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WCDMA概述 1
1.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化 1
1.1.1标准的制订 1
1.1.2 3GPP规范各版本的细节 3
1.1.3版本的技术演进 9
1.2 WCDMA无线接入系统的关键技术 9
1.2.1 CDMA的扩频和解扩 10
1.2.2无线传输和接收的机理 12
1.2.3无线接入网的要求 17
1.3 WCDMA系统的主要参数 19
1.3.1 WCDMA系统空中接口的主要参数 19
1.3.2 WCDMA与其他数字蜂窝系统的比较 20
1.3.3 WCDMA系统物理层的基本特点 24
1.4 WCDMA系统的主要业务 25
1.5本书的结构 30
第2章RAN的系统协议 32
2.1 WCDMA RAN的结构 33
2.1.1 UTRAN结构 35
2.1.2无线网络控制器 36
2.1.3 Node B(基站) 37
2.2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37
2.3 MAC层协议 39
2.3.1 MAC层功能 39
2.3.2逻辑信道 40
2.3.3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间的映射 40
2.4广播/多播控制协议 41
2.5 MBMS协议 42
2.6 RRC层协议 43
2.6.1 RRC层逻辑结构 43
2.6.2 RRC业务状态 44
2.6.3 RRC功能和信令过程 48
2.7物理层的协议映射 60
2.7.1介绍 60
2.7.2物理层与上层的信息交互方式 61
2.8 WCDMA的测量模型 68
2.9本章总结 69
第3章WCDMA物理层概述 70
3.1总述 70
3.2 WCDMA物理层的基本元素 73
3.2.1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 73
3.2.2传输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 76
3.3接入网信道概要 78
3.3.1上行物理信道 78
3.3.2上行传输信道 85
3.3.3下行物理信道 87
3.3.4下行传输信道 94
3.3.5信令信道 95
3.4无线接入系统控制进程 99
3.4.1快速闭环功率控制 99
3.4.2开环功率控制 99
3.4.3寻呼进程 100
3.4.4 RACH接入进程 100
3.4.5 CPCH接入进程 101
3.4.6 UE的小区搜索进程 102
3.4.7切换测量进程 103
3.4.8压缩模式 104
3.4.9其他测量 104
3.5 WCDMA发射分集技术 105
3.5.1闭环发射分集 107
3.5.2开环切换分集——STTD 108
3.5.3时间交换发射分集(TSTD) 110
3.5.4站址选择发射分集(SSDT) 110
3.6手机无线接入能力 111
3.6.1协议规定的手机无线接入能力的基本参数 111
3.6.2 TTI周期的最大数据速率 111
3.6.3 10ms的无线帧内可收发的比特最大数目 112
3.6.4手机的其他无线接入能力级 112
3.7本章总结 113
第4章 物理层信道 114
4.1上行物理信道 114
4.1.1专用上行物理信道 114
4.1.2公共上行物理信道 117
4.2下行物理信道 121
4.2.1专用下行物理信道 121
4.2.2公共下行物理信道 129
4.3物理信道时序要求 43
4.3.1时序的基准 143
4.3.2寻呼模式下的时序 144
4.3.3 RACH接入进程时的时序 145
4.3.4 CPCH接入时的时序 146
4.3.5 DPCH/PDSCH时序 147
4.3.6 DCH连接模式下的时序 147
4.4本章总结 147
第5章 信道的编码与复用 150
5.1总述 150
5.2数据信息的编码与复用 151
5.2.1传输信道的性质 151
5.2.2上行链路的编码复用链 156
5.2.3下行链路的编码复用链 173
5.2.4 TrCH到CCTrCH映射的约束 182
5.3 TF的物理层映射和检测 183
5.3.1 TFCI的编码和映射 184
5.3.2根据TFCI的传输格式检测 187
5.4本章总结 189
第6章WCDMA的扩频与调制 191
6.1上行链路的扩频和扰码 192
6.1.1概述 192
6.1.2扩频(无线帧信号的信道化过程) 192
6.1.3 OVSF序列和扰码序列的产生和使用 195
6.1.4调制 201
