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9
一、亘古常新的命题 9
二、公正与公平、正义、平等 15
三、社会公正释义 18
第二章 社会公正观的历史类型 23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公正观 23
二、等级主义的社会公正观 26
三、平均主义的社会公正观 31
四、人道主义的社会公正观 34
五、功利主义的社会公正观 39
六、自由主义的社会公正现 42
七、对几种社会公正观的评析 4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正观的历史变革 50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的思想材料 50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深刻批判 54
三、无产阶级社会公正观的历史联系与发展 59
四、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公正理想的旗帜 63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原则的主要涵盖 66
第四章 当代社会公正观的多重取向 79
一、西方国家社会公正理论的论争 79
二、前苏联社会公正理论的嬗变 88
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谬断 95
第五章 社会公正的特征和功能 102
一、社会公正的一般特征 102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功能 113
第六章 社会公正的基础范畴 123
一、人的因素:社会公正的逻辑起点 123
二、利益: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 127
三、劳动:社会公正的根本尺度 132
四、权利平等:社会公正的坚实基础 136
第七章 社会公正原则 143
一、社会公正原则的现实选择 143
二、社会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 148
三、社会公正原则的标准体系 153
四、社会公正原则的内涵特征 161
第八章 社会公正的主观评价 165
一、主观评价的理论基础 165
二、主观评价的心理取向 169
三、主观评价的认同差异 174
四、主观评价的能动作用 179
第九章 社会公正的制约因素 185
一、历史发展的制约 185
二、经济发展的制约 189
三、政治发展的制约 192
四、文化发展的制约 196
五、人的发展的制约 199
第十章 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 204
一、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大权衡 204
二、社会公正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 210
三、社会公正对经济效率的限制作用 214
四、收入分配的公正与效率 218
五、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结构整合 225
第十一章 实现社会公正的调节机制 233
一、道德调节 233
二、法律调节 237
三、政策调节 242
四、税收调节 246
五、社会保障调节 250
第十二章 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条件 255
一、完备市场规则坚持平等竞争 255
二、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均衡发展 259
三、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 266
四、铲除特权现象遏制权力腐败 271
五、明晰劳动价值确立能力本位 277
第十三章 实现社会公正的政府责任 284
一、市场调节社会利益分配的局限性 284
二、政府调节社会利益分配的权威性 288
三、政府承担社会公正责任的基本内容 290
四、政府履行社会公正责任的基本要求 303
第十四章 社会公正与社会主义 312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 312
二、社会主义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的一致性 31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基本轮廓 320
四、造就更加公正更有效率的社会主义社会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