮肤原发性刺激试验 76

第五节 皮肤吸收试验 77

第六节 光毒试验体外替代方法 78

第七节 毒性试验 79

第八节 多种理化因素同时存在时危险度的评价 80

第十三章 皮肤过敏性评价替代方法及生物标志物 82

第一节 常用的体外替代方法 82

第二节 体外皮肤过敏性试验的生物标志物 83

第十四章 皮肤刺激性的标志物 86

第一节 皮肤刺激性标志物 86

第二节 体外皮肤新刺激性标志物 88

第十五章 皮肤外用药物药效的影响因素 90

第一节 皮肤因素 90

第二节 药物因素 91

第三节 药物赋形剂的影响 92

第四节 给药方法 92

第五节 环境因素 93

第十六章 皮肤给药药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94

第一节 在体皮肤给药试验存在的问题 94

第二节 体外透皮试验存在的问题 96

第二篇 统计方法的选择及应用 101

第十七章 统计方法的选择 101

第一节 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101

第二节 量反应资料的统计方法 102

第三节 质反应资料的统计方法 107

第四节 量-效关系的直线回归分析 109

第十八章 数理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112

第一节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分类 112

第二节 应用研究 114

第三篇 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121

第十九章 药效综合评价方法 121

第一节 相对差距和法 121

第二节 新灰色关联法 123

第三节 模糊物元模型 126

第四节 基于熵权的等效数值法 130

第五节 函数化处理与距离法相结合法 134

第六节 熵权法 137

第七节 加权TOPSIS法与RSR法联用 140

第八节 密切值法 143

第九节 聚类判别分析法 146

第十节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 148

第十一节 综合主成分分析法 152

第十二节 加权TOPSIS法 155

第十三节 秩和比法 158

第十四节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 161

第十五节 模糊综合评价熵权法 164

第十六节 灰关联聚类法 167

第四篇 皮肤疾病研究方法与实验模型 175

第二十章 皮肤瘙痒症 175

第一节 概述 17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76

第三节 实验模型 177

第二十一章 皮肤炎症 179

第一节 概述 179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80

第三节 实验模型 181

第二十二章 皮肤衰老 186

第一节 概述 186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87

第三节 实验模型 189

第二十三章 皮肤创伤 195

第一节 概述 19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96

第三节 实验模型 196

第二十四章 痤疮 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03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04

第二十五章 银屑病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08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09

第二十六章 扁平苔藓 212

第一节 概述 21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13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14

第二十七章 体癣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17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18

第二十八章 尖锐湿统 220

第一节 概述 220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21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22

第二十九章 梅毒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25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26

第三十章 黄褐斑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29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29

第三十一章 烧烫伤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32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33

第三十二章 冻伤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37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38

第三十三章 皮肤压疮 240

第一节 概述 240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41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42

第三十四章 皮肤肿瘤 244

第一节 概述 244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45

第三节 实验模型 245

第三十五章 其他皮肤疾病研究方法 248

第一节 湿疹 248

第二节 疥疮 250

第三节 病毒性疱疹 252

第四节 白癜风 254

第五节 皮肤美白 256

第六节 皮肤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258

第三十六章 皮肤安全性评价 262

第一节 皮肤刺激性 262

第二节 皮肤光敏性 265

第三节 皮肤过敏性 268

第四节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273

第五节 皮肤长期毒性试验 276

第五篇 皮肤常用药物剂型及透皮给药方法 281

第三十七章 常用外用药物剂型 281

第一节 外用半固体剂型 281

第二节 外用固体剂型 284

第三节 外用液体剂型 287

第四节 外用气体剂型 288

第五节 外用药物制剂新技术 288

第三十八章 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研究 291

第一节 离体渗透试验方法研究 291

第二节 在体吸收测定方法研究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