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古代文论的奠基(先秦两汉)第一章 先秦儒家的文艺观 2
第一节 古代文论的萌芽 2
一、美刺 2
二、“诗言志” 5
三、中和之美 6
第二节 孔子的文艺思想 7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
二、“兴、观、群、怨” 10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
四、“文质彬彬”与“辞,达而已矣” 14
第三节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文艺观 16
一、乐和与人和、政和 16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18
三、“知言养气” 21
第四节 荀子的美感论与诗歌本质观 23
一、“虚壹而静”与“美善相乐” 23
二、“明道”与“言志” 26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 28
第一节 老、庄思想的“潜美学”特点 28
一、“道”与中国艺术精神 29
二、“观道”、“体道”与艺术心理 36
第二节 道家论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40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0
二、“大巧若拙” 41
三、自然全美 42
四、言不尽意 44
五、技中见道 45
第三章 汉代文学评论 48
第一节 《毛诗序》与比兴说诗 48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49
二、“美刺讽谕”说 50
三、“诗有六义”说 51
第二节 汉代的辞赋批评 53
一、司马迁的楚辞评论和“发愤著书”说 54
二、扬雄、班固对屈赋的评论 57
三、汉代辞赋家对赋体的认识 59
第二篇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论体系的创建(魏晋南北朝)第四章 文学意识的自觉 65
第一节 “情”与“采”:文学的特质 65
一、“诗缘情而绮靡” 66
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69
三、“诗赋欲丽” 71
第二节 古代文论范畴的形成 77
一、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 77
二、文论新术语的提炼 89
第五章 刘勰和《文心雕龙》 96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97
一、《文心雕龙》的书名和刘勰的理论追求 97
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98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树 108
一、“神与物游”:论创作心理 108
二、才性论 109
三、“风骨”论 113
四、“通变”论 115
第六章 钟嵘《诗品》 120
第一节 《诗品》的诗学思想 120
一、“自然英旨”与“直寻”:诗歌创作论 121
二、“滋味”说:诗歌艺术特征论 122
第二节 《诗品》的批评方法 124
一、设“品第”、“显优劣”的批评意识 124
二、《诗品》的批评方法 126
第三篇 诗文批评的演进(唐宋)第七章 唐宋诗学理论 132
第一节 儒家诗学观的发展 132
一、“兴寄”说 132
二、“讽谕”说 135
第二节 中晚唐诗论家对诗歌意境的总结 139
一、“兴象”说 139
二、“诗味”说 141
三、“意境”说 143
第三节 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思想 149
一、《沧浪诗话》:宋代诗话的高峰 150
二、“兴趣”说 152
三、“妙悟”说 156
第八章 唐宋古文理论 160
第一节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160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 160
二、“文以明道”说 161
三、“气盛言宜”、“不平则鸣”说 165
第二节 欧阳修、苏轼的古文理论 167
一、北宋的新古文运动 167
二、欧阳修的“道胜文至”说 169
三、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171
第四篇 通俗文学批评的兴盛与古典诗学的总结(明清)第九章 明清小说理论批评 176
第一节 李贽的文学观及其小说理论 176
一、从《童心说》、《杂说》看李贽的文学观 177
二、李贽的小说理论批评 183
第二节 冯梦龙、凌濛初的小说理论 189
一、小说“为六经国史之辅” 190
二、通俗与适俗 192
第三节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 196
一、“为文计不为事计”:小说的虚构性 196
二、“性格”论 199
三、“亲动心”与“因缘生法”:小说家的艺术思维特点 202
四、小说技法分析 205
第十章 明清戏曲批评 209
第一节 王骥德的《曲律》 212
一、“本色”论 213
二、“声情”与“词情” 215
第二节 汤显祖主情论的戏曲观 216
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217
二、“以意趣神色为主” 219
第三节 李渔的《闲情偶寄》 220
一、李渔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 220
二、李渔的整体性戏剧观 225
三、论剧本结构 226
四、论戏曲语言 231
第十一章 明清诗歌批评 235
第一节 王夫之的诗歌批评 235
一、“情”与“景” 235
二、“现量”说 239
三、“以意为主,势次之” 242
四、“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意境新论 244
第二节 叶燮的诗学体系 246
一、“踵事增华”与“相承相成” 246
二、诗歌言“理”、叙“事”、表“情”的特点 248
三、诗人的“才、胆、识、力” 251
第五篇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近代)第十二章 传统文论的发展 254
第一节 传统诗文理论的发展 256
一、龚自珍的诗学思想 257
二、曾国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 261
第二节 近代词学理论的发展 267
一、谭献的词论 267
二、陈廷焯的“沉郁”说 269
三、刘熙载的《艺概》 271
第十三章 西学东渐与古代文论的新变 275
第一节 “求新声于异邦” 275
一、以西学为参照系 275
二、为人生的文学观 279
三、文学本质观的现代转化 282
第二节 梁启超早期的文学思想 285
一、“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 286
二、小说社会作用的心理学分析 288
第三节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290
一、王国维文学批评概说 290
二、《红楼梦评论》 292
三、《人间词话》 295
附录 古代文论选 304
毛诗序(节选) 304
典论·论文&魏·曹丕 305
文赋&晋·陆机 306
宋书·谢灵运传论(节选)&梁·沈约 309
文心雕龙·神思&梁·刘勰 310
文心雕龙·体性&梁·刘勰 312
文心雕龙·风骨&梁·刘勰 313
文心雕龙·通变&梁·刘勰 314
文心雕龙·情采&梁·刘勰 315
文心雕龙·知音&梁·刘勰 317
文心雕龙·序志&梁·刘勰 318
诗品序&梁·钟嵘 320
文选序&梁·萧统 323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节选)&唐·陈子昂 325
诗式(节选)&唐·皎然 32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 328
董氏武陵集记(节选)&唐·刘禹锡 332
答李翊书&唐·韩愈 332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33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柳宗元 334
与李生论诗书(节选)&唐·司空图 336
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337
答谢民师书&宋·苏轼 338
沧浪诗话·诗辨&宋·严羽 339
童心说&明·李贽 341
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 342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节选)&明·李贽 343
曲律(节选)&明·王骥德 345
喻世明言序&明·绿天馆主人 347
醒世恒言序&明·可一居士 348
二刻拍案惊奇序&明·睡乡居士 349
《牡丹亭》题词&明·汤显祖 350
读第五才子书法(节选)&清·金圣叹 350
闲情偶寄(节选)&清·李渔 355
薑斋诗话(节选)&清·王夫之 363
说诗晬语(节选)&清·沈德潜 367
原诗&清·叶燮 368
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节选)&清·张竹坡 376
人间词话(节选)&近代·王国维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