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培训教育大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培训教育部编
  • 出 版 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4207·074
  • 页数:18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领导干部质量管理教学纲要第一章 概论 1

1 管理科学概述 1

1·1 管理的二重性 3

1·2 管理的概念 3

1·3 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3

2 质量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3

2·1 概述 6

2·2 质量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2·3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回顾3 几个主要工业国家质量管理的比较 6

3·1 各国的共性 7

3·2 美国的质量管理 7

3·3 日本的质量管理 7

3·4 西欧各国的质量管理 7

3·5 苏联和东欧各国的质量管理4 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7

5 全面质量管理 9

5·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15

5·2 目的和要求 15

5·3 一定要下决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第二章 质量与质量职能 15

1 质量的概念 15

1·1 产品质量 19

1·2 工作质量 19

2 质量职能 19

3 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20

3·1 “质量第一”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方针3·2 质量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3·3 认识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3·4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第三章 企业各主要部门的质量职能 27

1 产品研制 28

1·1 现代产品和传统产品的比较1·2 产品研制阶段的划分及其工作内容 28

1·3 设计的论证和评审工作 35

1·1 现代产品和传统产品的比较1·2 产品研制阶段的划分及其工作内容1·4 样品或样机的试制和试验1·5 设计可靠性和可靠性管理1·6 安全性设计2 制造 35

2·1 工序及“主导因素”的概念2·2 预测工序的适当性2·3 工序能力2·4 工序控制2·5 防误措施与质量可追查性3 采购 41

3·2 有关采购和供需关系方面的决策3·3 选择供应厂商3·4 处理与供应厂商的关系3·5 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 41

3·1 概述 46

4 检验 46

4·1 概述 51

4·2 检验计划工作 51

4·3 外购器材的质量检验 51

4·4 计量器具、测试设备、工夹模具的检定4·5 制造质量的检验5 销售 51

5·1 概述 54

5·2 市场研究与质量信息的收集5·3 产品可销性分析6 使用 54

6·1 概述 56

6·2 产品使用前的质量管理 56

6·3 现场使用质量信息的收集与管理6·4 开展售后服务工作第四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56

1 标准化工作 56

2 计量工作 59

3 质量信息工作 60

4 质量责任制 61

5 质量教育工作 62

第五章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 64

1 概述 64

1·1 质量方针 69

1·2 质量目标 69

1·3 质量计划 69

2 质量目标管理 69

2·1 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75

2·2 目标管理的意义 75

2·3 实施质量目标管理的一般程序3 我国工业企业开展目标管理的实例介绍 75

第六章 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76

1 班组管理与质量管理小组 76

2 我国开展QC小组活动的初步经验 79

3 开展QC小组活动实例简介 80

第七章 质量保证体系 80

1 基本概念 80

1·1 保证和质量保证 82

1·2 质量保证体系 82

2 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 82

2·1 规定各部门质量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权限2·2 设置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2·3 实现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流程程序化2·4 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管理信息反馈系统2·5 开展QC小组活动2·6 组织外协厂的质量保证活动3 如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88

3·1 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90

3·2 因地制宜,运用切合实际的具体做法3·3 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实例介绍第八章 产品质量的改进工作 90

1 “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工作方法 90

1·1 PDCA四个阶段的基本工作内容1·2 PDAC循环的特点1·3 PDAC循环中运用“老七种工具”的图例2 急性质量故障与慢性质量故障 90

2·1 偶然性的急性质量故障 99

2·2 长期性的慢性质量故障 99

2·3 质量突破过程的组织 99

2·4 组织质量突破过程的实例 99

3 工人可控差错与管理可控差错 99

4 促进工人提高产品质量 100

4·1 无意差错及其防止措施 103

4·2 技术差错及其防止措施 103

4·3 有意差错及其防止措施 103

5 促进管理人员重视产品质量 103

第九章 质量成本 105

1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分析、研究质量成本的意义 106

1·1 概念 108

1·2 意义 108

2 质量成本项目 108

3 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 112

3·1 分析质量成本构成的变化 119

3·2 探索最适宜的质量成本 119

3·3 利用质量成本的优化提高产品质量4 如何开展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 119

4·1 开展质量成本分析、研究的三个阶段4·2 估计质量成本的一些方法4·3 开展质量成本分析、研究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5 我国企业开展质量成本分析、研究的实例介绍 122

