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江爱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3064060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教科书,从政治主体、政治过程、政治价值和政治发展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关于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论,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前沿内容。

导论 1

一、政治的含义 1

(一)诸种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6

(三)政治的概念 9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0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0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1

三、政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四、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26

(一)政治学与哲学 26

(二)政治学与经济学 27

(三)政治学与法学 27

(四)政治学与社会学 28

(五)政治学与历史学 28

五、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29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9

(二)政治学研究的意义 30

第一编 3

第一章 国家 3

一、国家理论 3

(一)国家观的发展 3

(二)当代西方国家理论概要 8

(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0

二、国家的历史演进 13

(一)国家的起源 13

(二)国家的历史类型 15

(三)国家的消亡 20

三、国家的形式 21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1

(二)国家结构形式 25

四、国家机构 27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特点 27

(二)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28

(三)现代国家机构及其职能 31

(四)中国的国家机构及其职能 33

第二章 政府 38

一、政府理论 38

(一)政府定义 38

(二)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 41

二、政府结构与类型 43

(一)政府的结构 43

(二)政府的类型 47

三、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54

(一)政府职能概述 54

(二)现代政府基本职能 55

(三)政府的职权 58

第三章 政党 64

一、政党的含义 64

(一)政党的含义 64

(二)政党的特征 65

二、政党的起源 70

(一)英国政党的产生 71

(二)美国政党的产生 72

三、政党的功能 73

(一)发展阶级的政治力量,组织和领导阶级斗争 73

(二)实现利益聚集和利益表达 74

(三)培养政治精英 75

(四)进行社会化和政治动员 76

(五)控制和组织政府 77

(六)影响和参与国际政治事务 78

四、政党制度 79

(一)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79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89

第四章 政治社团 96

一、政治社团的基本界定 97

(一)政治社团的含义 97

(二)政治社团的形成 98

(三)政治社团的特征 103

二、政治社团的类型: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与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比较 104

(一)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与社会主义政治社团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 104

(二)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与社会主义政治社团影响政府的渠道与活动方式不同 108

三、政治社团的功能与限度 112

(一)政治社团的功能 112

(二)政治社团的限度 118

第五章 公民 123

一、公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基本内涵 123

(一)公民的含义 123

(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26

二、公民理论 128

(一)公民理论的起源 128

(二)公民理论的运用:人权理论 132

(三)公民理论的发展 134

三、当代中国公民观 138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意识培养 139

(二)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义务 142

(三)当代中国的公民参与 144

第二编 149

第六章 政治权力 149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 149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149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51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154

二、政治权力类型及类型变迁 157

(一)政治权力类型 157

(二)政治权力类型的变迁 160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161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161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164

四、政治权力的关系 166

(一)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166

(二)政治权力之外的关系 170

第七章 政治秩序 175

一、政治秩序的含义 175

(一)政治秩序的定义 175

(二)政治秩序的特征 178

二、政治秩序的功能 181

(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181

(二)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185

三、政治秩序的基础和类型 188

(一)政治秩序的基础 188

(二)政治秩序的类型 191

四、政治秩序的维护方式和作用 192

(一)政治秩序的维护方式 192

(二)政治秩序的作用 194

第八章 政治沟通 198

一、政治沟通的含义与功能 198

(一)政治沟通的定义与要素 198

(二)政治沟通的定义与特征 200

(三)政治沟通的意义及其功能 202

二、政治沟通的过程与媒介 206

(一)政治沟通的过程与类型 207

(二)政治沟通的媒介 210

(三)建立有效的政治沟通 213

三、民意测验与政治沟通 216

(一)民意测验的起源与特征 216

(二)民意测验对政治沟通的作用 217

第九章 政治参与 222

一、政治参与概述 222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征 222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225

(三)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其方式 227

二、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与制约因素 232

(一)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 232

(二)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233

三、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 236

(一)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 236

(二)政治参与与社会稳定 237

四、政治参与的价值论争 244

(一)民主政治参与的价值论争 244

(二)公民政治参与价值争论背后的民主理论 246

(三)民主理论“二元对立”的超越与反思 248

第三编 255

第十章 意识形态 255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程 255

(一)从培根到马克思 255

(二)马克思到二十世纪60年代 256

(三)二十世纪60年代至今 259

二、意识形态的内涵 261

(一)意识形态的界定 261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262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 263

三、意识形态与科学 265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问题的争论 265

(二)正确看待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 266

四、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 267

(一)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分布 267

(二)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 269

第十一章 政治价值 285

一、政治价值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285

(一)政治价值的含义 285

(二)政治价值的特征 286

(三)政治价值的功能 287

二、现代政治价值与传统政治价值的比较 288

三、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正义和权利 289

(一)正义 290

(二)权利 293

四、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要素 295

(一)自由 295

(二)民主 298

(三)平等 301

(四)宽容 302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 306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与价值 306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306

(二)政治文化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价值 309

二、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11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311

(二)政治文化的特点 314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315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315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317

四、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319

(一)政治心理层次 319

(二)政治思想层次 322

(三)政治价值层次 324

五、政治社会化 326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326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327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29

(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332

第四编 339

第十三章 政治发展 339

一、政治发展概述 339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339

(二)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343

(三)政治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45

(四)政治发展的动力 348

二、政治革命 350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与特征 350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352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 357

三、政治改革 358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358

(二)政治改革的实施战略 361

(三)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 364

第十四章 政治文明 370

一、政治文明的内涵 370

(一)文明的内涵 370

(二)政治文明的内涵 372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 378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381

(一)西方政治文明的阶段性 382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阶段性 383

三、政治文明的结构要素 384

(一)政治文明三维结构的必然性 385

(二)政治意识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 386

(三)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素 387

(四)政治行为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要素 389

四、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391

(一)政治文明的普遍特征 391

(二)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392

五、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 395

(一)宪政的发展历史 395

(二)法治与民主的观念 398

(三)宪政的基本内容 399

(四)中国的宪政建设 399

第十五章 政治稳定 405

一、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405

(一)政治稳定的界定 405

(二)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408

二、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409

(一)比较研究的解释 409

(二)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411

(三)经济学的解释 412

(四)功能主义的解释 413

三、影响政治秩序的相关要素 415

(一)政治系统层面 416

(二)国内环境层面 418

(三)国际环境层面 419

四、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419

(一)政治制度化水平 419

(二)执政者的执政水平 420

第十六章 政治民主化 424

一、民主与民主化 424

(一)民主概念的产生及含义 424

(二)民主化及其过程 427

二、民主化的实现模式 433

(一)亨廷顿的民主化模式 433

(二)陈振明的民主化实践模式 437

三、民主化的动力研究 439

(一)民主化动力的研究途径 439

(二)民主化的动力分析 442

四、民主化理论研究最新动向 450

(一)国家层面:民主与宪政问题 450

(二)国际层面:民主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451

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