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言 1
0.1 企业家时代的到来 1
0.2 创业研究与企业理论的脱节 2
0.3 研究框架:三级模式 5
0.4 研究方法 6
第1章 企业家理论:企业的作用 11
1.1 康替龙的“中介”企业家 11
1.2 古典学派的企业家理论 12
1.3 奥地利学派的“套利”企业家 13
1.4 德国学派的“创新”企业家 13
1.5 芝加哥学派的“承担风险”企业家 14
1.6 卡森的“决策”企业家 16
1.7 管理学研究中的企业家 17
第2章 企业理论:企业家的作用 21
2.1 新古典企业理论 21
2.2 “科斯”企业理论 23
2.3 能力企业理论 25
2.4 产权理论 26
2.5 代理理论 27
2.6 不完全契约理论 28
第3章 新创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31
3.1 为什么是“他”成为了企业家 31
3.2 中国的新创企业家 35
3.3 资产权利与企业家决策 39
3.3.1 资产权利 39
3.3.2 企业家决策 42
3.4 新创企业的性质 43
3.5 新创企业的边界 45
第4章 制度演进与企业家创业的关联 49
4.1 制度如何嵌入到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中 49
4.2 博弈与制度演进 52
4.3 制度演进与企业家创业 54
4.3.1 正式规则下的交易 56
案例1 基于规则的交易 56
案例2 非生产性的创业 57
4.3.2 非正式规则下的交易 58
案例3 在关系网络中的交易 59
4.3.3 作为战略意义上的企业家:推动制度的演进 60
案例4 企业家推动新制度的形成 61
案例5 新的创业形态——公益创业 62
第5章 新企业与企业家的共生 69
5.1 企业家不是万能的 69
5.1.1 有限理性 69
5.1.2 创业动机 71
5.2 企业家的创意 73
5.2.1 创意的来源 73
5.2.2 创意的不完全性 74
5.3 企业家需要企业 76
5.3.1 创意和动机的认知本质 76
5.3.2 创意需要企业来实现 77
5.4 企业家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成长 78
5.4.1 企业家学习的基本模型 78
5.4.2 从学习中成长 85
5.5 企业家如何组织企业 89
5.5.1 项目模式的组织类型 90
5.5.2 创新模式的组织类型 92
5.5.3 模仿模式的组织类型 92
5.5.4 小集体模式的组织类型 93
5.5.5 专制模式的组织类型 93
第6章 新创企业的融资 95
6.1 融资的过程 95
6.2 企业家的风险类型与融资 97
6.2.1 模型的建立 98
6.2.2 模型结果 100
6.3 政府资助与创业融资 104
第7章 新创企业的治理结构 111
7.1 企业家保持控制权 112
7.2 组织结构的灵活调整 115
7.3 协调和激发员工创新 118
7.3.1 团队企业家 118
7.3.2 员工激励 120
7.4 关系治理 122
7.4.1 关系网络的特征 123
7.4.2 从关系网络中所得 123
7.5 战略方向的相机调整 125
7.6 新创企业的治理特征:基于3个城市的调查 128
7.6.1 新创企业的组织形式 128
7.6.2 所有者掌握控制权 129
7.6.3 治理结构对企业的重要性 130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132
8.1 主要结论 132
8.2 扩展方向 134
致谢 135
参考文献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