第十章 质量审核与监督 122

1 基本概念 122

1·1 质量审核 123

1·2 质量监督 123

2 质量审核的内容和特点 123

2·1 质量方针、目标的审核 127

2·2 质量计划的审核 127

2·3 产品审核 127

3 质量审核的种类 127

3·1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审核 127

3·2 生产厂对其协作厂的审核 127

3·3 为了授予某种资格的审核 127

3·4 为了授予某种荣誉的审核 127

4 宏观质量控制与管理 127

4.1 组织机构 128

4.2 国家对企业(公司)的质量监督与考核4.3 生产许可证及产品认证制度4.4 质量立法第十一章 质量管理的有关方法 128

1 基本概念 128

1·1 总体、样本 130

1.2 波动性及统计的思考方法 130

1·3 数理统计概述 130

2 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130

2·1 分层(分组)法 131

2·2 排列图法 131

2·3 因果分析图法 131

2·4 直方图法 131

2·5 控制图法 131

2·6 散布图法 131

2·7 统计分析表法 131

2·8 抽样检验法 131

2·9 价值分析法 131

2.10 正交设计法 131

3 思考用方法 131

3.1 关系图法 132

3·2 KJ法 132

3·3 系统图法 132

3·4 矩阵图法 132

3·5 PDPC法 132

第十二章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132

1 概述 132

1·1 我国的基本国情 133

1·2 我国质量管理的历史概况 133

1·3 质量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2 中国式质量管理体系应有的特点 133

2·1 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133

2.2 科学性和群众性相结合 133

2·3 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133

2·4 现代管理和传统管理相结合2·5 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3 中国式质量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133

3·1 正确对待外国的管理经验和知识3·2 认真总结我国已有的质量管理的经验3·3 解决好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3·4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一起抓第二篇 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教学大纲第一章 概论 135

1 管理科学概述 135

1·1 管理的概念 135

1·2 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35

1·3 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特点2 质量管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35

2·1 概述 135

2·2 几个主要工业国家质量管理的比较2·3 我国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和现状3 质量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135

3·1 宏观质量管理 135

3·2 微观质量管理 135

4 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135

4·1 八十年代突出的质量问题及新挑战4·2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 136

1 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136

1.1 “质量第一”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方针1·2 质量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1·3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事业1·4 工业发达国家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分析2 质量的概念 136

2·1 产品质量 136

2·2 工作质量 136

3 质量职能 136

4 全面质量管理 136

4·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136

4·2 目的和要求 136

4·3 一定要下决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5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36

5·1 标准化工作 137

5·2 计量工作 137

5·3 质量信息工作 137

5·4 质量责任制 137

5·5 质量教育工作 137

第三章 质量保证体系 137

1 基本概念 137

1·1 保证和质量保证 137

1·2 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37

2 质量方针、目标和计划 137

3 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37

3·1 产品研制的质量保证体系 137

3·2 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137

3·3 外协供应厂的质量保证体系3·4 质量检验的质量保证体系3·5 产品销售的质量保证体系3·6 用户服务的质量保证体系3·7 质量信息管理体系4 专职质量管理机构 137

4·1 质量管理机构的作用和职责范围4·2 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4·3 质量管理机构的组织体系5 质量管理小组 137

