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济度宗教与现当代中国的道(教)门运动 1
一 田野的召唤:为了忘却的记忆 2
二 家族相似性:何以“重思”道门或教门 11
三 类型分析:济度宗教与本土(复兴)运动 25
四 应世救劫:济度宗教的精神气质 55
五 盗机化育:济度宗教的创生活力与修行动力 77
六 济度宗教的内卷化与去过密化 105
七 本书的分析框架与主体内容 120
第一章 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以客家罗祖教为例 130
一 弁言: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的镶嵌性 130
二 客家地域社会与地域崇拜传统 133
三 客家地域社会的济度宗教传播史略 144
四 刻经与灵媒:客家地区罗祖教复兴的动力 165
五 结语:济度宗教的记忆唤醒和文化再生 200
第二章 济度宗教与神启权威:以闽东儒教道坛为例 204
一 弁言:地方儒教形态的弥散性与聚合性 204
二 地方儒教的传统与济度宗教团体的记忆 207
三 道(仙)师的治病救劫:儒教道坛之勃兴 211
四 箭垛式权威:韩雪仙姑的神启故事 219
五 儒教道坛的道化方式与地方的文治化 227
六 正统化困境:儒教道坛与知识精英的互动 236
七 结语:神启权威与济度宗教的生成 241
第三章 济度宗教与神道设教:以香港金兰观为例 247
一 弁言:神道设教与新道教(道堂)运动 247
二 代天宣化:香港金兰观发展简史 248
三 香港金兰观的“综摄主义”特质 252
四 香港金兰观的“济世主义”情结 259
五 香港金兰观的“神启”修行实践 268
六 结语:神道设教与济度宗教的张力 275
第四章 济度宗教与位育教育:以台湾一贯道为例 280
一 弁言:位育教育与一贯道的“道化” 280
二 一贯道的发展脉络与信仰特质 282
三 一贯道的进修班学制与人格位育之道 291
四 一贯道与巴哈伊教的位育教育之比较 309
五 结语:位育教育与济度宗教的成长 316
第五章 济度宗教与区域网络:以南洋空道教为例 321
一 弁言:空道教与信仰的区域网络建构 321
二 空道教的区域网络扩张与戒烟治病运动 323
三 香港的空道教与南洋的信仰区域网络 351
四 空道教的转型之殇与内卷化困境 363
五 空道教的合法性危机与跨境性诉求 380
六 结语:区域网络的修复与济度宗教的去过密化 394
余论 意义何在:济度宗教作为方法 398
一 话语构建:如何走出济度宗教的神话化解释 399
二 救劫漩涡:济度宗教运动的生成何以可能 404
三 迁流模式:济度宗教之“外延中国的天下” 409
附录 道教人类学的路径反思——评志贺市子《香港道教与扶乩信仰:历史与认同》 414
主要参考文献 421
鸣谢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