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1
第二节 作物的概念和分类 2
第三节 作物栽培科学的演进和发展 3
第一章 贵州省农业生产概况和区划 6
第一节 农业生产概况 6
第二节 农业区划 8
第二章 土壤耕作 10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任务和作用 10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 11
第三节 土壤耕作质量的评定 14
第三章 耕作制度 16
第一节 作物布局 16
第二节 复种 17
第三节 间混作套作 19
第四节 轮作 22
第五节 耕作制度的改革 24
第四章 水稻 26
第一节 概述 26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性 26
二、贵州水稻生产概况 26
三、贵州水稻的分布和区划 27
第二节 栽培稻种的起源和类型 29
一、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类型 32
二、贵州水稻品种类型特点 32
第三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6
一、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 36
二、幼苗期的生长发育 36
三、分蘖期的生长发育 41
四、长穗期的生长发育 50
五、结实期的生长发育 57
六、水稻品种生育期变化及其对光温反应特性 59
第四节 水稻的栽培技术 63
一、稻田耕作制度的主要类型 63
二、大田整地及施肥 65
三、品种选用与搭配 78
四、培育壮秧、防止烂秧 80
五、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87
六、加强田间管理 91
第五节 稻田杂草及其防治 108
一、贵州省稻田的主要杂草 108
二、农业技术除草 110
三、稻田化学除草 110
第五章 玉米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116
二、玉米的生产概况 117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19
一、玉米的类型和我省的品种资源 119
二、玉米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 121
三、玉米生长发育对温光的反应 139
第三节 玉米的栽培技术 140
一、作好播种前准备、奠定丰产基础 140
二、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152
三、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丰产丰收 162
四、玉米的轮作与间种套作 172
第六章 小麦 178
第一节 概述 178
一、发展小麦生产的重要性 178
二、小麦的种植史及我国古代种麦经验 180
三、小麦生产情况 180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82
一、阶段发育 182
二、种子的构造与发芽出苗 184
三、分蘖 187
四、根的生长 196
五、叶 199
六、茎 206
七、穗的分化和形成 209
八、抽穗开花结实 214
九、小麦的生育期与积温 219
第三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 221
一、小麦稳产高产的土、肥、水条件 221
二、小麦的播种 234
三、小麦的田间管理 251
四、收获 264
第四节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265
一、小麦白粉病 265
二、小麦锈病 268
三、小麦赤霉病 271
四、麦蚜 274
五、粘虫 275
第七章 甘薯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一、甘薯生产的重要意义 280
二、甘薯生产发展概况 282
第二节 甘薯的生长与发育 282
一、甘薯的形态特征 282
二、甘薯的生长发育过程 287
第三节 甘薯育苗 292
一、温床育苗 292
二、露地育苗 295
三、加温催芽结合薄膜育苗 295
第四节 甘薯大田栽培技术 296
一、栽培制度 296
二、整地及作畦起垄 297
三、施肥 298
四、扦插方法 300
五、合理密植 303
六、田间管理 304
第五节 甘薯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307
一、病害 307
二、虫害 311
第六节 甘薯的收获、贮藏和综合利用 315
一、收获 315
二、贮藏 316
三、综合利用 326
附 马铃薯 331
第一节 概述 331
一、马铃薯的经济用途 331
二、马铃薯在我国和贵州省的分布和生产概况 331
第二节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332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332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性 335
第三节 马铃薯退化与防止方法 337
一、马铃薯的退化现象 337
二、马铃薯的退化原因 338
三、马铃薯退化的防止 339
第四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340
一、轮作与间、套作 340
二、整地施肥 342
三、播种 343
四、田间管理 346
第五节 马铃薯的收获与贮藏 347
一、收获 347
二、贮藏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