5·1 班组管理与质量管理小组 138

5·2 质量管理小组的任务、组成和活动5·3 质量管理小组成果总结和发表6 质量手册 138

6·1 质量保证体系应当有完整的书面规定6·2 质量手册所包括的基本内容6·3 质量手册的形成第四章 质量管理常用方法 138

1 数据的收集 138

1·2 调查表的用途、格式及应用举例 138

1·1 数据和数据分类 138

2 分层法 138

3 排列图法 138

4 因果分析图法 138

5 直方图法 138

6 关系图法 138

6·1 什么是关系图法 138

6·2 关系图法的适用范围 138

6·3 关系图法的特征 138

6·4 关系图法的应用举例 138

7 系统图法 138

7·1 什么是系统图 138

7·2 系统图的用途 138

7·3 系统图在新产品开发和方针目标展开等方面的应用8 矩阵图法 138

8·1 什么是矩阵图法 139

8·2 矩阵图法的用途 139

8·3 矩阵图的基本型 139

8·4 矩阵图法的应用举例 139

9 矩阵数据分析法 139

9·1 什么是矩阵数据分析法 139

9·2 矩阵数据分析法的用途 139

10 PDPC法 139

10·1 什么是PDPC法 139

10·2 PDPC法的特征 139

10·3 PDPC法的应用实例 139

11 矢线图法 139

11·1 什么是矢线图 139

11·2 矢线图法的用途 139

12 KJ法 139

12·1 KJ法的含义 139

12·2 KJ法的应用步骤 139

12·3 KJ法的应用举例 139

第五章 概率分布与统计推断 139

1 概率 139

1·1 随机事件,频率,概率 139

1·2 古典概型 139

1·3 概率的计算,加法公式,条件概率,乘法公式1·4 全概公式与逆概公式(贝叶斯公式)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139

2·2 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2·3 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 139

2·1 随机变量 140

2·4 分布函数 140

2·2 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2·3 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3 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 140

3·1 数学期望 140

3·2 方差 140

3·3 常用分布的期望和方差 140

4 样本及其统计量的分布 140

4·1 总体和样本,抽样和随机抽样,统计量4·2 中心极限定理及其应用4·3 样本均值x和极差R的分布4·4 常用统计量的分布,t分布,x2分布,F分布5 参数估计 140

5·1 点估计(数字特征法) 140

5·2 估计量评价的标准 140

5·3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和置信度6 假设检验 140

6·1 为什么需要假设检验 141

6·2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6·3 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6·4 一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6·5 两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6·6 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第六章 工序质量控制 141

1 概述 141

1·1 工序及影响质量的因素,“主导因素”的概念1·2 工序质量检验工作1·3 防误措施与质量可追查性1·4 建立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的作用、设置、活动内容和管理2 工序能力的评价和调查 141

2·1 工序能力 141

2·2 工序能力指数 141

2·3 工序能力评价 141

2·4 工序能力调查 141

3 控制图 141

3·1 控制图原理 142

3·2 控制图的种类 142

1)计量值控制图 142

2)计数值控制图 142

3·3 控制图的设计 142

3·4 控制图的观察和分析 142

3·5 选控图及其应用 142

4 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142

4·1 工序诊断调节及其费用函数4·2 最佳诊断间隔的确定4·3 工序诊断调节的实施4·4 工序诊断调节要素的优化第七章 抽样检验 142

1 计数抽样检验原理 142

1·1 抽检特性曲线(OC曲线)原理说明1·2 抽样检验方案,生产者和消费者风险率1·3 影响OC曲线的因素,百分比抽检的不合理性2 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检 142

2·1 何谓标准型抽样检验 143

2·2 标准型一次抽检步骤和举例说明3 计数挑选型抽样检验 143

3·1 挑选型抽检的特点与质量保证3·2 平均出厂质量与平均出厂质量极限3·3 平均检验量最小的抽样检验方案4 计数序贯抽样检验 143

4·1 计数序贯抽样方案 143

4·2 抽检特性函数 143

4·3 平均抽样个数曲线 143

4·4 计数序贯抽检方案的图形表示5 计数调正型抽样试验 143

5·1 计数调正型抽检的特点与适用范围5·2 合格质量水平AQL的确定 143

5·3 检验水平的确定 81

5·1 计数调正型抽检的特点与适用范围5·2 合格质量水平AQL的确定5·4 检验的调正5·5 抽检的步骤5·6 抽检表的构成介绍(GB2828— 81

5·7 调整型一次、二次抽检方案举例6 计量抽样检验 143

6·1 保证批的不合格品率(σ已知)一次抽检方案6·2 保证批的平均值(σ已知)一次抽检方案 143

6·3 保证批的不合格品率(σ未知)一次抽检方案 143

6·4 保证批的平均值(σ未知)一次抽检方案第八章 感官检验 143

1 感官检验 143

1·1 感官量和物理量感官检验 144

1·2 感官检验的领域 144

1·3 感官检验在工业上的应用 144

2 感官检验的方法 144

2·1 感官检验的种类和考核 144

2·2 感官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144

第九章 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 144

1 方差分析 144

1·1 方差分析概述、偏差平方和分解、方差分析表1·2 单因素方差分析 144

1·3 双因素方差分析 144

1·1 方差分析概述、偏差平方和分解、方差分析表1·2 单因素方差分析2 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 144