6.2下行链路的扩频和扰码序列 202
6.2.1扩频 202
6.2.2扩频序列和扰码序列的产生和使用 204
6.2.3调制 208
6.3本章总结 209
第7章 终端和网络的物理层进程 210
7.1同步进程 210
7.1.1小区搜索 213
7.1.2 DCH状态的信道同步 216
7.2功率控制 220
7.2.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224
7.2.2下行链路功率控制 229
7.3随机接入进程 235
7.3.1 PRACH接入进程 235
7.3.2 CPCH接入进程 238
7.4闭环发射分集模式 244
7.4.1求解FBI反馈信息 244
7.4.2闭环模式1 245
7.4.3闭环模式2 246
7.5物理层对定位需求的支持 249
7.5.1 IPDL的参数 250
7.5.2空闲期位置的计算 250
7.5.3 UE物理层的设计考虑 251
7.6本章总结 252
第8章 终端的射频前端设计 253
8.1综述 253
8.1.1 WCDMA射频关键指标 254
8.1.2频带与信道 255
8.1.3射频系统概述 256
8.2射频收发信机的设计 258
8.2.1射频接收机设计 258
8.2.2射频发射机设计 270
8.2.3射频双工器 279
8.2.4功率放大器(PA) 279
8.3模拟基带(ABB)设计 282
8.3.1接收通路设计 282
8.3.2发射通路设计 293
8.4锁相环设计与应用 296
8.4.1锁相环(PLL)的结构 296
8.4.2小数分频(Fraction-N)锁相环 297
8.4.3 Sigma-Delta锁相环 298
8.5 WCDMA射频收发芯片应用 299
8.5.1 SPI总线串行接口 299
8.5.2 WCDMA射频接收芯片控制 300
8.5.3 WCDMA射频发射芯片控制 302
8.5.4射频产线校准 302
8.6本章总结 304
第9章WCDMA终端的数字基带设计 305
9.1概述 306
9.1.1接收信号的处理 306
9.1.2接收机的新技术 308
9.1.3设计的步骤 310
9.2 Rake接收机 313
9.2.1 Rake接收机的信道估计 316
9.2.2 Rake接收机的数据链路处理 322
9.2.3 Rake的动态调度 325
9.3 TrCH信道编解码器 326
9.3.1时序关系 327
9.3.2上下行编码复用链路的区别 328
9.4 3GPP协议对数字基带实现的约束 332
9.4.1切换带来的约束 332
9.4.2测量带来的约束 334
9.4.3压缩模式带来的约束 336
9.5时钟问题 336
9.5.1 UE中基本时钟 336
9.5.2唤醒和睡眠的时钟管理 339
9.5.3设计举例 340
9.6信号处理架构的发展趋势 342
9.7总结 343
第10章 系统测试 344
10.1概述 344
10.2 WCDMA无线终端测试 344
10.2.1下行接收灵敏度测试 344
10.2.2下行接收最大输入功率测试 346
10.2.3上行最大发射功率测试 347
10.2.4上行邻道泄漏功率测试 348
10.2.5上行EVM测试 349
10.2.6上行功率控制测试 351
10.2.7下行衰落信道接收测试 353
10.3本章总结 354
第11章HSPA技术 356
11.1引入HSDPA/HSUPA的目的 356
11.1.1 HSDPA的意义 356
11.1.2 HSUPA的意义 357
11.2 HSDPA/HSUPA的关键技术 358
11.2.1 HSDPA的关键技术 358
11.2.2 HSUPA的关键技术 361
11.2.3 HSDPA/HSUPA关键技术的比较 365
11.3 HSPA引入的信道类型 367
11.3.1 HSDPA的信道结构 368
11.3.2 HSUPA的信道结构 373
11.4编码复用链 383
11.4.1 HSDPA的编码复用 383
11.4.2 HSUPA的编码复用 391
11.5扩频调制处理 402
11.5.1 HSDPA的扩频调制 402
11.5.2 HSUPA的扩频和调制 404
11.6 HSPA的控制进程 407
11.6.1 HSDPA的RAN控制进程 407
11.6.2 HSUPA的RAN控制进程 409
11.7 HSDPA接收机的设计 412
11.8本章总结 413
附录A物理层测量 415
附录B AMR语音编解码的处理 426
附录C速率匹配操作详细介绍 430
附录D压缩模式 449
附录E本书中的英文缩写及简要解释 467
参考文献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