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化学及其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一守,杨秀珍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305008419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免疫细胞化学发展简史 1

二、免疫细胞化学的基本原理 4

三、免疫细胞化学的染色方法 4

(一)直接法(二)间接法(三)不标记抗体法(桥联法)(四)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五)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六)标记抗原法(七)半抗原标记法(八)葡萄球菌A蛋白(SPA)法四、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学的特征 6

(一)特异性(二)敏感性(三)应用广泛性(四)快速性(五)定位的精确性五、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8

(一)抗原(二)抗体(三)标记物(四)对照六、存在的问题 9

(一)自发性或内源性非特异性染色反应(二)固定和制片等操作过程引起抗原反应性的下降和细胞形态学的损害(三)非特异性反应对特异性免疫染色的干扰参考文献 11

第二章 免疫试剂的制备 13

一、抗血清的制备 13

(一)抗原(二)免疫动物(三)佐剂(四)免疫途径与剂量(五)免疫动物的方法二、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20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三、抗体的分离和纯化 25

(一)盐析法(二)层析和过滤法(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分离和纯化(四)特异性抗体球蛋白的分离方法四、抗体的鉴定 39

(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二)免疫电泳试验参考文献 43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4

一、原理 45

二、方法 48

(一)免疫动物(二)骨髓瘤细胞的选择(三)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四)克隆化培养(五)杂交瘤纯系细胞扩大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六)杂交瘤细胞的保存和复苏(七)单克隆抗体的分离和纯化(八)抗体活力的检测参考文献 55

第四章 免疫荧光技术 56

一、荧光的性质和特征 56

二、自发荧光 59

三、荧光色素 60

(一)荧光色素的性质(二)适用于免疫学染色的荧光色素四、荧光物质的制备、纯度测定和贮存 65

五、荧光色素和蛋白质的结合 65

六、标记方法 67

(一)异硫氰酸荧光素(FTTC)的标记(二)四乙基罗达明(RB200)的标记(三)二甲基氨基-萘-5-磺酸(DANS)的标记(四)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TMRITC)的标记七、标记抗体的纯化 70

(一)未结合荧光色素的去除(二)过标记和未标记免疫球蛋白的去除(三)组织制剂的吸收处理八、特异性纯化标记抗体 74

九、标记抗体的鉴定 75

(一)标记抗体的免疫化学性质鉴定(二)标记抗体的免疫学性质鉴定(三)标记抗体的特异性染色效价测定十、标记抗体的贮存 78

十一、标本的制备 79

(一)涂片和印片的制备(二)冰冻切片(三)冰冻干燥切片(四)石蜡切片(五)细胞培养物的制片十二、标本的固定 81

(一)固定剂(二)固定的条件(三)各种抗原的固定例示十三、固定标本的贮存 86

十四、免疫荧光染色 87

(一)常用的染色方法(二)特殊的染色方法十五、特异性试验 94

十六、标本的封固和保存 96

十七、荧光显微镜 96

(一)光源(二)滤光系统(三)荧光显微镜十八、结果的纪录 102

参考文献 102

第五章 免疫铁蛋白法 105

一、标记试剂 105

(一)铁蛋白(二)结合剂(三)免疫球蛋白二、铁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的结合 108

(一)XC或TC的二步结合法(二)戊二醛结合法三、结合物的纯化 111

(一)硫酸铵盐析法(二)超速离心法(三)密度梯度离心法四、结合物的鉴定 113

(一)双扩散试验(二)环状沉淀反应五、标本的制备 114

六、固定 115

七、染色方法 117

(一)直接法(二)间接法(三)特异性试验八、双重标记抗体(铁蛋白和荧光色素) 119

九、杂交抗体 120

(一)原理(二)抗铁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其抗体球蛋白的分离(三)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四)抗体片段[F(ab')2]的制备和杂交参考文献 123

第六章 酶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125

一、酶标记抗体法 128

(一)标记试剂(二)标记方法(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物的纯化(四)结合物的定性和定量鉴定(五)结合物中HRP与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和它们间的克分子比值的计算(六)酶标记抗体的贮存(七)底物(八)不同方法制备的结合物的比较二、不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 152

(一)最初的不标记抗体法(二)PAP法三、组织标本的制备 162

(一)固定(二)组织脱水和包理四、染色 168

(一)光镜观察用的酶标记抗体直接染色法(二)光镜观察用的酶标记抗体间接染色法(三)光镜观察用的PAP染色法(四)塑料半薄切片染色法(五)电镜观察用的免疫酶染色法参考文献 181

第七章 亲和素-生物素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184

一、原理 185

二、材料 186

(一)生物素(二)亲和素(三)标记物(四)抗血清三、标记方法 188

(一)生物素化蛋白质(二)标记亲和素四、亲和素-生物素系统(ABS)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类型 190

(一)生物素化抗体-标记亲和素(或标记链亲和素)间接法(二)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五、特异性试验 194