2·1 概述 145

2·2 正交试验的基本方法 145

2·3 位级数不同的试验 145

2·4 有交互作用的试验(活动位级在交互作用试验中的应用)2·5 分批正交试验设计3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145

3·1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原理 145

3·2 正交试验方法与步骤 145

3·3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举例 145

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45

1 相关分析 145

1·1 相关图 145

1·2 相关系数 145

1·3 相关系数的检验与估计 145

2 一元线性回归 145

2·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145

2·2 回归系数的计算 145

2·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145

2·4 预测和控制 145

2·5 化曲线为直线的回归问题 145

3 多元线性回归 145

3·1 多元线性回归 145

3·2 多项式回归 145

3·3 正交多项式回归 145

4 正交设计的回归分析 145

4·1 一次正交回归分析 146

4·2 二次正交回归分析 146

第十一章 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 146

1 概述 146

2 参数设计 146

2·1 提高稳定性的参数设计(不用信噪比)2·2 信噪比(SN比)2·3 信噪比在参数设计中的应用3 容差设计 146

3·1 质量损失函数 146

3·2 容差的决定 146

3·3 容差设计 146

第十二章 可靠性基础 146

1 概述 146

1·1 什么是可靠性 146

1·2 可靠性在产品质量指标中的重要意义1·3 可靠性发展简述1·4 我国可靠性发展的情况2 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146

2·1 可靠度、累积故障概率和故障率密度函数2·2 故障率、故障率曲线、故障率故障密度和可靠度的关系2·3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失效前时间2·4 修复概率、修复率、平均修复时间2·5 有效度2·6 重要度3 寿命分布基本类型 147

3·1 指数型寿命分布 147

3·2 威布尔型寿命分布 147

3·3 威布尔分布的概率纸与参数估计4 系统可靠度的计算与分配 147

4·1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147

4·2 并联系统的可靠度 147

4·3 可靠度的分配法 147

5 寿命试验与可靠性抽样验收 147

5·1 定时截尾试验 147

5·2 定数截尾试验 147

5·3 寿命估计 147

5·4 抽样检验的几种典型方案 147

第十三章 质量的经济效益 147

1 概述 147

1·1 提高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1·2 合理评价质量的经济效益1·3 质量经济效益的范围2 质量成本 148

2·4 使用成本与制造成本的综合考虑 148

2·1 质量成本的概念 148

2·2 质量成本的构成 148

2·3 最适宜质量成本的分析 148

3 质量设计的经济分析 148

3·1 质量设计与经济性的关系 149

3·2 质价匹配 149

3·3 功能匹配 149

3·4 最佳质量水平的选择 149

4 制造过程中的经济分析 149

4·3 减少不良品损失的经济分析 149

4·1 工序容差的合理确定 149

4·2 返修加工的经济分析 149

4·4 检验设计的经济分析 149

4·3 减少不良品损失的经济分析第十四章 质量咨询 149

1 质量咨询的目的和意义 149

1·1 什么是质量咨询 150

1·2 质量咨询的目的 150

1·3 质量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 150

2 质量诊断的内容和种类 150

2·1 质量诊断的内容 150

2·2 质量诊断的种类 150

3 质量诊断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150

3·1 质量诊断的一般方法 151

3.2 质量诊断的程序 151

4 质量诊断的案例分析 151

第三篇 职工质量管理培训教学大纲第一章 概论 152

1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任务与意义 152

1·1 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1·2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是提高产品质量1·3 产品(或服务)不能只讲数量(或形式),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力2 质量大堤——提高质量的意义 152

2·1 质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152

2·2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152

2·3 质量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52

2·4 维护质量大堤,人人有责 152

3 管理的概念 152

4 质量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52

4·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153

4·2 几个主要工业国家质量管理的比较4·3 我国质量管理发展的简况和现状4·4 八十年代的新挑战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53

1 质量的概念 153

1·1 产品质量 155

1·2 工作质量 155

2 质量职能 155

3 全面质量管理 155

3·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含义)3·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3·3 一定要下决心努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60

1 质量教育工作 160

1·1 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61

1·2 质量教育的内容 161

1·3 搞好质量教育的几点做法 161

2 质量责任制 161

2·1 质量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161

2·2 质量责任制的建立 161

2·3 质量责任制的贯彻和执行 161

3 标准化工作 161

3·1 搞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3·2 标准的内容。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3·3 开展标准化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4 计量工作 161

