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聚焦流浪儿童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的意义 6
三、本书架构 8
第二章 文献综述:流浪儿童现象扫描 10
一、中国流浪儿童现象 10
二、规范性童年 12
三、谁是流浪儿童 15
四、儿童为什么流浪 17
(一)家庭功能失调 17
(二)城乡人口流动 20
(三)学校教育失灵 21
(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21
五、流浪儿童的日常生活 22
(一)脆弱的生活 23
(二)能动的生活 27
(三)越轨的生活 30
六、流浪儿童与社会排斥 31
第三章 分析框架:社会排斥研究的路径选择 35
一、对社会排斥的理解 35
二、社会排斥过程研究路径 39
(一)结构性路径 39
(二)社会行动者路径 42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43
(一)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45
(二)作为社会行动者的流浪儿童 45
(三)结构性背景 46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47
第四章 研究方法:走近流浪儿 48
一、方法论选择 48
二、研究地点的选择 50
三、数据收集过程 51
(一)研究田野的选择 51
(二)走近流浪儿童 54
(三)数据收集的方法 58
四、数据分析 61
五、研究的可信度 65
(一)提高研究可信度的策略 65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68
六、研究伦理 75
第五章 迫上街头:被排斥的起始 77
一、家庭问题 77
(一)胁迫性养育方式 78
(二)家庭养育的缺失 81
二、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84
三、儿童对自主童年的追求 87
四、本章小结 91
第六章 生的努力:生存权的被排斥 93
一、流浪儿童的日常生活 93
(一)生活的边缘性 94
(二)生活的不确定性 98
二、流浪儿童的生存策略 99
(一)积极谋生 99
(二)社会关系网络的经营 111
三、本章小结 115
第七章 歧视与虐待:受保护权的被排斥 116
一、歧视 116
(一)歧视性态度 116
(二)歧视性行为 119
二、身体虐待 122
(一)黑社会人员的侵害 123
(二)流浪儿童对流浪儿童的侵犯 127
(三)个别执法人员的不当行为 132
三、性侵犯 136
四、本章小结 138
第八章 谁的童年:参与权的被排斥 140
一、严禁童工的非预期后果 141
二、保护还是控制: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保护性” 146
(一)“保护性”救助手段 148
(二)强制性的“家庭融合”目标 152
三、本章小结 157
第九章 流浪儿童社会排斥的动力机制 158
一、制造排斥:社会排斥是如何形成的 159
(一)社会转型与流浪儿童社会排斥 160
(二)作为流浪儿童社会排斥强化器的规范性童年 162
(三)作为社会排斥调节器的社会制度 164
二、排斥与协商:流浪儿童对社会排斥的应对 165
(一)积极策略缓解社会排斥的效应 166
(二)消极策略加剧社会排斥的效应 167
三、恶性循环:社会排斥的自我强化 169
(一)生存权排斥与受保护权排斥的相互强化 169
(二)生存权排斥与参与权排斥的相互强化 170
(三)受保护权排斥与参与权排斥的相互强化 171
四、流浪儿童社会排斥动力机制的模型 172
(一)模型简介 172
(二)模型的理论意义 175
第十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177
一、政策建议 177
(一)预防性干预 178
(二)治疗性干预 180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187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 188
参考文献 190
附录一:49名流浪儿童的基本情况 207
附录二:国外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 216
附录三: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 225
附录四:“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 233
附录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节选) 242
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