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贺的家世、成长环境以及艺术偏好 1
一 家世与出生 1
二 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9
三 诗人的早慧与艺术偏好 14
第二章 李贺与韩愈相遇、服丧守制以及应举遭毁 22
一 与韩愈的相遇 22
二 服丧守制 36
三 应举遭毁 41
第三章 李贺做奉礼郎的前后 51
一 长安做奉礼郎 51
二 病归昌谷 60
三 重返长安 74
第四章 李贺往依张彻与诗人之死 80
一 客游潞州往依张彻 80
二 诗人之死 91
第五章 李贺诗歌对社会的关注 97
一 对藩镇割据的深刻揭露 97
二 对宦官专权的猛烈抨击 100
三 对奢靡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106
四 对民生的强烈关注 110
第六章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观念 118
一 把女性作为审美客体来描写 118
二 女性内心世界深层展示与自我的幽思 122
三 李贺诗歌进步的女性观念 128
第七章 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135
一 李贺对生与死的体认 136
二 李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141
三 李贺对生的渴望与眷恋 147
第八章 李贺诗歌与道教之关系 151
一 唐代道教的兴盛与李贺的成长环境 152
二 道教话语系统与李贺诗歌话语 159
三 李贺诗歌对道教话语系统的改造 167
第九章 中唐审美趣味与李贺诗歌的艺术特性 173
一 中唐社会情形的巨大变化 173
二 中唐审美趣味的变化 177
三 中唐审美趣味对李贺诗歌的影响 181
四 中唐审美趣味与李贺诗歌意境 185
第十章 李贺诗歌的病态美 194
一 李贺诗歌与时代之病 194
二 李贺诗歌与身体之病 201
三 李贺诗歌与心理之病 207
第十一章 李贺诗歌的风格与其表现 213
一 李贺诗歌冷艳风格与意象的选择 214
二 李贺诗歌中水与天的意象 222
三 李贺诗歌的色彩意象 227
第十二章 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239
一 诗歌中的通感现象 239
二 李贺诗歌视觉与听觉的互通 242
三 李贺诗歌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互通 248
四 李贺诗歌多种感觉的互通 251
第十三章 李贺诗歌的语言艺术 254
一 李贺诗歌语言的雕刻之美 255
二 语言的锻造与诗意的表达 262
三 语言的锻造与“骨重神寒”风格的显现 267
第十四章 李贺对《楚辞》的接受 271
一 韩孟诗派对《楚辞》的接受与李贺对《楚辞》的学习 271
二 李贺接受《楚辞》的原因 276
三 李贺对《楚辞》接受中的创新 281
第十五章 李贺对鲍照的接受 293
一 李贺与鲍照相似的现实遭遇 293
二 李贺与鲍照相似的艺术追求 297
三 李贺艺术创新的深入 303
第十六章 李贺对李白的接受 307
一 李贺与李白艺术精神的相通 308
二 李贺对李白的接受 312
三 李贺诗歌的独创价值 319
第十七章 李贺对杜甫的接受 324
一 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324
二 李贺对杜甫的接受 326
三 李贺与杜甫对现实关注的高度一致 331
四 李贺对杜甫诗艺的学习 338
五 李贺与杜甫共同的审美追求 341
第十八章 李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49
一 李贺诗歌的独特性以及在中晚唐诗坛的地位 349
二 李贺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58
参考文献 364