4·1 做好计量工作的重要意义 162

4·2 计量工作的基本做法 162

5 质量信息工作 162

5·1 质量信息的重要意义 162

5·2 质量信息的内容 162

5·3 质量信息的管理 162

第四章 质量保证体系 162

1 保证与质量保证 162

2 质量保证体系 162

3 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 162

4 如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62

5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 162

第五章 常用的统计方法 162

1 概述 162

1·2 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3 数据的分类;计数值数据和计量值数值1·4 数据与统计推断的关系1·5 质量数据的收集方法,随机抽样1·6 数据的特征值,平均值,中位数,极差,标准偏差 162

1·1 产品质量的波动 163

1·7 数据的修约规则 163

1·2 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3 数据的分类;计数值数据和计量值数值1·4 数据与统计推断的关系1·5 质量数据的收集方法,随机抽样1·6 数据的特征值,平均值,中位数,极差,标准偏差2 分层法 163

3 排列图法 163

4 因果图法 163

5 调查表法 163

6 散布图法 163

6·1 散布图的作图方法 164

6·2 散布图的判断分析:对照典型图法;符号检定法6·3 回归直线与回归式7 直方图法 164

7·1 绘制直方图的步骤 164

7·2 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164

7·3 直方图的定量描述 164

8 控制图法 164

8·1 控制图原理 164

8·2 控制图的种类:?—R控制图;x—Rs控制图;P控制图;Pn控制图;C控制图;U控制图;选控图8·3 控制图的观察分析9 常用的图形表达方法简介9·1 柱状图9·2 面积图7·3 饼分图9·4 折线图9·5 甘特图9·6 程序方框图9·7 工序流程图9·8 特性要因系统图9·9 质量指标系统图第六章 制造现场质量管理 164

1 概述 164

1·1 现场质量管理的目标 168

1·2 现场质量管理的职能与任务 168

1·3 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1·4 建立健全质量信息系统2 工序和工序质量 168

2·1 工序及“主导因素”的概念 169

2·2 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169

3 工序控制和质量管理点 169

3·1 生产前的工艺技术准备工作3·2 防误措施与质量可追查性3·3 工序控制的具体方法因产品、工艺的不同而异3·4 质量管理点4 不断提高制造质量——质量改进 172

4·1 改进质量和维持质量 174

4·2 现场制造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偶发性故障与经常性故障4·3 提高质量的步骤、方法。PDCA循环4·4 生产工人要积极参加质量改进5 班组长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174

5·1 领导、团结群众不断向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目标进取5·2 组织学习质量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增强质量意识5·3 不断提高基本功,认真落实“三按”生产和“三析”活动。5·4 不断寻找问题点,提出现场改善课题5·5 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6 落实质量管理点活动5·7 落实质量责任制,开展质量评比活动第七章 质量检验 174

1 概述 174

1·1 质量检验的含义 177

1·2 检验的质量职能 177

1·3 质量检验的方式与种类 177

1·4 检验的重要性 177

2 操作者自检 177

2·1 自检应考虑的问题 178

2·2 “三自”检验制 178

2·3 正确处理操作者与检验员的相互关系3 专职检验人员的配备及其考核 178

3·1 检验员的条件 179

3·2 检验员的工作质量考核 179

3·3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4 抽样检验与100%检验 179

4·1 抽样检验 180

4·2 100%检验,即全检 180

5 检验计划 180

6 缺陷严重性的分级 181

第八章 质量管理小组 182

1 概述 182

1·1 班组管理与质量管理小组 184

1·2 质量管理小组的含义 184

1·3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特点 184

1·4 质量管理小组的作用 184

1·5 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经验2 QC小组的组织和活动 184

2·1 怎样建立QC小组 184

2·2 怎样形展QC小组的活动 184

3 怎样当好QC小组组长 184

3·1 推选什么样的人当QC小组组长 184

3·2 怎样当好QC小组组长 184

3·1 推选什么样的人当QC小组组长4 怎样参加QC成果发表 184

4·1 发表成果的好处 184

4·2 发表成果的内容 184

4·3 发表成果时应注意的事项 184

4·4 QC成果评分方法 184

5 QC小组成果实例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