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 1
一、当代观念:宗教哲学是什么 1
1.宗教哲学与神学 2
2.宗教哲学与宗教学 8
二、研究现状:两个例证分析 14
1.希克的《宗教哲学》 14
2.群体创作的《指南》 16
3.两个例证的学术启发 19
三、何谓“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 20
1.关于“关键环节” 20
2.关于“方法论批判” 22
3.关于“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 25
第一章“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 31
一、安瑟尔谟以来的本体论论证 31
1.经院哲学阶段 32
2.现代哲学阶段 35
3.当代哲学阶段 41
二、托马斯式的和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 47
1.托马斯式的宇宙论论证 48
2.马里坦论“六条认识途径” 53
3.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 57
三、目的论论证或设计论论证 60
1.托马斯的经典论证 61
2.佩利的设计论论证 63
3.休谟的经验论批判 67
4.斯温伯恩的新论证 70
四、康德和刘易斯的道德论论证 77
1.康德的道德论论证 77
2.刘易斯的通俗论证 80
3.两种论证形式质疑 85
五、从帕斯卡尔到詹姆斯的意志论论证 89
1.帕斯卡尔的“打赌说” 89
2.詹姆斯的“风险论” 93
3.论证思路与理论批评 96
第二章 罪恶问题研究 104
一、“罪恶”概念和问题涵义 105
1.罪恶概念释义 105
2.罪恶问题涵义 106
二、奥古斯丁的“经典神正论”及其问题 108
1.奥古斯丁的经典解释 109
2.几个主要的疑难问题 111
三、麦凯VS普兰丁格:“自由意志论”之争 114
1.概念、争论和主要文献 114
2.麦凯:罪恶问题的逻辑矛盾 116
3.普兰丁格:自由意志辩护论 118
四、希克的“塑造灵魂论”及其争论 124
1.伊里奈乌的神正论思想 124
2.希克的“塑造灵魂论” 126
3.“希克版神正论”批评 130
五、怀特海及其后学的“过程神正论” 133
1.宇宙观和上帝观 133
2.罪恶观与神正论 140
3.新思潮与新问题 146
六、研讨总结:“这是一个悖论” 149
1.罪恶问题的争论实质 149
2.罪恶问题的症结所在 150
第三章 宗教经验研究 156
一、从施莱尔马赫到鲁道夫·奥托 157
1.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情感论 157
2.奥托的宗教现象学 162
二、詹姆斯:个人宗教与神秘经验 168
1.宗教本质与“个人宗教” 169
2.宗教经验的对象与影响 172
3.几个重要的方法论结论 176
三、弗洛伊德和荣格:宗教信仰与深层心理 177
1.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研究 178
2.荣格的宗教心理研究 183
四、蒂利希和斯马特:宗教信仰与终极关切 188
1.蒂利希的终极关切说 188
2.斯马特的超观念形态论 196
五、概要性评述:类型学分析 202
1.大体分类观点及其说明 202
2.两种神秘体验分类观点 204
3.斯温伯恩的“五分法” 207
4.诸种分类观点比较评论 211
六、概要性总结:方法论批评 213
1.宗教经验研究的方法论立意 213
2.开拓者提出的重大问题 219
3.论争焦点:本质和证实问题 222
第四章 宗教语言问题 234
一、古典学说:迈蒙尼德和托马斯·阿奎那 236
1.迈蒙尼德的否定性宾词观念 236
2.托马斯·阿奎那的类比性宾词理论 240
二、当代难题:从“语言挑战”到“寓言论战” 243
1.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挑战” 243
2.寓言论战的引子:“隐身的花匠” 248
3.三位知名哲学家的寓言论战 250
4.希克的续篇:“两个旅行者” 258
三、无证据论:普兰丁格的改革派认识论 260
1.论证思路的形成过程 261
2.质疑古典基础主义 263
3.摒弃传统自然神学 265
4.论辩“适义基础命题” 267
四、经典解释:布尔特曼的解除神话理论 271
1.《新约》与神话世界观 272
2.宗教经典与现代世界观 278
五、象征理论:蒂利希以及兰德尔 282
1.蒂利希的宗教语言象征论 282
2.兰德尔的宗教象征功能论 293
六、学理探讨:线索、问题及其难点 299
1.基本问题或核心问题 299
2.研究线索和发展阶段 301
3.论“独特性”:评逻辑实证主义 304
4.再论“独特性”:评改革派认识论 310
5.沉思宗教语言的“特殊复杂性” 316
第五章 宗教对话问题 325
一、宗教对话的背景与难题 326
1.文化背景:地球村的形成 326
2.思想背景:思维方式的转变 327
3.学术背景:从比较研究到宗教对话 331
4.理论难题:相互冲突的“真理观” 334
二、正统的宗教排他论 339
1.主要特征:普遍而正统的信仰立场 340
2.根本依据:以几大一神论传统为例 342
3.当代典型:巴特的新正统神学思想 344
三、拉纳的宗教兼并论 352
1.梵二会议与宗教对话 353
2.拉纳的宗教对话观 356
3.兼并论的神哲学基础 360
四、希克的宗教多元论 363
1.宗教多元论的出发点 365
2.东方宗教的思想资源 366
3.多元论的假设与论证 368
五、汉斯·昆的宗教兼容论 374
1.为什么我还是基督徒? 374
2.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379
3.实践成果:《全球伦理宣言》 382
六、尼特的宗教实践论 388
1.思想脉络:宗教对话观念史反思 390
2.全球苦难:宗教对话的共同语境 394
3.“解放性实践”:宗教对话的优先原则 398
七、学术纷争及其方法论批评 404
1.关于宗教排他论的争论 404
2.关于宗教兼并论的诘难 417
3.关于宗教多元论的质疑 421
4.关于宗教兼容论的批评 427
5.宗教实践论的更新意义 433
6.宗教对话的方法论反思 437
第六章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444
一、罗素所代表的科学主义 444
1.出发点:新旧两种世界观 445
2.反对宗教的两种主要理由 448
3.归宿:科学主义的理性观 453
二、克尔凯戈尔的信仰主义 458
1.《恐惧与颤栗》:信仰的悖论 458
2.《哲学片断》:理性与悖论 464
3.《附言》:主体与真理 471
三、汉斯·昆的实践理性观 476
1.这是一道“历史的难题” 477
2.再思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 479
3.普世神学的“后现代范式” 484
四、潘能伯格的历史理性观 490
1.这是一种“紧张的关系” 490
2.思想史上的三种理性观 494
3.思想体系:神学人类学 500
五、蒂利希的本体理性观 507
1.理性的概念及其结构 507
2.现实理性的内在冲突 513
3信仰真理与其他真理 518
六、开放性的总结与探索 524
1.问题的由来及其反思 524
2.前人的观点及其根据 531
3.晚近的争端及其动向 537
4.“西方理性”的原本底蕴 541
5.“中国理性”的学术意义 546
参考文献 550
人名索引 569
主题及关键词索引 577
附录一 学问人生,探索不已——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访谈录 601
附录二 “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基督教研究”反思——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性评论 607
附录三 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 622
附录四 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 648
第一版后记 668
增订版后记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