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1
第一编 源流 3
第一章 伶仃洋上的教育“孤岛” 8
第二章 仁山书院寂寞中的执著 9
第三章 冲积平原生长出书院“丛林” 12
第四章 香山进士榜的荣耀和无奈 15
第二编 转型 17
第一章 同年诞生的新工厂和新式学堂 21
第一节 香山机制砖厂的砖是否建起新学堂的墙 21
第二节 各级各类新学堂如雨后春笋 23
第三节 中山教育的一次凤凰涅槃 24
第二章 新式女子教育领风气之先 27
第一节 从隽德女校到香山县女子师范学校 27
第二节 走进隽德女校昔日的课堂 29
第三章 转型中的对立与纠缠 31
第四章 近水楼台的教育改革资源 35
第一节 最多的留美幼童和最早的侨办学校 35
第二节“帅傅”,程君海 37
第三节 中山教育的灵魂 42
第三编 模范 45
第一章 转型走向定型 49
第一节 学校冠名俱中山 49
第二节 现代教育基本成型 50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中山学生运动 53
第二章 曲折无损模范 59
第一节 模范县的模范教育 59
第二节 在烽火中迁徙与撕扯 71
第三节 复校,复校 74
第四节 侨胞兴学蔚然成风 76
第四编 新生 83
第一章 缓缓奏响的新时代序曲 88
第一节 旧学校改造与穷孩子读书 89
第二节“童子军”,退出历史舞台 93
第三节“嫁接”苏联经验的收获与缺憾 95
第二章 调整中的教育依然步履蹒跚(1958—1966年) 101
第一节“共产风”,吹出的“教育革命” 102
第二节 课程随学制频频“变脸” 102
第三节 次第丰盈的教育之果 104
第三章 十年浩劫教育折翅难翔 109
第一节 被践踏的不仅仅是“臭老九” 109
第二节 拨云见日喜欲狂 112
第三节“浮肿”表象下的干瘪和酸涩 113
第四节 被扔进沙田水乡的学生哥 114
第五编 丰碑 119
第一章 兴奋而艰难的起航 126
第二章 改革长风动地来 128
第一节 改革给管理加装了驱动轮 128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调整凸显师生共同成长 130
第三章 高歌猛进谱华章 139
第一节 粉笔与多媒体的跨世纪对话 139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装上了强大“引擎” 149
第三节 侨资办学方兴未艾 160
第四节 让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167
第五节 改到深处是体制 178
第六节从“臭老九”,到“香饽饽” 213
第七节 张开的翅膀才可以高飞 228
第八节 春华秋实竞风流 239
第九节 跨越百年的辉煌 242
第四章 崛起解密 271
第六编 大事记 291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