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1
序论 1
一、归敬颂 1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2
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3
1.氏族圆满 3
2.求学经历 3
3.成就功德 4
4.所作事业 6
四、本论之殊胜 8
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8
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9
3.易得佛密意 10
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 10
五、说听轨则 11
1.闻法轨则 11
2.说法轨则 17
3.完结时共作轨则 19
正论——修学引导次第 21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2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 22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22
二、能依弟子之相 26
三、依止之法 27
1.意乐依止 27
2.加行依止法 29
四、依止的胜利 30
五、不依止的过患 31
六、总明其义 31
第二节 略示修法 32
一、加行修法 32
二、正行修法 36
1.总说修法 36
2.修习依止法 36
三、结行修法 36
四、未修中间 37
1.守护根门 37
2.正知而行 38
3.于食知量 38
4.悎寤瑜伽 38
五、破斥二种妄见 39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42
第一节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42
一、何为暇满人身 42
1.离八无暇 42
2.具十圆满 43
二、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43
三、思惟人身难得 45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 47
一、三士道的建立 47
二、道次第引导之相 48
三、三士道的建立原理 52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54
第一节 念死无常 54
一、不念死的过患 54
二、念死的胜利 55
三、发何种念死心 56
四、修念死之法 56
1.思惟定死 56
2.思惟死期无定 59
3.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61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 62
一、思惟恶趣苦的意义 62
二、思惟地狱苦 63
1.大有情地狱苦 63
2.近边地狱苦 66
3.寒冰地狱苦 67
4.孤独地狱苦 68
三、思惟傍生苦 69
四、思惟饿鬼苦 69
第三节 皈依三宝 71
一、皈依之因 71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72
1.抉择应皈依之境 72
2.明可皈依之相 72
三、如何修习皈依 73
1.知三宝功德 73
2.知三宝差别 76
3.自誓皈依三宝 76
4.不皈依余处 76
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77
1.各别学处 77
2.共同学处 80
第四节 深信业果 84
一、思惟业果总相 84
1.业决定之理 84
2.业增长广大 85
3.业不作不得 85
4.业作已不失 85
二、十不善业道 86
1.杀生 87
2.不与取 87
3.邪淫 88
4.妄语 88
5.离间语 89
6.粗恶语 89
7.绮语 89
8.贪业 89
9.嗔业 90
10.邪见 90
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91
1.依《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 91
2.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 91
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 94
1.异熟果 94
2.等流果 95
3.增上果 95
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 95
六、业的种类 96
1.引满差别 96
2.定不定受差别 96
3.决定受差别 97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 97
1.异熟功德及业用 97
2.异熟之因有八 98
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100
1.总说对治 100
2.四力净修之法 102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104
十、除邪分别 105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106
第一节 共中士之发心(出离心) 106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 107
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107
二、思惟轮回总苦 109
1.思惟八苦 109
2.思惟六苦 113
二、思惟轮回别苦 114
1.三恶趣之苦 114
2.人道之苦 114
3.阿修罗之苦 115
4.天道之苦 115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集谛) 116
一、烦恼发生之相 116
1.正明烦恼 117
2.烦恼生起次第 118
3.烦恼过患 119
二、业积集增长之相 120
1.业的认识 120
2.业如何增长 120
三、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121
1.死缘 121
2.死心 121
3.暖从何收 122
4.死后成中有之理 122
5.生有结生之相 123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124
一、发心之量 124
二、除邪分别 125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 126
一、依何身灭除生死 126
二、修何道而为灭除 127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131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131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134
一、七因果修法 134
1.大悲为大乘根本 134
2.于有情修平等心 137
3.七因果修习法 139
4.发心特征及差别 144
二、自他相换修法 145
1.自他相换的意义 145
2.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145
3.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 146
4.此心发生之量 148
三、受持菩提心仪轨 149
1.从何处受 149
2.以何身受 149
3.菩提心受持轨则 149
4.如何守护菩提心 153
5.犯已还净法 159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 160
一、菩萨行的两大内容 160
二、菩萨行的安立 167
1.六度的安立 167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171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 172
一、布施学处 172
1.布施自性 172
2.布施差别 172
3.身心生起之法 173
二、持戒学处 175
1.戒之自性 175
2.戒之差别 175
3.身心生起之法 176
三、忍辱学处 178
1.忍辱自性 178
2.忍辱差别 178
3.身心生起之法 178
四、精进学处 183
1.精进自性 183
2.精进差别 183
3.身心生起之法 183
五、静虑学处 186
1.静虑自性 186
2.静虑差别 186
3.身心生起之法 186
六、智慧学处 187
1.智慧自性 187
2.智慧差别 187
3.身心生起之法 187
七、学行四摄以利他 190
第六章 止观 192
第一节 止观自性 192
第二节 学止法 193
一、修止法 193
1.修止的加行 193
2.修止的正行 194
二、修止的量 201
第三节 学观法 203
一、修观资粮 203
二、抉择正见 203
1.明染污无明 203
2.抉择正见 205
第四节 止观双运 213
第七章 道次第之要义 215
余论——略说金刚乘修学法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