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史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发倡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6957622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人文,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一章 “普洱茶”及其原产地 2

第一节 “普洱茶”渊源 3

第二节 “普洱茶”原产地 3

一、大范围:在清普洱府辖区 3

二、小范围:在清“思茅厅”辖区 3

三、具体地:古六大茶山 4

四、普洱产茶在清末 6

五、几个误区 8

第三节 “古六大茶山”简介 10

一、基本概况 10

二、茶林初出天然 11

三、识茶沧桑 11

第二章 茶马古道分布 13

一、古道起源 14

二、古道分布 14

三、古道负荷 17

四、古道桥梁 18

五、古道起端 20

第三章 “古六大茶山”茶业祖先 21

第一节 民族成份 22

一、曾杂居在该地的民族 22

二、该地南迁的民族 23

三、该地原住的民族 25

第二节 该地茶始祖 25

一、越、濮皆非茶祖先 26

二、该地原始的茶祖先 28

第四章 “古六大茶山”的内涵与外延 30

第一节 “古六大茶山”的内涵 31

第二节 “古六大茶山”的外延 34

一、史料记载 34

二、实地情形 37

三、确切定论 38

四、几种谬论 40

第五章 神奇的嶍崆古镇 42

第一节 古镇位置 43

第二节 古镇遗迹 47

一、镇址遗迹 47

二、周边遗迹 50

第三节 古镇的兴衰 51

一、古镇起源 51

二、古镇的兴盛 54

三、古镇的衰败 58

第四节 古镇茶史 59

一、古茶林概况 59

二、茶业沧桑留传说 61

第五节 古镇遗迹的遗言 64

第六节 古镇传说的真实性 65

第六章 该地茶业发展史 66

第一节 茶业的起源 67

第二节 茶业的开端 68

第三节 茶业的兴起 71

一、唐宋初兴 72

二、元明中兴 74

第四节 茶业的兴盛 79

一、占领茶山 重视茶业 80

二、征收“贡茶”促进茶业 81

三、传统三月茶节 83

四、动乱引发“改流” 85

五、设置总茶店管理茶政 88

六、倚邦土司统管边防和茶政 92

七、重申严禁贩私茶 94

八、漫撒茶山移民潮 95

九、开发易武茶山 97

十、曹世德平乱 98

十一、易武《断案碑》背景与内容 99

十二、五子圆与方茶 100

十三、铺茶道遇灾抽茶银 100

十四、茶业鼎盛 102

十五、道师妒忌切“龙脉” 130

第五节 茶庄的形成与茶道的增多 130

一、茶庄诞生的背景 131

二、茶庄的形成与增多 132

三、同庆、同兴两茶号实情 133

四、昔日制茶工序 135

五、昔日运输工具 136

六、昔日运茶路线 136

七、驮茶马帮 137

第六节 老茶庄及其家族简介 138

一、易武同庆号茶庄及其家族 138

二、易武元泰丰茶庄及其家族 138

三、易武同兴号茶庄及其家族 139

四、易比安乐号茶庄及其家族 139

五、易武车顺号茶庄及其家族 141

六、易武联兴号茶庄及其家族 143

七、麻黑鸿庆号茶庄及其家族 143

八、麻黑兴顺祥茶庄及其家族 143

九、麻黑成兴昌茶庄及其家族 144

十、落水洞东和祥茶及其家族 144

十一、曼秀永福号茶庄及其家族 144

十二、曼腊新盛利茶庄及其家族 144

十三、象明倚邦元昌号或易武福元昌茶庄及其家族 144

十四、倚邦、易武同昌号茶庄及其家族 145

十五、象明倚邦、易武宋聘号茶庄其家族 146

十六、象明倚邦利贞号或易武乾利贞茶庄及其家族 146

十七、象明倚邦宋庆号茶庄及其家族 147

十八、象明倚邦鸿昌号茶庄及其家族 148

十九、象明倚邦惠民号茶庄及其家族 148

二十、象明倚邦兼蛮砖杨聘号茶庄及其家族 148

二十一、象明倚邦升义祥茶庄及其家族 149

二十二、象明倚邦园信公茶庄及其家族 149

二十三、象明倚邦庆昌号茶庄及其家族 149

二十四、象明倚邦宋寅号茶庄及其家族 150

二十五、象明倚邦恒盛号茶庄及其家族 150

二十六、象明曼崂元庆号茶庄及其家族 150

第七节 茶业的衰败 151

一、初衰 151

二、短期复苏 151

三、衰落及其原因 152

四、衰败尾声 154

