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新能源的开发 1
1.2 核能的利用 2
1.3 受控核聚变的研究 10
1.4 惯性约束核聚变(简称ICF) 20
1.5 本书的结构 24
第二章 ICF的基本原理 26
2.1 热核反应物理 26
2.2 劳逊判据 35
2.3 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驱动器条件 41
2.4 靶丸的增益和燃烧率 43
2.5 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各种驱动手段 47
第三章 驱动束的能量沉积和输运 56
3.1 激光的能量沉积 56
3.2 离子束的能量沉积 77
3.3 等离子体中的能量输运 86
第四章 ICF靶丸聚爆物理学 104
4.1 等离子体流体力学 105
4.2 冲击波的传播和等熵压缩 109
4.3 流体力学稳定性 115
4.4 流体力学效率 120
4.5 超热电子的预热 124
4.6 自加热和热核燃烧波的传播 127
4.7 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 136
第五章 ICF驱动器(Ⅰ)——高功率激光器 140
5.1 激光器的基本原理 141
5.2 ICF应用的高功率激光器 167
5.3 KrF激光器 188
第六章 ICF驱动器(Ⅱ)——粒子束 212
6.1 脉冲功率加速器 213
6.2 轻离子束的产生 220
6.3 轻离子束的聚焦和传输 227
6.4 轻离子束脉冲功率加速器的现状 242
6.5 重离子束聚变 245
第七章 靶丸的设计与生产 253
7.1 ICF靶丸设计的制约因素 254
7.2 某些特殊靶的设计 260
7.3 靶丸生产的某些技术 267
7.4 靶丸特性的检测技术 282
第八章 ICF的诊断和测量 286
8.1 聚爆诊断的一般要求 286
8.2 光学诊断 288
8.3 X射线的诊断 292
8.4 粒子发射的诊断 303
第九章 ICF反应堆的设计 315
9.1 堆设计的一般考虑 315
9.2 反应堆堆腔的设计 323
9.3 ICF堆设计举例 330
9.4 ICF堆工程的几个阶段 332
9.5 ICF堆的辅助系统 333
9.6 裂变-聚变混合堆 336
第十章 我国的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344
10.1 引言 344
10.2 激光核聚变建议的提出 345
10.3 我国高功率激光器的建立 354
10.4 我国ICF的实验研究 357
10.5 我国ICF诊断技术的发展 363
10.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ICF研究工作 367
10.7 我国ICF研究的现状 369
第十一章 ICF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73
11.1 历史的回顾 373
11.2 ICF研究的现状 377
11.3 ICF研究的展望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