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诱变育种》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英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09046761
  • 页数:177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作物诱变育种的历史和发展 1

二、作物诱变育种的成就 4

三、诱变育种在作物改良上的地位 11

第一章 作物诱变育种中常用的物理诱变剂 14

第一节 物理诱变剂的种类及性质 14

一、紫外线 14

二、X射线和γ射线 15

三、粒子辐射 18

四、其它物理诱变剂 21

第二节 物理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23

一、诱变处理对象 23

二、辐射处理方法 25

三、适宜的诱变剂量及其确定 26

第三节 影响物理诱变处理效应的因素 27

一、含氧量 27

二、含水量 29

三、处理温度 32

四、贮藏效应 33

五、栽培条件的影响 34

第二章 作物诱变育种中常用的化学诱变剂 35

第一节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特性 36

一、烷化剂 36

二、碱基类似物 40

三、叠氮化钠 42

四、其它化学诱变剂 43

第二节 化学诱变方法 43

一、处理材料和方法 43

二、剂量及其确定 46

三、烷化剂的处理方法 50

四、叠氮化钠的处理方法 51

第三节 影响化学诱变剂处理效应的因素 52

一、化学诱变剂的性质 53

二、处理材料的遗传特性 55

三、处理条件 56

四、预处理(前处理) 59

五、诱变剂处理 63

六、后处理 63

第三章 理化诱变的作用机理 67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作用机理 67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70

一、烷化剂 70

二、碱基类似物 74

三、抗菌素 78

四、其它种类的化学诱变剂 79

第四章 提高诱变效率的一些方法 84

第一节 诱变效率的概念 84

一、诱变力与诱变效率的概念 84

二、诱变力与诱变效率的计算方法 85

第二节 提高诱变效率的途径 87

一、诱变剂对植物遗传物质的作用 87

二、诱变因素的复合处理 88

三、减少遗传修复,提高突变频率 89

四、采用辐射保护剂,减少有害损伤 90

第五章 诱变处理第一代的效应 92

第一节 植物损伤效应 92

第二节 细胞学效应 94

第三节 植物损伤效应的测定 96

一、生理损伤 96

二、细胞学效应 98

第四节 诱变第一代的突变嵌合现象 99

一、嵌合体及其起源 99

二、嵌合体的利用 101

第六章 种子繁殖作物的诱变育种技术 103

第一节 亲本材料的选择 103

一、育种目标的确定 103

二、亲本材料的选择 104

三、对亲本材料的要求 106

第二节 诱变一代材料的种植 107

一、群体的大小 107

二、诱变一代种植方法及注意事项 109

三、管理要点 110

四、记载要点 111

五、收获方法 112

第三节 诱变二代材料的种植 113

一、群体大小 113

二、种植方法 114

三、选择方法 115

四、收获方法 116

第四节 诱变三代材料的种植 117

一、诱变三代材料种植的目的 117

二、突变体的选择 117

第五节 突变体的评价和利用 119

一、突变体鉴定 119

二、突变体的繁殖和性状评价 121

三、突变体作为改良品种的应用 124

四、突变体作为种质资源的应用 124

第七章 无性繁殖作物的诱变育种技术 127

第一节 无性繁殖作物诱变育种的特点 127

一、繁殖方式与诱发突变 127

二、解剖学特性与突变显现 128

三、遗传特性与突变选择 132

第二节 无性繁殖作物诱变处理技术 134

一、诱变处理材料的选择 134

二、诱变处理方法 135

第三节 无性繁殖作物突变体的选择技术 141

一、体细胞突变显现的方法 141

二、无性繁殖作物突变体的选择方法 145

第四节 诱变技术在无性繁殖作物上的应用 146

一、花卉诱变育种 146

二、果树诱变育种 148

三、其它无性繁殖作物的诱变育种 151

第八章 离体培养中诱变技术的应用 152

第一节 离体培养中诱变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152

第二节 常用的离体诱变方法 153

一、外植体的处理方法 153

二、愈伤组织的诱变方法 155

第三节 离体培养物的突变体选择 156

一、突变的频率和选择方式 156

二、离体筛选 157

三、主要离体突变的类型及其选择 158

第九章 展望 163

第一节 基因创新与非同源重组 163

一、基因创新 163

二、非同源重组 164

第二节 DNA分子标记与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165

一、突变体筛选面临的困难 165

二、DNA分子遗传标记与应用前景 166

附录 170

参考文献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