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创新和争夺文化霸权(1932年以前) 4
第一节 《交响曲》:俄国传统小说的终结 6
故事及寓意 7
世纪儿的焦虑和升华 10
赞美本体 12
回归狄奥尼索斯 15
第二节 白银时代:挣脱古典诗歌 20
超越尘世·立足现代 22
语言实验 25
写来看的诗 31
余论 37
第三节 《十二个》:三种新阐释 37
由本能升华为精神 38
神话的复活 42
骚乱后的和谐 46
第四节 《圣谢尔基传》:故国情思的人格化 51
扎伊采夫其人 51
追求神圣 53
第五节 《切文古尔》:天堂神话的幻灭 57
小说的故事和小说中的故事 58
神话与现实 59
神话的幻灭 60
第六节 高尔基:小说革新家 67
俄罗斯漫游者的故事 67
公正的史笔 70
灰色的葬礼进行曲 76
封面上译掉的一个词 82
第二章 中心 边缘 对话(80年代以前) 88
第一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建构新的人格 90
群体主义和英雄 91
精神寻根 97
第二节 《静静的顿河》:成人童话的消解 100
两套话语 101
作品定位 107
史诗式的叙述方式 109
第三节 《大师和玛格丽特》:莫斯科的现代神话 114
三种时空 114
历史文化意蕴 117
第四节 《日瓦戈医生》:隐士的悲怆音诗 120
悲怆基调 121
是诗歌,是音乐,也是小说 134
第五节 《癌病房》:消解中心文学的对话 141
审判 142
活法 145
戏拟崇高 149
讲故事的高手 154
第三章 暮气危机多元(苏联解体以前) 1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纵论 158
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及其关系 159
1953年以前:平衡稳定发展 162
1953年以后:失衡修补解构 167
文艺学的困境:由保卫到取消 172
第二节 苏联文学的危机:20年代小说与80年代小说的对比 176
从少年到老年 177
从讲故事到发议论 184
从“展示”到“讲述” 190
结论 195
第三节 1985,警钟为何而鸣 196
绝非杞人忧天 199
孤独的愁容骑士 202
政论化与内省倾向 204
第四节 伊斯坎德尔:笑看世界的阿布哈兹人 209
魂系契革木 209
含泪的笑声 217
第五节 《三个养蜂人》:真理探索者的困惑 226
第四章 苏联文学功能论 233
第一节 教育和拯救:苏联文学的两种深度模式 234
文学英雄与生活楷模 234
灵魂的焦虑和欣悦 239
文学,既有功利性,又有超越性 245
第二节 弥赛亚:苏联文学中的世界幻象 249
世界革命大火 249
庞贝城的救星 252
托阿富汗圣母之福 256
“第三罗马”的神话 259
第三节 宗教:苏联文学挥之不去的情结 262
“造神说”与神的诞生 262
基督降临人世·革命走向神圣 264
宗教题材的边缘化和复归 268
第四节 回归自然:最后的田园牧歌 273
形而上:“自己的宇宙统一” 273
形而下:切尔诺贝利的“末日审判” 280
走出悖论:回归自然 284
附录 291
生活在小说中的作家——访法·伊斯坎德尔 291
战争出诗人——访马·加丘林 295
参考文献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