(一)阴性对照(二)阳性对照(三)内源性酶和内源性生物素的去除参考文献 195

第八章 免疫金技术 197

一、胶体金的性质 198

二、胶体金的制备 199

(一)白磷还原法(二)白磷还原改良法(三)柠檬酸钠还原法(四)柠檬酸钠-鞣酸还原法三、胶体金的鉴定 202

四、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203

(一)待标记蛋白质的准备(二)确定标记时所需要的最适量蛋白质五、免疫球蛋白-胶体金结合物的制备 205

(一)免疫球蛋白(IgG)的准备(二)免疫球蛋白最适量的确定(三)胶体金标记免疫球蛋白(四)胶体金-免疫球蛋白结合物的纯化六、葡萄球菌A蛋白-胶体金结合物的制备 207

七、免疫金探针的鉴定 208

八、组织标本的制备 208

九、胶体金免疫光镜染色 209

(一)间接染色法(二)免疫金-银(IGSS)法十、胶体金免疫电镜染色 213

(一)包埋前免疫染色(二)包埋后免疫染色(三)包埋后双重标记染色参考文献 216

第九章 双重标记染色法 217

一、双重免疫荧光法 217

二、双重免疫酶技术 218

(一)单酶法(二)双酶法三、双重免疫荧光法与双重免疫酶法的比较 224

四、双重免疫酶法操作步骤 224

(一)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多重染色法(二)不同种属动物特异性抗体的双重染色法参考文献 226

第十章 亲和细胞化学 228

一、标记凝集素定位的类型 229

(一)直接法(二)间接法二、标记凝集素的制备 232

(一)荧光标记凝集素(二)酶标记凝集素的制备三、标记糖的制备 234

四、酶消化处理解除被封闭的糖反应位点 234

(一)胰蛋白酶消化(二)神经氨酸酶消化五、对照试验 235

(一)阳性对照(二)阴性对照考参文献 236

第十一章 免疫细胞化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237

一、在细菌学中的应用 237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二)链球菌(三)淋病奈瑟氏球菌(四)脑膜炎双球菌(五)肺炎双球菌(六)志贺氏菌属(七)脆弱类杆菌(八)沙门氏菌(九)巴斯德氏菌(十)布鲁氏杆菌(十一)流行性感冒杆菌(十二)百日咳博德特氏杆菌(十三)棒状杆菌(十四)分枝杆菌(十五)炭疽杆菌(十六)梭状芽胞杆菌(十七)军团菌(十八)霍乱弧菌(十九)梅毒螺旋体(二十)钩端螺旋体(二十一)衣原体二、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255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二)柯萨奇病毒(三)口蹄疫病毒(四)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五)日本脑炎病毒(六)登革热病毒(七)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八)Borna脑炎病毒(九)流感病毒(十)腮腺炎病毒(十一)新城鸡瘟病毒(十二)副流感病毒(十三)麻疹病毒(十四)犬瘟热病毒(十五)牛瘟病毒(十六)狂犬病病毒(十七)猿猴空泡病毒(十八)腺病毒(十九)单纯疱疹病毒(二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二十一)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二十二)巨细胞病毒(二十三)小鼠白血病病毒(二十四)E.B.病毒(二十五)多瘤病毒参考文献 281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286

一、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 287

(一)抗核抗体(二)抗细胞质抗体二、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 292

(一)抗甲状腺抗体(二)重症肌无力症病人的自身抗体(三)抗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四)抗肾上腺皮质的自身抗体(五)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胃泌素抗体(六)抗心肌抗体(七)肾小球性肾炎(八)其它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参考文献 299

第十三章 免疫细胞化学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301

一、抗体形成细胞发育的研究 301

二、酶的定位 305

(一)氧化还原酶(二)水解酶(三)其它酶的研究三、细胞内其它成份的研究 311

参考文献 315

第十四章 细胞骨架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317

一、微丝 317

二、微管 320

三、中间丝 321

(一)角蛋白(二)波形纤维蛋白(三)结蛋白(四)神经丝蛋白(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四、中间丝与肿瘤病理学 326

(一)角蛋白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二)结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丝蛋白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333

第十五章 内分泌学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336

一、脑垂体 336

(一)促性腺激素细胞(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三)促生长激素细胞(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五)催乳素细胞二、胚胎发育期间垂体中不同的激素细胞的分化及其在脑中的分布 346

三、胰岛 346

四、甲状腺 349

参考文献 349

第十六章 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352

一、儿茶酚胺 354

(一)多巴胺(二)去甲肾上腺素(三)肾上腺素二、组织胺 360

三、5-羟色胺 361

参考文献 370

第十七章 神经肽的免疫细胞化学 372

一、催产素和加压素 372

二、黄体化激素释放激素 377

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80

四、生长抑素 382

五、P物质 385

六、胆囊收缩素 389

七、血管活性肠肽 392

八、脑啡肽和内啡肽 395

九、胰多肽和多肽YY 398

参考文献 399

第十八章 肿瘤标记 404

一、激素 405

(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二)人胎盘生乳素(三)垂体激素(四)甲状腺激素(五)胰腺内分泌细胞肿瘤的激素二、酶 414

(一)碱性磷酸酯酶(二)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三)组织胺酶(四)溶菌酶(五)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六)其它酶三、肿瘤胚胎性蛋白质 418

(一)癌胚抗原(二)甲胎蛋白四、免疫活性细胞及其肿瘤的标记 421

(一)淋巴样组织细胞(二)淋巴组织肿瘤五、肿瘤相关抗原 426

参考文献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