第八节 茶业的复苏及新茶庄的创建 155

一、茶业的复苏 155

二、老辈制茶、包茶师傅 157

三、重管茶林 158

四、新茶庄的创建 159

五、茶品类型与保存 163

六、茶叶销路与售价 164

七、实惠与隐患 165

第七章 该地清宫“贡茶” 168

第一节 贡茶选料 169

第二节 清宫“贡茶”制度 173

第三节 清宫“普洱贡茶”种类 174

一、生、熟散茶及其紧团 174

二、成品样式 176

第四节 清宫“普洱贡茶”总量 177

第八章 该地茶质 179

第一节 史籍对该地茶味的记载 180

第二节 该地茶先天品质异同点 181

第三节 该地茶的魅力 183

第九章 该地茶品分类 186

第一节 旧时茶叶成品分类 187

一、各种散茶、团饼和茶膏 187

二、旧时茶品荟萃 188

三、明清“速酵”茶品 189

第二节 古今“普洱茶”成品分类 190

一、传统分类 190

二、散茶分类 191

三、团饼分类 192

四、品质差别 192

五、陈化快慢 193

六、两种误解 193

第三节 该地茶先天品质分类 194

一、茶林分类 194

二、先天品质分类 194

三、各类新茶特点 195

四、各类茶先天品质差别 195

五、影响茶树发芽早晚的因素 196

六、茶叶等级指标 197

七、“假茶”含意 197

第十章 制茶工序 198

一、采摘工序 199

二、初制工序 200

三、复制工序 202

第十一章 影响茶质的因素 204

一、栽培与管理因素 205

二、初制因素 207

三、复制因素 210

四、储存因素 211

第十二章 茶林的栽培与管理 213

第一节 茶林的栽培 214

一、穴播法 214

二、籽苗移栽法 215

三、其他方法 215

四、各种栽培优劣差别 216

第二节 茶林的管理 216

第十三章 茶业的管理 219

第一节 谨防“QS”自我嘲讽 220

第二节 切中弊根 220

一、把握政策之魂 220

二、切莫抓表面而丢实质 221

三、切莫顾此而失彼 222

四、管理的关键环节与措施 223

第十四章 两古代名镇简介 224

第一节 易武街 225

一、易武街概况 225

二、易武街遗迹 226

三、易武兴起的年代 227

四、易武茶业史 230

五、易武的交通与街道 233

六、易武土司管辖范围 236

七、易武的历史沿革及官宦史 236

八、易武办学史 238

九、王少和等人“第一枪”实质 239

第二节 倚邦古镇 239

一、倚邦古镇概况 240

二、倚邦范围的古迹 241

三、倚邦兴起的年代 246

四、倚邦茶史 247

五、倚邦的古道 251

六、倚邦土司管辖范围 252

七、倚邦历史沿革其官宦史 252

八、倚邦办学史 255

第三节 两古镇的茶史地位 256

第十五章 该地宗教史 262

第一节 信仰种类及其起源 263

第二节 嶍崆庙宇 264

第三节 倚邦庙宇 265

第四节 曼松庙宇 266

第五节 曼拱庙宇 266

第六节 石梁子观音庙 267

第七节 蛮砖会馆 267

第八节 革登大寨庙宇 268

第九节 “牛滚塘”庙宇 269

第十节 莽枝大寨庙宇 270

第十一节 八总老寨庙宇 270

第十二节 漫撒老街石屏会馆 270

第十三节 易比石屏会馆 271

第十四节 易武石屏会馆 273

第十五节 庙宇碑文与茶史 276

第十六章 茶山矿业史 277

一、生活需求推动各行业 278

二、盐业 278

三、银矿 279

四、铜矿和铁矿 279

五、火石 280

六、开采方式、年代与开采者 280

第十七章 唐代南诏“利润城”所在地 282

第一节 “利润城”实情 283

第二节 “利润城”不在易武 283

第三节 “利润城”不在磨歇 285

第四节 “利润城”在倚邦 285

第十八章 南诏“银生城”所在地 289

第十九章 当地的其他行业史 292

第一节 当地饮食史 293

一、炊具、餐具、茶具史 293

二、饮食及其栽培史 296

三、当地饮食制作史 297

第二节 当地锻造史 299

第三节 纺织、印染史 300

一、纺织史 300

二、印染史 300

第四节 茶山猎具、渔具史 301

一、茶山猎具史 301

二、茶山渔具史 306

第五节 当地农具史 307

第六节 制米工具史 309

第七节 当地烟具史 310

第二十章 当地发展设想 311

附录 314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